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没有父亲,五岁离开了母亲,和年迈的爷爷单独生活,过着没有吃的、没有衣服的日子。(莎士比亚)。
他叫小豆,是萧红《荷花池》中的主人公。读罢《荷花池》,为小豆的凄惨遭遇感到心痛不已。
按理说,童年的天空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而小豆的天空是灰白的。他没有玩伴,没有玩具,每天独自蹲在窗台上,望着不远处的荷花池浮想联翩。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赤贫,让一个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童,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苦难。
就是这样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也被剥夺了,一起被剥夺的还有小豆的性命和爷爷的希望。
小豆从小体弱多病,一夜之中要醒好几次。前半夜一睁眼就看到了爷爷,爷爷坐在黄澄澄的灯光里,拿着一张破布在起劲地擦着、裹着一些东西。
有时候爷爷手里是一把小酒壶,有时候是一个小铜盆,还有时候是一支大烟袋。另外,戴在女人耳朵上的银耳环,别在老太太头上的方扁簪……都曾在爷爷手上被擦干净后裹起来。
屋子里的一个角落里有个小地洞,上面盖着柴草,爷爷就是从小地洞里取出来的那些七零八碎的小东西。
那些东西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也一点不好玩,但看起来爷爷很喜欢它们。
小豆睁开眼睛看了一下想了一会儿,感觉无趣又睡着了。但这都是前半夜的事情,而到了后半夜,屋里黑洞洞的,黄橙橙的灯光没有了,爷爷也不见了。
七八岁的小豆不知道,爷爷去干一项特殊的工作了,而且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干,就是去偷盗 死人。
他上半夜看到的被爷爷视若珍宝的小东西,都是下半夜爷爷盗墓子的收获。
小豆的父亲死后,爷爷试图拿起他的木工工具,赚一点养活小孙子的钱,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做出一件像样的东西。
他想:孙子没有病死,怎么能让他饿死呢?只要我活着,就不能饿死小豆。
一个古稀老人,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为了不让孙子饿死,只有一条路可走了:他从儿子的工具中找出几件有用的东西,就做起了盗墓子的营生。
人被逼到山穷水尽的绝境中,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何况为了自己心爱的小孙子能够活下去。
小豆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做梦,但他的梦永远是那么荒凉而苍白。
他梦到白云掠走他的帽子,梦到蝴蝶挂在蛛网上,梦到一群孩子们要打他,梦到一群狗在追着他……他的梦里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也没有爸爸妈妈。
小豆的爸爸是个木匠,本来一家几口人过着团圆的日子,虽然贫寒但少凄凉。
在小豆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又过了两年母亲改嫁了。对于父亲,小豆似乎没有多少记忆,只模糊地记得母亲是哭着离开家的。
那一天黄昏,母亲跟着那个跛脚的王木匠,王木匠提着母亲的东西,两个人一起消失在小豆的视线中。
对于母亲的离开,善良的爷爷是理解的,他说年轻人不应该跟着受这份苦,应该有她的生活。
母亲走了,小豆就和爷爷一起睡觉,可是爷爷夜里就开始经常消失,而且天亮后他也迟迟不回家。
爷爷夜里挖出的那些小东西,天亮就进城去卖了,他要和旧货商人讨价还价很久,所以回来得很晚。
一个人在家里,小豆就蹲在窗口向远方瞭望,他会看到不远处的湖边有一个小小的荷花池,还能看到池边的风景:
周围都长起来了小草,毛烘烘的,厚敦敦的,饱满得像是那小草之中浸了水油亮亮的绿森森的……偶尔也可以看到那绿色的草里有一两棵小花……看上去,那小花朵就顶在青草的头上似的。
他望着小荷花池,很想走过去摸一摸那些小草小花,但他不敢离开窗台一步,因为有一群野孩子总会欺负他。
那一次因为一只蝴蝶的诱惑,让他忘了危险,结果邻家的孩子追着他,狠狠地打了他,最后他昏迷了。
从此爷爷不允许他到处乱跑,他就再不敢离开窗口一步。尽管那莲花池边的小草小花诱惑着他,他也不敢贸然行动。
于是,小豆像只孤独的小猫,就这么蹲在窗口,眼巴巴地望着荷花池,静静地等着爷爷归来。
其实那个荷花池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是小豆太寂寞了,荷花池的美好在他的心中被夸大了。
有一天,小豆终于忍不住了,他对爷爷说:“爷爷你领我去看看那大莲花。”
爷爷说:“要看……那没什么好看的。爷爷明天领你去。”
可是爷爷夜里不在家,白天睡大觉,醒了就抽烟,然后烧晚饭,根本没有带他看荷花池的打算。
小豆伏在他膝盖上,又摇了爷爷两下,他还是希望能去到莲花池看一看,但爷爷没有理他。
突然,一种悲哀涌来,小豆想哭了。他闭着眼睛,不要让眼泪流下来。他又开始憎恨那莲花池了:
“莲花池有什么好看的!一点也不想去看。”
他从爷爷的膝盖上爬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跑了几趟,他的眼泪总算忍着没有流下来。
就像萧红在文中所写:
小豆子知道他的哭声没有用处。所以他不再反抗,也不敢奢望能实现梦想,但莲花池就像缥缈的梦一样让他魂牵梦萦。
而在爷爷看来,荷花池真没有什么好看的,不当吃,不当喝,不当穿。在爷爷这里,不把小豆饿死,才是当前最大的事情。
最近他的活越来越难做了,他夜里从墓子里得来的东西常常买不上价钱,也常常被城门口的日本兵截获。
爷爷只好两手空空、一脸凄然地回来,然后祖孙两个就要饿肚子了。
爷爷最愁的是,世道越来越乱了,假如有一天他走了,弱小的小豆又怎么能活下去呢?
旧货商人告诉他:“如果想活命,就早点顺了日本人。”一句话把爷爷点醒,那就到日本人那里试一试运气吧。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就是走错了这一步,酿成了让爷爷悔恨不已的大错。自己都靠不住,还能指望入侵者保护自己吗?
一大早,爷爷就让小豆穿上了出门的衣服,小豆很兴奋,爷爷答应回来就带他去荷花池,而且他认为爷爷可能带他去赶集或者走亲戚。
小豆子走出门,跟在后面的爷爷发现他的裤子破了洞,露出了小屁股,就把他喊回去换裤子。可爷爷又想起小豆只有这一条裤子,就又返回去向前走了。
爷爷在大集上买了一个粽子,这是小豆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然后爷爷就把小豆带到了日本人的军营。
小豆子看到有人被吊起来打,他很恐惧,他大声地对爷爷说:“汉奸,爷爷回家吧。”
因为这句话,小豆被一脚踢出很远,立刻就没了声息,爷爷也被打得死去活来。
直到他们停了手,爷爷才用最后的力气把小豆子托在手臂上带回家。
一路上,小豆躺在爷爷的手上,身体绵软得像面条一样,爷爷以为他已经死了。
回家一摸,小豆的心窝还是热的。爷爷又惊又喜,不停地喊着:“小豆小豆小豆小豆,看爷爷一眼。”小豆就乖巧地答了声“爷”。
爷爷赶紧从小地洞里取出一点碎布片来,在灶口把它烧成了灰。把灰放在饭碗里浇上一点冷水,而后用手指捏着摊放在小豆的心口上。
爷爷所用的碎布,是从墓子里盗来的死人的衣服,据说这样操作就可以救命。
愚昧啊,那个时代,有多少百姓把性命葬送在愚昧无知上啊,像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治痨病的华小栓就是其中一个。
当然,除了这个用布灰治病的方法,当时爷爷也无其它方法可施了。
“爷……”孩子又叫了爷爷一声。爷爷低低地答应着。过一会儿又喊“爷”,爷爷又答应着。接着又喊了几声,那声音越来越弱。
小豆终于不叫了……
莲花池的小虫子们仍旧唧唧地叫着……间或有青蛙叫了一阵,但爷爷再也听不到孙儿的呼唤了。
爷爷悔恨交加,小豆没有病死,没有被饿死,却死在了自己的手里,千不该万不该去投靠日本人,不该把小豆带进那个可怕的狼窝。
儿子死了,媳妇改嫁了,孙儿又走了,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子,呆呆地望着打着露水闪的荷花池。
《荷花池》语言朴实,情节简单,但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痛是长久的,带给读者的思考也是深刻的。
小豆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失去父母,爷爷又年迈无能,但他的不幸绝不仅仅是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和祖父年迈,他的不幸和当时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一样,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在萧红的作品中,像小豆这样的苦孩子还有很多:像《呼兰河传》中被投进热水缸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像《生死场》中因为贫穷被父亲摔死的小金枝、《弃儿》中出生六天就被父母遗弃的小婴儿……
萧红的童年是孤寂的,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不幸的。特别是那些苦命的孩子,其遭遇之悲惨令人痛彻心扉。
而这些孩子的苦,和大人的苦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是成年人的愚昧无知和贫寒无助直接造成了他们的苦难。
翻遍萧红那数量不多的小说就会发现,表现“衰败”和“死亡”,描述“饥寒”和“贫穷”,正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许广平读了她的作品评论道:“她这么会写饥寒和贫穷,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可没人像她写得这么触目惊心!”
著名学者、《萧红大传》的作者季红真也说:
“萧红借助哀祭的基本文体,凭吊历史、超度亡灵,把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主题——衰败和死亡,以传统的文体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而确立了自己溃败历史中女祭司的写作身份。”
可是作为“溃败历史中女祭司”的萧红,为什么要反复向读者讲述那些衰败、死亡、饥寒和贫穷呢?
萧红是一位有理想的作家,她大概是想通过对人生悲剧和精神悲剧的描写,表达她对人性尊严和人生温情的渴望,并且提醒挣扎在痛苦深渊中的人们:
你们醒醒吧!你们不该这样生这样死,你们应该活成一个人应该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