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演化,我国古代有各种经典的表现。比如老子的“道生一、一辈子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敦在《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人和万物都是阴阳利己和金木物土五行相互作用形成的。
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经》中,象征宇宙万物生成的“太极、太极、生养期、养生思想、思想生八卦……”
在《周易系辞传》提出了“万物之数”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以上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万物之数”相当于“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呢?
从筮法的角度看,策即蓍,1策即1根蓍草,古人是用蓍草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求卦,即揲蓍布卦。其中,“乾卦”由6阳爻组成,每个老阳的过揲之策数是36,6爻就有36×6=216根蓍草,此即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卦”由6阴爻组成,每个老阴的过揲之策数是24,6爻就有24×6=144根蓍草,此即谓“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乾坤两卦的策数加起来:216+144=360,所以说“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意思是与一年的日数相当。
此外,《周易》分上经和下经二篇,共64卦,每卦由6爻组成,64卦合计384爻,阳爻和阴爻各占一半,为192爻。
所以从整部《周易》来看,阳爻的策数为36×192=6912;阴爻的策数为24×192=4608;二者相加:6912+4608=11520,此即谓“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这表明,“万物”是乾坤(天地、阴阳)两卦变化发展的结果。
一个此前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作为中华古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二十四节气”中,竟隐含着上述这个“万物之数”——11520。
我们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约365天5时48分46秒。地球的公转在地球上人看来,则表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其运行线路称为“黄道”。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就称为“黄经”。
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我国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以及当时太阳到达黄经度数分别为:
立春315度,雨水330度,惊蛰345度,春分0(360)度,清明15度,谷雨30度;
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大暑120度;
立秋135度,处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霜降210度;
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大寒300度。
下面,我们用立春的黄经度数315乘以64(《周易》共64卦):315×64=20160,再用立秋的黄经度数135乘以64:135×64=8640,所得结果用大数减去小数:20160-8640=11520,正是《周易·系辞传》中的“万物之数”!
实际上,我们只要用相隔180度的两个节气的黄经度数,分别乘以64,所得结果用大数减去小数,差值都为11520。再举个例子:
夏至和冬至相隔180度,夏至的黄经度数90×64=5760,冬至的黄经度数270×64=17280,17280-5760=11520!
“二十四节气”中竟隐含着《易经》的“万物之数”!是必然,还是巧合?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古今神秘文化”!)
/完.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
别忘了点赞、转发和关注哦!
~您的举手之劳,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