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传统上24节气意味着什么?
答: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京芯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韩露。
为了记忆方便,人们又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如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古代起源
古代制定历法的天文官员,利用土圭实测日晷,正午时刻,将每年太阳照射物体,影子最长那一天,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同理,将每一年太阳照射物体,影子最短的那天,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这就确定了冬至和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现代地理学表明,地球围着太阳旋转的轨道被称作黄道,地球自传本身有赤道面,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公转一周时间有365日5小时48分46秒。黄道和赤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黄赤交角为23°26′,如图
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产生了四季和节气的变化,如图,由于地球南北极是斜的,地球围绕太阳按图中白色箭头逆时针旋转,1,地球转到太阳左边,即夏至日,太阳就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就是夏季,2,地球旋转到太阳右边,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就是冬季,3,春分、秋分日,太阳照射赤道,南北半球,要么春季,要么秋季!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两两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对于,古代老百姓的生活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俗语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里的“九”就是由冬至日开始数,每数九天,就称作一个九,一共数了9次,中国北方地区就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伏天,自然就是从夏至开始算起!
比如,农谚: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3.立冬蚕豆,小雪麦
4.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都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农业生产的宝贵大数据!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