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葡萄酒报/中国葡萄酒新闻网记者刘宝健
金秋10月,位于武汉汉阳的黄鹤楼酒吧正在悄然变化。浓郁的明清风格的牌楼,充满传统建筑简约设计风格的黄鹤楼朱文华博物馆正在翻修,原型已经出现,等待涅槃。
黄鹤楼酒,承华夏傲气风骨,融炎黄豪迈情怀,酒汇万千,可观历史人文。在黄鹤楼酒文化博物馆,游客可看到最原始的黄鹤楼酿酒器具和独具匠心的酿酒古法,老一辈的酿酒师、品酒师向消费者介绍黄鹤楼酒一路走来的历程。建造完工后,游客将能在这儿见识到稀缺的黄鹤楼老酒,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汉汾酒;60、70年代的特制汉汾酒;80年代获金奖的特制黄鹤楼酒;80年代末晴川牌瓷方瓶特制黄鹤楼酒,以及著名的小黄鹤楼酒,这种酒当年以1块3毛5分的价格销售,被广大消费者亲切地称为“黄鹤楼135”。通过参观这些老酒,消费者找回了很多剪不断、抹不去的前尘往事。
而黄鹤楼酒借力老酒收藏,找回了市场节奏。
黄鹤楼老酒深藏往事
著名陈年白酒收藏家曾宇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黄鹤楼老酒历经了“汉汾酒”、“特制汉汾酒”到“特制黄鹤楼酒”的过程,其商标主要有“黄鹤楼牌”、“晴川牌”、“长江大桥牌”(用于外销),尽管注册商标均为“黄鹤楼”,但商标上的图案有一定的变化。具体来说,共分为3个时段:20世纪60~70年代中期、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
在第一阶段,该时期厂家为国营武汉酿酒厂,瓶型上有“汉汾酒”标识。在第二阶段,酒标厂名从“武汉市酿酒厂”改为“武汉酒厂”,出现了“特制汉汾酒”,瓶型为长玻璃瓶,红瓶盖,该酒存世量极为稀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酒标上改为“黄鹤楼酒厂”,“特制黄鹤楼酒”在市场较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特制汉汾酒”过渡到了“特制黄鹤楼酒”。1984年,在山西太原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评酒会,“特制黄鹤楼酒”被评选为国家十三大名酒。从此,该瓶型上有了1984年获金质奖的图标及文字说明。
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中国酒界泰斗沈怡方先生担任专家组组长。39度、54度“特制黄鹤楼酒”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再次获评“中国名酒”。从此,黄鹤楼酒的品牌不仅仅是一张武汉的城市名片,更是代表鄂酒文化的最高品质。
曾宇也谈到,1989年后,“特制黄鹤楼酒”上瓶侧标有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九年连续两届蝉联国家金质奖”的文字说明。
中国名酒评选始于1953年,终于1989年,共有五届。由于评选权威性高,产生影响大,评出的产品能代表当时的先进技术水平及广泛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评选出“中国名酒”——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对后来的销售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年以来,复古型老酒逐渐走红市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酒文化委员会陈铁锤会长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他联合黄鹤楼酒业推出了一款怀旧型黄鹤楼酒,以此迎合当下消费者的怀旧情结。
目前,黄鹤楼酒以“复兴”为己任,寻找当年的老配方、老员工、老资料,致力于三大基地(武汉、咸宁和随州)和黄鹤楼荆楚文化博物馆建设,此举进一步提升了黄鹤楼酒的文化品牌,扩大了市场效应。
借力收藏找回市场节奏
在许鹏看来,要让老名酒黄鹤楼恢复活力,还必须继续强化这一品牌的地位。
黄鹤楼酒业咸宁酿酒基地——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未来将打造成集参观、体验、休闲、会议、餐饮为一体的酿酒体验式旅游度假区,适时推出私人酒庄定制服务,不仅可以令消费者实地体验酿酒文化,更为品牌自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黄鹤楼酒业随州分厂也正在搬迁改造中,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为五亿元,计划于2017年年底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未来发展所需的基酒储备,稳定产品质量,同时还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黄鹤楼将成立历史文化研究室,通过建立、完善历史文化档案和历史文化数据库,进一步弘扬黄鹤楼酒历史文化,发掘黄鹤楼酒历史文化新亮点。
名酒收藏,也是黄鹤楼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老酒因稀缺存世量,具备文化、历史等多重属性,正被广大收藏爱好者及投资者所青睐。但目前还主要集中名酒收藏,特别是集中在17大中国名酒品牌上。
对于黄鹤楼而言,其意义不止于此。
当前,行业调整推动了营销创新,酒企都在借助其抢占市场先机。酒类收藏作为一种平台,除了展示酒类品牌的历史和价值,还可给消费者带来深度文化体验。从而,让名酒真正融入到广大消费者中来。
因此,酒类收藏对于酒企,最重要的是创新,充分吸纳市场力量,成为营销决策的依据,打开营销创新。其本质在于强化企业的市场意识,督促企业营销贴近大众情感需求的诉求点。
这正是黄鹤楼酒的下一步计划。据了解,10月21日~22日,由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酒文化委员会、《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主办,武汉天龙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协办的“鹤舞江城话老酒——2017首届中国名酒收藏高峰论坛”,将在湖北省咸宁市黄鹤楼酒森林美酒小镇举行。届时,行业协会领导、老酒收藏大咖、酒文化研究专家、名酒企业高管、流通行业大亨等将齐聚一堂,共话老酒与名酒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