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汉乡珍藏白酒,干货看这篇!儋州之黎族起义领袖——符南蛇

傅南蛇出生于明朝星火五年(公元1469年)农历7月17日,端州七坊(今海南省海都镇七坊村)。

据说,其母王氏因夜里梦到一条大蟒投胎惊恐生下一胎儿,取乳名南蛇(儋州方言蟒蛇读作南蛇),几岁时取学名叫符玉辉,又名符敬书,别名符蚺。世代耕猎为生,其族姓为儋州黎首,青年时代,为避官府的迫害,举家搬迁,符南蛇搬迁往七坊峒(今海头)。他平素喜欢使枪弄棒,特长箭法,与峒人符那揽、符那树、王细保等结拜兄弟,在当地颇有号召力。

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上最早的族民,人们勤劳而厚道,善良而纯朴。据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在酋长的带领下,分批从两广、浙江一带乘木舟横渡琼洲海峡,到达海南的东北部,然后逐渐向全岛扩散。在史籍记载上,东汉时代黎族被称为“里”,隋代称为“俚”、“僚”,唐朝德宗年间称为“黎”,宋代后普遍使用“黎”的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剥削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黎族人民反抗斗争连绵不绝。以符南蛇为首的黎族人民起义,可以说是海南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黎民起义。

符南蛇画像

自幼不凡,立誓习武

符南蛇7岁进私塾读书,他悟性极高且性格独特,从小就表现出敏锐悍勇、刚直不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品性,14岁时进入州府学馆读书,拜陈志明为师。

一次脱去上衣洗澡,陈志明发现他身上呈布着深黛色的花斑,形状如蟒鳞一般,认为他日后定非池中之物,遂建议家人请武师教其武艺。成年后的符南蛇身材高大、壮硕,但又不失文雅之气。

他每次看到黎民深受官匪恶霸欺压,黎家人食不果腹、树叶为衣、野果充饥,生活无比艰苦,都会忿忿不平。誓言要改变黎民的生活状态,他广交朋友和文人武士,在自己的床头上刻上“不甘随地老,立志破天荒”联句。

为此,符南蛇一有空就坚持习练武艺,甩刀枪、学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弓箭之术高深,他想射黄猄的眼睛,就不会射到耳朵;欲射山猪的尾巴,就不会射到山猪腿;想射飞鸟的翅膀,也不会射到鸟头。黎家人对神箭手是非常敬畏的,认为他是山神的化身,符南蛇也因此赢得人们的敬重,在附近的黎峒山寨和汉乡树立起很高的威望,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位于文化广场的符南蛇起义纪念碑

符南蛇起义,拯救黎民

明朝弘治13年(公元1500年)春,琼州大旱,8月琼州又遭大水灾,“水浮民房”,粮食欠收,瘟疫流行,尸骨遍野,琼州遍地一派惨象。官府依然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知府张桓贪婪成性、民众怨愤,张桓被调走后,新接任知府余浚比其更甚,一个比一个黑心。他强迫符南蛇所在地的七坊峒黎民一年交纳“额粮”800余石,令刚刚遭遇大天灾的黎民百众无法忍受,一年800余石的额粮,实在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民不聊生。

30岁的符南蛇决定率领当地民众起义。他联络各黎族峒首和附近的名流符那揽、陈公、谢公一道酝酿向官府发难,会师七坊峒,动员黎民积极加入义军。同年10月,义军人数发展到6000人。同时,发动民众广集粮草,打造兵器,行军操练,拟定攻城方案,绘制作战地图。翠年(公元1501年)夏天,符南蛇把欺压黎民的恶棍峒首符亚同抓起来斩首后,当即“刻箭传盟”宣布起义。

义旗一挥,各方响应,英勇顽强黎民们勇往直前、不惧牺牲,兵分三路向官府进攻,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海南西北部,威声远扬。义军先后攻占了儋州、昌化、感恩与临高等县城。

传闻,符南蛇在这时还娶了五指峒的黎妹乌娜为妻。据说乌娜是一位美丽的黎家妹子,听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曾传下话,说你要想看最美丽的女人,就到七坊峒去看乌娜,如果你见不到乌娜,你见过的美丽都不算数。

传奇人物——符南蛇

败走七坊,葬于黎松

符南蛇的义举不但得到整个五指山区各峒黎民的拥护支持,还得到汉族苗族同胞的广泛声援,义军所过之处,人们都会争着送水送酒,并且纷纷加入义军。于是出现“三州七县,闻风响应”,“环海州县,峒黎皆应之,撼动海外三千里”的景况。义军一时发展到7万人,号称“十万之军”。面对如此形势,琼州官府慌了手脚,急忙派出海南守军前往镇压,但节节败退。引起明朝最高统治者的震惊,即命广西“征蛮将军”太子太保毛锐,亲率10万精兵加上琼南守军5万,共15万兵马对义军进行围剿。

官兵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符南蛇率领义军虽多次伏击来犯官兵,但终因武器太落后,义军伤亡惨重,为了保存义军力量,符南蛇决定把义军分为四路,撤回据点或深山,伺机再起。他亲率主力,取道洛基,撤到田头村(今排浦镇)设营寨,以与七坊峒呼应控制西南方;一路撤回簿沙峒集缩力量;一路经定安撤进黎母山;又令陈元帅、谢公撤出围攻州城的兵马退回那细岭(即笔架岭)。

在撤军途中,义军有两名先锋被指挥周远斩杀;符南蛇很是愤慨,率锐师偷袭周远营,斩杀周远。第三日,王师把田头营寨团团围住,侦查符南蛇亲临前线巡营督战,令一批弓箭手,劲弓齐发向符南蛇,射中了符的面颊,主帅受伤,义军皆惊。符南蛇带伤率军冲出重围,取道峨浩岭(今富克镇)、红岭,退回了老家七坊峒。王师紧追不舍,一路斩杀义军家属,连妇幼皆不放过。封建县吏编的史书都不得不承认:“中军进据七坊,擒贼妻孥,焚其卢,沼其宫,搜戮其亲族党与无噍类。”

弘治十五年腊月三十日,符南蛇带伤投进了七坊塘,结束了三十三岁的年轻生命。随同作战的符公、张公、麦公、丁公、潘公等首领也都一一战死。

由于符南蛇身穿铁甲,抢刀投塘,沉下河底,官兵打捞不到,又不见尸体浮起,只好把塘水戽干,取符南蛇头献给毛锐,起义也随着宣告失败。

《儋州志》记载:“七坊山,在州治西八十里,山无甚高,而群峰联络,分有七坊。其下即为七坊峒。明符南蛇开寨于此,结连生熟各黎,震动州县。大学士伏羌伯毛锐始亲率兵来剿平也。山下有塘,名七坊塘,南蛇死处”。

七坊塘

黎民们得知符南蛇的死讯悲愤万分,将他的尸体从塘中捞起,葬于塘岸之旁的黎松岭上,并在岭上种上10棵木棉树。每当木棉花开的时节,就会看到黎民去黎松岭悼念他,缅怀他的英雄风采。

黎松岭

元帅点兵,起义失败

符南蛇被害,起义失败,但起义的烈火并没有彻底扑灭。撤回那细岭的陈六公,竖起元帅大旗,设立元帅帐,任命一批将军、首领,筑堡、挖壕、树栅,召集各地散失义军兄弟继续抗击官兵。儋州传统的“尚神”书是这样陈元帅的兵马:“一刀斩下百根生,三斗油麻掺广栗,三千鸡蛋做其王。”可见,陈元帅的义军为数不少。

那细岭在峨蔓镇,数峰排列如笔架然,常有云烟缭绕其岭,亦称笔架岭。登其顶,左为石岭,右为泥岭;石岭有大树生于石隙,上有石块击之如鼓锣声;泥岭有草而无树,中有一石穴,口宽二尺余、长四尺余,下深七八尺,可容方丈;方丈处分三门,北门穴内崎岖转旋弯曲,直通海边的龙门激浪大滩头;龙门头多礁石,涨潮水深十余丈,可泊轮船。据此险恶的地利,陈元帅率义军和围剿的官兵周旋了十多年。他化整为零,忽分忽合;时而山上,时而海边;无影无踪,让官兵东追西奔,疲于奔命,奈何不了。

毛锐班师后,令广东按察司付使胡训“饬兵于琼”,剿灭义军余党;日久无果,胡训只好令儋州同知顾可久采取“扶”的策略,进行招安。在此当中,义军内部发生不同意见,当时的青壮年,已成了五、六十岁的老人,有的想接受招安,有的主张坚守。由于谢公、陈元帅夫人李婆支持招安,谢公被陈元帅害死,李婆自尽,义军散走过半。嘉靖二年(公元1521年),趁机胡训率兵复围,陈元帅被斩。这一场经历了二十个春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符南蛇起义时的战鼓

南蛇神话

传说符南蛇母亲王氏梦见大蟒蛇投怀而生;十八岁和张秀莲成亲,新婚之夜,张氏半夜醒来,发现臣在床上的竟是一条大蟒蛇。符南蛇请木匠造床,任何设计皆不合意;有一天木匠在梦中有人告诉他,“造枕正中方合他意”木匠设计造了一床,正中设木枕。木匠泄漏后,回家遇祸害。

传说符南蛇带伤逃回七坊峒,官兵追到,前有大塘,后有追兵,只好投七坊塘。官兵重重包围,水泄不进,七昼夜打捞,不见尸首,深感奇异,白毛大将组织戽水,七坊塘水戽干,只见鱼、虾、鳖和泥,并无人踪。塘底有一蒲剑叶根,白毛大将挥剑斩为三段,只见鲜血如泉涌出,呈现出三条大蟒蛇,眼光闪闪,张开血口,直白毛大将昏跌,昂头奔入深山。此后经常显灵护佑地方百姓。

传说光村银滩一带以前全是黑色泥土。由于这里是符南蛇出生地,宝地育英雄,符南蛇被害时,深层的银沙一夜之间全部翻上表层,那是南蛇的肚皮,造就了今天的光村银滩。

普渡寺中的符南蛇木雕神像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