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喝大酒,伤你有多深

春节期间发生了很多消化道疾病。

河北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川杰利用查房机会,向患者讲解消化道疾病防治知识,提醒大家讲究科学饮食,注意饮酒安全。李伟明摄

图/曹英瀚

受访专家

河北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杨川杰

河北医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 高恒波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张建新

阅读提示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酒作为感情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媒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人都喜欢在觥筹交错中增进感情。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饮酒更是成了餐桌上的重头戏。可有些人管不住嘴,往往沉溺在狂饮的畅快中而忽视了酒对健康的危害。那么,过度饮酒对健康有什么损害?人为什么会醉酒?酒到底该怎么喝?希望各位专家的解读能够让你在沉醉中醒来,理性看待饮酒,养成科学饮酒、文明饮酒的良好习惯,远离酒精伤害,享受健康人生。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冉亚雄

喝大酒,春节期间成醉酒高发期

据高恒波介绍,每到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医院急诊科每日门诊量都在300人到500人之间,其中与过量饮酒有关的疾病占到5%以上,差不多每天都要收治二十几例醉酒患者。去年春节他曾接诊来自行唐县的一名患者,该患者帮朋友家办喜事,连喝两顿大酒,前后共喝了3斤高度白酒。患者虽然刚刚30岁,却一直“喝遍酒场无敌手”。没想到这一次喝完最后一杯酒就趴在了酒桌上,其他人发现情况不妙,便连夜往医院送,可惜送来时患者的呼吸已停止。“主要是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中枢神经受到重创,出现呼吸抑制而导致死亡,非常令人痛惜。”高恒波说。

记者了解到,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喝大酒的喜好,在短时间内过快、过猛、过多地喝酒,一杯接着一杯干,上顿喝了下顿喝,不醉不休。还有的喜欢拼酒,争着做酒场“老大”,“在你放开了喝的那一刻,看似痛快淋漓或许危险已经悄悄来临。”高恒波提醒说,这样喝酒太可怕,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一般情况下,一次摄入75-80克纯酒精,人体即可出现轻中度的酒精中毒反应,短时间内摄入250-500克纯酒精就可致死,“大概一斤56度的白酒相当于250克纯酒精,那么喝一斤56度的白酒就可能让你命丧酒桌。”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并不拿醉酒当回事。”高恒波指出,很多人对喝醉一次酒很少放在心上,认为喝醉了酒睡一觉,过了酒劲就没事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有的人就是醉酒后睡死过去的。因为醉酒后意识不清,身体不适的报警信号不能及时发现,许多疾病被掩盖,如低血糖、脑出血等,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所以,高恒波提醒,一定要认识到醉酒的危害,如果有人喝酒后出现睡不醒、叫不醒,或呕吐不止、吐血、胸闷、心慌、腹痛等症状,必须尽快送医院观察治疗。

过度饮酒对健康有什么损害?人为什么会醉酒?酒到底该怎么喝?希望各位专家的解读能够让你在沉醉中醒来,理性看待饮酒,养成科学饮酒、文明饮酒的良好习惯,远离酒精伤害,享受健康人生。

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一杯酒喝下去,要经过哪些器官?是如何被人体吸收?又是如何对机体产生影响的?这些问题恐怕经常喝酒的人也不太清楚。

杨川杰介绍说,饮酒后,乙醇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入血液,其中胃吸收20%—30%,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70%—80%,5分钟即可在血液中发现,30-90分钟达最高浓度,并分布到全身各部,少量以原形从尿、汗液及呼气中排出。

杨川杰解释说,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分三步:首先经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催化氧化生成乙酸,乙酸最后代谢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全过程约需2-4个小时。乙醛可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分泌,在饮酒后15-30分钟左右饮酒者出现脸红、心跳加速、低血压、眩晕、恶心、呕吐、头疼、乏力等症状。有报道称成人的肝脏每小时约能分解10毫升乙醇,如果短时间内饮入过量的酒精,超过机体的解毒极限就会引起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喝同样多的酒,有的人会醉酒,有的人却不会醉酒呢?”对此,杨川杰指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肝脏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人的固有酒量与人体内这两种酶的数量和活性有关。人体中乙醇脱氢酶数量基本相等,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比较多,乙醛脱氢酶缺乏,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醉酒,这类人往往一喝酒就脸红。有的人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都缺乏,酒精代谢主要靠肝脏P450慢慢氧化,靠体液来稀释酒精,这类人一般越喝酒脸越白,看起来挺能喝,其实乙醛在体内悄悄蓄积,更容易导致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通常发生在这种人身上,这种情况最可怕。还有一类人,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饮酒后酒精能迅速在体内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而被清除,酒精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比较小,这就是生活中看到的那些酒量大,又不容易醉的人。

由于90%以上的酒精是在肝脏代谢,所以,乙醇、乙醛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乙醛则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酒精被氧化时,促进脂肪的合成,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酒精引起高乳酸血症,使肝内胶原形成增加,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过程。如果饮酒超过5年,乙醇每日摄入量男性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或连续两周大量饮酒,每日乙醇摄入量达80克所引起的肝损害即可诊断为酒精性肝病。因为肝脏每小时只能分解10克乙醇。80克乙醇,肝脏就要花8小时才能把它分解完,对肝脏的损害可想而知。因此有观点说“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可见过量饮酒对肝脏的损伤不可小视。另外,长期大量饮酒,还可导致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并引起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肠癌、肝癌等发病率明显增加。

醉酒更易导致心脏猝死

不久前,省会41岁的高先生和几个朋友喝酒,喝了七两白酒,来到歌厅又喝了不少啤酒,拿起麦克风刚要唱歌,突然栽倒在地,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时,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原来高先生平时就有高血压,这次因过量饮酒导致心脏猝死。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过度喝酒对心脏、血压、脑血管的损伤。张建新介绍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醉酒更易导致心脏猝死。大量研究显示,饮酒过量可以使血压升高并使冠心病、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酒精可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的氧消耗和负担,使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进一步缺血,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者导致心律紊乱,引发功能较差的心脏发生心力衰竭。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已有高血压的病人一定要避免饮酒。另外,由于饮酒引发脑出血的高血压患者在临床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如果患者出现酒后情绪激动,发生脑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张建新解释说,因为饮酒不仅会使血压升高,也会使血黏度增高,红细胞柔韧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从而易形成血栓。再加上饮酒还可影响脑循环自动调节,导致脑血流量降低,血流缓慢也易发生血栓,促使脑梗死发生。

张建新提醒说,生活中常见有些糖尿病人打完胰岛素就开始喝酒,认为这样喝酒就安全无忧了,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饮酒或许使糖尿病患者迟发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而且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导致糖尿病患者本来就有功能损伤的胰腺进一步受到损害,最终导致无法分泌胰岛素,而只能全部靠注射胰腺素来控制血糖,这样同时也增加了胰岛素的用量。所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安全饮酒把握三原则

适量饮酒,有助健康。可生活中许多人一喝就喝多了。那么该如何饮酒才能做到既怡情助兴,又能把酒精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呢?杨川杰指出,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不空腹喝酒。有人喝酒习惯不吃主食,这样对胃的伤害更大。因胃里没有食物,酒精直接刺激食道、胃黏膜,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空腹饮酒15分钟酒精吸收50%左右,只要30分钟,酒精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便能达到高峰。空腹饮酒,乙醇会很快吸收到血液里,刺激胰腺分泌出大量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乙醇进入肝脏,抑制肝糖元的分解,促使低血糖的出现。同时,空腹饮酒也大大提升血液的酒精浓度,加大对人体的危害。酒是高热量而无营养成分的饮料,长期大量饮酒时进食较少,食欲差,可造成营养不良。

因此,杨川杰建议,在饮酒前,最好先吃些油质食物,如肥肉、蹄髌等,或饮用牛奶,慢慢地边吃边饮。这样,利用食物中不易消化的脂肪来保护胃黏膜,并延长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酒受到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酒。喝白酒的时候,要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中排出,减少肝脏负担。喝酒要慢些,不要猛灌、一口闷,这样不仅易醉,而且对呼吸道、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另外,实验证明,喝酒前食用胃黏膜保护剂对胃的保护作用是最好的。如果喝醉酒,要及时催吐,因为酒精伴随食物吐出来,就会减少酒精对胃的伤害。

二是选择低度酒。有的人喜欢喝高度白酒,认为这样的酒才够劲。杨川杰提醒说,过量饮酒导致胃黏膜损伤与乙醇浓度有关。乙醇浓度越高,对胃黏膜损伤越大。酒精浓度>20%的酒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原因,浓度大于40%的酒易致糜烂性胃炎和消化道出血。如果一定要喝酒,尽量喝20度以下的低度酒。

三是饮酒应适量。无论哪一种酒,适度饮酒量都是以酒精摄入量为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明确提出,如饮酒,应限量。建议每天所有来源的酒精男性为25克,女性为15克,需要再次强调的是25克、15克不是一次某一种酒的量,而是全天的所有酒精的量。通俗的来讲就是只喝42度白酒的男士一天不超过50毫升,女士一天不超过35毫升;啤酒的酒精度一般为4%,只喝啤酒的话男士一天不超过625毫升,女士一天不超过375毫升。尽管如此,还是提倡酒越少喝越好。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