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三晋 · 秋旅

缘分

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房间里充满了西乡的感觉,灯光明亮的地方,穿着古代衣服的女人散步,漂亮的外表,细腻可爱。

惊惧间,已行至榻前坐定,附耳言道:“素闻相公好游,然只南不北,妾身期期以为不可。君乃帝胄之苗裔、周室之宗亲。今秋之旅,何不北去三晋,问先人根柢、访乃祖遗踪,或可感应脉息,福荫子孙,于尔族属,利莫大焉。”见我狐疑,女子舒玉腕、出葱指,紧紧执住我手,娓娓又道:“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便是妾身常居之所,吾当翘首南望,盼君早日北归。今夜汝若不允,奴家可是不依……”言未毕,只见其陡然起身,启樱唇、露贝齿,一口向我腮帮子亲将下来——

”非礼啦!“,飒然惊觉,却是南柯一梦,腋下有汗涔涔而出。此神秘女子究竟何人,莫非是我前世相爱相杀的生死冤家?穿越时空,夤夜来会,时耶命耶?福焉祸焉?百思不解,遂披衣下床。检索书藏,考校史籍,一番倒腾,似乎有点眉目。

谣云:“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查杨氏一族,肇始于成王之弟叔虞,其后人春秋时分封于杨,即今山西洪洞一带,因国得姓,由姬改杨。想我经年混迹江湖,恰恰从未涉足晋地,实是汗颜。于今得知,草民我也有万万分之一的王室血统,三千年前,孬好也算高干子弟——身世既已揭秘,再不北上祭祖,冥冥之中,得无报乎?

即刻整治行装,只待鸡鸣启程。大槐树,额来咧!

首日

太原 - 五台山

出太原机场,搭乘大巴驶向五台山。上午9时,抵台怀镇。

如掌微拢,台怀坐于掌心,东西南北中五台,恰如五指合聚,又似莲蕊初绽,峣峣于华北天空之下。这五座台顶,分别供奉了文殊的五个法身,朝圣者徒步转遍,是为“大朝台”。虽说一次大朝台,可抵五百年修行,但路途凶险、气候乖戾,每有香客冻馁而亡。于是,在台怀镇的黛螺顶上,人们将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处,到此就等于上了五个台顶,是为“小朝台”。我非信众,此次微服私访,亦不便惊动当地官绅,便随着人流,向黛螺顶信步而去。

“天下名山僧占多”,因此之故,名山游,便是庙观游。那一座座僧寺道宫,是信仰的图腾,是文明的烛照,也是历史的刻痕与回响。数千年来,这块大陆有太多的故事。曾经生龙活虎的人物,渐渐隐入历史深处;曾经美轮美奂的宫阙,默默湮为地下残墟,而历朝历代的宗教建筑,却往往越千百年一如曩昔。倘佯其间,遥想当年,似能感觉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走动与呼吸,似能体察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执念与宿命……

为免千级台阶之累,径由索道上山。驻足黛螺顶,恣目四顾,但见大寺古刹凡以千百计,或隐于林木露出一角,或立于峰峦四射金光,星罗棋布、密密匝匝,更兼流云舞白塔,红叶点苍岚,秋风任性处,触目皆斑斓。此壮观之景,平生所未见,当非拙笔所能尽述。

五台为中国四大佛山之首,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说。四座佛山,是四位菩萨的道场。四位菩萨,象征着四种理念与人格。观音代表慈悲,浙江普陀是其道场;地藏代表愿望,安徽九华是其道场;普贤代表行为,四川峨嵋是其道场。而山西五台,便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坐骑为青狮,代表着智慧。文殊、普贤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与佛合称“华严三圣”,金身供奉于大雄宝殿。

小朝台后,即由黛螺顶步走至菩萨顶,此为五台山十座黄庙之首。汉传佛教的青庙与藏传佛教的黄庙,比邻而居、同气相求,是为五台一奇。菩萨顶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为皇家佛刹,寺庙建筑亦为宫室造型,清康熙五次、乾隆七次朝台,均驻跸于此。

复行至显通寺,此寺规模宏大,为全山之首,且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中轴线上建殿七座,层台累榭,丹楹刻桷,梵钟远播,悬铃和鸣,端的是人间胜境、上国气派。

再行至罗睺寺,此寺亦为黄庙。山门前一对石狮,乃唐代遗物,寺内有奇巧之物“开花现佛”,其中关窍,有好事者揣摩三天三夜,仍无法参透玄机。

又行至塔院寺,但见白塔凌空高耸、巍然矗立,蓝天映衬下,构成五台山标志性的天际线。此塔为尼泊尔样式,其中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青烟缭绕中,众多香客环行塔下,手转法轮、口颂佛号,那份虔诚,那份执拗,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

最后行至殊像寺,这里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塑像,据传是以乾隆面容塑造。见楼阁精妙、茶肆雅洁,便稍作歇息。僧人奉上一盏金莲佛茶,清香一缕,直沁心脾。入口微苦,久品回甘,不知怎地,心中闪过一句偈语: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至此,台怀镇的五大禅处尽皆走到。至于五个台顶的众多寺院,如相传顺治出家的清凉寺、可极目东海的望海寺、五台山最高点的灵应寺,力有不逮,只能脑补了。见辰光还早,正好有一心结未了,便前往佛母洞。

佛母洞位于南台脚下。此洞酷似人体母腹,洞口处于右肋部位,契合佛经所载的佛诞场景。洞口极为窄小,洞内仅容五至六人。世人入洞,即为“投胎”,稍待出洞,则为“重生”,从此脱胎换骨、人生开挂。

走到近前,只见排队已百十余米,看来上赶着去投胎的着实不少,轮到我怕是要难产了。转念一想,论家世我根正苗红,论形象我伟岸俊朗,此胎无憾,顶天立地一大好男儿,何苦再去做那扒洞钻穴的勾当。一念及此,心中洞明,鼻孔里便哼出个字来:俗!

坐大巴返回太原,连夜转乘火车前往大同。见发车时间尚早,便到附近的五一广场遛弯儿,看看跳舞、听听唱曲。与民同乐,是我不忘初心、一生坚守的紧密联系群众的良好操守,于是果断下场,牵着山西大妈的小手转了两圈。

列车缓缓开动,夜色如墨,秋寒彻骨。睡意袭来的时候,我正想着两千年前的王昭君。昭君出塞,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吧。南国娇弱女子,和亲苦寒之地,“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出雁门、过云中,一步一回头,消失在大漠深处,化为大青山下的那一缕香魂……

次日

悬空寺 - 大同古城墙 - 华严寺

凌晨抵大同,寻了住处,放了行李,便搭大巴前往悬空寺。七十多公里,不旋踵即到。

悬空寺位于恒山之翠屏峰,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历千五百年。远远观之,寺悬绝壁,仅数十根细柱支撑,似乎稍加外力,便会坠于崖下。未及登临,身已觳觫。金庸《笑傲江湖》有段文字,顺手拈来:

“令狐冲引着方证大师和冲虚道长下见性峰,趋磁窑口,来到翠屏山下。方证与冲虚仰头而望,但见飞阁二座,耸立峰顶,宛似仙人楼阁,现于云端。方证叹道:造此楼阁之人当真妙想天开,果然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悬空寺为榫卯结构的全木建筑,无钉无铆,此一奇也;以插入岩壁的横梁支撑,千年不圮,此二奇也;殿宇楼阁不过四十余间,却供奉着佛道儒三教香火,为国内所仅见,此三奇也。悬空寺地属大同,果然名实相符,和而不同,不正是“大同”的最高境界?

进得寺去,人人似乎变了心性。怯懦者贾勇,力弱者发奋。上下危梯险栈,左右差池一步,便交待了卿卿性命,但无论男女老幼,绝无退缩不前者。何以如此?盖因此境实为世不二出之旷古一奇者也。说人话:“太漂亮了”!

返回大同,按例至博物馆打卡。大同是北魏故都,虽名头不甚响亮,却也忝列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存续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是中华走向盛唐的序曲。北魏的历史,是民族融合史、汉传佛教史、中国统一史、北疆拓展史,当然,也是一部百转千折、波诡云谲的权争宫斗史。

西晋末年,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陆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形成划江而治的南北朝格局。南朝方面,刘宋取代东晋,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北朝方面,原在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鲜卑,乘乱南下,军力日盛,终结了十六国混乱局面,一统北方,建立北魏。再经冯太后、孝文帝锐志改革并迁都洛阳,鲜卑迅速汉化。北魏后期,阉竖擅政、藩镇坐大,引发六镇之乱、河阴之变,北魏走向衰落,分裂为东西两魏,接着两魏又被北齐北周所灭。至此,魏绝不祀。

笑到最后的,是我老杨家。北周禅让于杨坚,定国号为隋。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近二百年的分庭抗礼,也最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三百年大乱斗、大分裂。

出博物馆,往古城墙。一路走去,21世纪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大同市容整洁有序,似在提醒远方来客,此地已非煤都,乃魏辽金三朝古都也。路边小超市播着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的正是1500年前在这个城市发生的故事,于是想起北魏的胡充华胡太后。斯人已然远去,却留千载骂名,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古贤箴言,诚不我欺。

北魏祖制“子贵母死”,即册立太子必处死其母,以防外戚干政,皇权旁落。至宣武帝,方予废止,就出了幺蛾子。宣武帝崩,太子即位,时年六岁,太后胡氏临朝。史载,太后“貌美艳,性聪悟,多才情”,听政之初,倒也赏罚分明、张弛有度,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然盛年守寡,情无所寄,宫深何寂寂、难耐秋衾寒,遂恋上皇叔、大臣多人,日夜宣淫、秽乱宫闱。比及皇帝年长,归政在即,又禁不住情人撺掇,将独子孝明帝鸩杀,另立三岁小儿为帝。举国惊诧、人心尽失。权臣尔朱荣乘势起兵,不日克国都、俘太后。胡后泣血哀告入寺为尼而不得,旋被沉入黄河滔滔浊浪……

伫于清远门,思绪回到当下。大同城墙极为壮观,比之南北二京,亦不遑多让。有如此气象,归功于时任市长耿彦波。其到任时,煤业已成末路,便着手将大同向旅游城市转型。修云冈、筑城墙,运作土地财政、施展霹雳手段,大拆大建,把个大同翻了个底朝天。褒之者尊为能臣,贬之者斥为悍吏,一时群议汹汹、风头无两。

身形游走于大同城墙,心神却在这两千年里来回穿越。人言华夏三千年,“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是以感慨良多。说回这胡太后,看似恋权,实是恋情,终其一生,为情所累。胡后能诗,早年私通杨白花,白花惧祸避于南梁,胡氏日夜思念,有乐府《杨白花》传世: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句句比兴,字字含情。出语直白,然辞意凄惋,于今读来,仍痛入心腑。

胡充华,我懂你!

三日

云冈石窟 - 永固陵

晨起,搭乘旅游专线公交前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绵延千米,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正门广场上,立有石窟开凿者昙耀法师的雕像。经礼佛大道,穿过灵岩寺,向前不远就是石窟群。见外围景致甚好,不忙前去石窟,散散步先。

拿着相机,将一路美景收入囊中,越行越远,渐至园子深处,方圆二里,阒无人迹。岸边枯苇萋萋,林下落木萧萧;举步时闻花香阵阵,驻足且听鸟语啾啾;风起时,池中败荷舒卷,极目处,高天雁阵远翔,好一幅“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画图!

云冈石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也是一部石头刻就的北魏王朝史。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佛陀、菩萨 、力士、飞天以及供养人的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或坐或立,或动或静,或舞或歌,或嗔或喜,在细微处眉目传神,在伟岸处直撼人心。

第20窟为三世佛造像。中坐者为现在佛释迦牟尼,面容丰满,两肩宽厚。立于窟前,举头仰望,但见大佛结跏趺坐,双手合放,呈大日如来定印状,法相庄严,令人心神驰之。逐窟观去,洞洞叹奇,可惜的是21-45窟风化严重,昔日的精采,已然消弭于流淌的岁月。

北魏享国148年,建造了云冈、龙门两座石窟。两座石窟,分由二女主持建造,一贤一邪,写出半部北魏史。开凿云冈的是有中兴之功的冯太后,开凿龙门的是招亡国之祸的胡太后。冯太后在历史上虽仅留其姓未留其名,却留下了“中华第一后”的盛誉。

冯氏原为十六国时北燕国君的孙女。北燕灭国后,只身没入魏宫为奴。因其丽质天成,更兼冰雪聪明,旋即逆袭上位,12岁选为贵人,15岁正位中宫。冯后深谙驭民之术,大力倡佛、凿窟建寺,期以共同的价值观,创建和谐社会,助力拓跋氏的魏国梦。

456年,皇帝老公文成帝与李妃生下一子,名拓跋弘。循例祖制处死李氏后,冯后担起太子的养育之责,视如己出,备极呵护。465年,年仅25岁的文成帝崩于太华殿,冯后肝肠寸断、投火生殉,被人救起。翌日,12岁的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尊为太后,临朝秉政。其刚毅过人、杀伐决断,诛灭权臣乙浑,翦除外戚势力,朝野称颂,举国安定。

两年后,14岁献文帝喜得麟儿,名拓跋宏,册为太子。冯太后赐死太子生母,还政献文,退居后宫,悉心教养皇孙。奈何青春正盛、情欲难抑,难免有作风问题频频发生(为尊者讳,此处删去1858字)。禁果辄尝、母仪尽失,为献文帝所不容。470年,献文借机杀死太后男宠李弈,且太后左右相貌俊朗之男生,无一幸免,皆遭杖毙(读史至此,惊出一身冷汗,所幸彼时本人尚未降生,否则肯定乱棍打死)。

冯太后反杀,逼献文帝禅位,未几,索性将其毒毙。5岁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太后二度临朝,整顿吏治、兴办乡学、轻徭薄赋、厉推汉化,国力领一时之盛。

490年,冯太后崩于太和殿,享年49岁。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滴水未进。太后于他,既有弑父夺母之仇,又受劬劳养育之恩;既存猜忌防范之心,又尽教诲造就之责。仰天一叹,百感咸集,谥太后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大同北郊之方山。

冯太后生前,携孝文帝游方山,见此地山川形胜,遂嘱于臣下:帝后合葬,难逾之矩乎?他日我去,必独葬于此。其陵至今存焉,前往凭吊,盘桓良久。尝闻晚唐温庭筠有《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记之: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四日

雁门关 - 善化寺 - 应县木塔

今日租车自驾,目标雁门关。启程之前,先访善化寺。所以有此一游,因之于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忆念。

善化寺位于大同城南,始建于唐,屡毁屡复,渐臻大观。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氏伉俪来到山西,从善化寺起步,相继考察了华严寺、云冈石窟等古代遗存。其后,夫妇俩四赴三晋,开启了现代中国对古建抢救、保护的先声。他们留下的大量资料,也成为今日大同恢复帝都风貌的蓝本。大同建有梁思成纪念馆,老照片上,夫妇俩正在善化寺测量绘图,那时的他们,青春逼人,一脸阳光。思成专攻建筑,徽因除此之外,于文学颇有建树,是才女,是“民国女神”,是“人间四月天”那朵靓丽的春花。林徽因卒于1955年,17年后,在文革砸烂旧文化的口号声中,梁思成郁郁而终。想起他们曾经的抗争、无奈与痛惜,别样酸楚,哽住咽喉。

驱车驶往雁门关。一路南下,西边吕梁山逶迤起伏,东边桑干河静静流淌。一千五百年前的那个秋天,在这条路上,曾有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向南开进。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北魏孝文帝率领文武大臣及步骑三十万,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将其祖母冯太后开创的汉化大业,推到了最紧要处。六十年后,北魏及其裂生的东西两魏覆灭;又六十年,盛唐崛起;再六十年,鲜卑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今天的汉人,体内流淌的血液,多少间杂着几分来自林莽、来自草原的躁动……

车至雁门关,甫进关门,眼前仿如展开一幅长轴画卷,将我震在当地,半晌动弹不得。但见烽燧连缀、瓮城重重,雁塔高矗、关楼巍然。长城蜿蜒于裸露的土黄色山体,恰似一条青龙,上下盘旋,直至目尽之处。是时,天阴欲雨,乌云四合,风起处,几蓬无根的衰草飘向空中。眼底苍凉,心头沧桑,数千载烟云,胸臆间翻腾。

雁门关以险著称,所谓“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南控中原、北扼大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便达1700多起。战国李牧,在此以步击骑,斩杀匈奴二十万;秦代蒙恬,在此率军出关,北击胡虏三千里;至强汉盛唐,卫青、李广、霍去病,李靖、薛礼、郭子仪,更是在此上演连台好戏,英杰辈出、累世景仰。

如果将雁门关的过往谱成一部乐章,那么,前半阕的汉唐,是磬鼓相击,是黄钟大吕,铿锵激越、声达九天。虽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哀怨,却不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而后半阕的两宋,则是胡茄呜咽,是羌笛凄切,亡国之音、不忍卒听。空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却只剩“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郁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老杨家的杨业杨老令公镇守雁门,抗辽七年,连战皆捷,殊为不易。986年,杨业为佞臣王侁所迫,孤军犯险,陷于重围,伤重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后人敬其忠勇,将其事迹铺陈开来,演绎成“杨家将”、“杨门女将”的传奇。在雁门,有关杨家一门忠烈的遗迹、碑铭、塑像在在皆是,逐一寻访,观之思之,时而回肠荡气,时而扼腕唏嘘。

英雄救不了一个内源性腐败的王朝。

1125年,金国灭辽后南下攻宋,写得一手好字的文艺皇帝宋徽宗,急忙禅位太子做了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次年,开封城破,北宋覆亡,徽钦二帝被押往金国,史称“靖康之变”、“二帝北掳”。随行皇族、朝臣、后妃三千余人并教坊乐伎、技艺工匠、男女百姓十万人,这支绵延百里的队伍,从雁门出关,蹒跚着走向漠北,再也没有回来……

150年后,蒙元灭金后南下攻宋,兵锋所向,南宋倾刻瓦解,朝廷弃临安败退广东新会。1279年3月,元宋两军于崖山最后决战,宋军战败,少帝、太后及全体军民投海死国。崖山败,中国亡。翌日,海上浮尸十万,天地动容,日月无光……

雁门关,那时,你在哪里?

……雁门关在我的脚下。此时,雨收云散,天光洞开。伫于雁楼,向西望去,是封土连绵的广武汉墓群,戍边战死的将士,据说就长眠在那里。数千年来,王朝更迭频仍,江山转瞬易主。其兴也勃,其败也速,每次都伴随着人口的大灭绝,传承的大断裂,文明的大倒退,岂是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轻轻带过。如何摆脱兴亡的周期律,是人类社会至今仍在“艰辛探索”的最大课题……

返回大同时,绕路去了应县木塔。据说,这千年古塔已经倾斜,大限将至,禁人上下。遂于塔下食铺要了碗应县小吃“滴溜”,伴着木塔坐了半个时辰,好比陪护即将离世的老人,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是夜,宿于古城墙下。咀嚼着日间的游历,耳畔似有金戈铁马之声。回看三千年,兵燹战乱是常态,而承平年景殊为难得,故世人常有“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之叹。

岁月静好,沉沉睡去。

五日

太原晋祠 - 山西博物院

正午时分抵太原,下动车便打的去了晋祠。人说“三晋之胜在晋阳,晋阳之胜在晋祠”,故列为必游之地。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祭祀的是晋王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自西周至本朝,历代营造修葺,迄今已蔚为大观,其间的古建古树古塑,更是名闻遐迩。

进得门去,但见殿阁楼台高低错落,廊桥亭榭曲径通幽,难老泉一泓清流汩汩,古周柏两千寒暑苍苍。时在仲秋,满园的银杏叶子,欲黄未黄,恰象翡翠镶金,撒了一地的碎玉,斑斑驳驳。唐碑亭前,我流连许久。亭内碑刻《晋祠之铭并序》为唐太宗手书,是熔文学、史学与书法艺术于一炉的稀世之珍。李氏父子起兵太原,一举夺了我老杨家的天下,世民自是对此地一往情深。读碑得知,李家以“唐”为国号,却是因了唐叔虞的缘故,也算是承继了周室的道统。

叔虞是周成王之弟。一日,二人戏闹,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交与叔虞说:“以此分封于你。”周公旦听说了,提醒成王应言出行随,于是成王将唐地(今山西太原一带)封赐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地”的典故。叔虞得了唐地,成了唐叔虞。后来,他的儿子燮父继位,迁居到晋水之傍,改国号为晋。

正在唐啊晋啊的纠结,见来了个旅行团,赶紧过去蹭导游。女导游说得眉飞色舞、众游客听得如痴如醉,我却渐渐失了兴致。水分太大,干货甚少,似我这般有考据癖的学者型旅行家,岂能混迹其间?就说这古建,什么歇山顶、庑殿顶还是攒尖顶,什么单檐重檐、正脊垂脊、梁柱檩椽、山墙台基,还有,究竟何人何时因何而建,供的是神是佛还是列祖列宗,其中的藻井、匾题、楹联、壁画、塑像又有何说道,学问大着哩!咦,说到塑像,赶紧着,去圣母殿!

圣母殿为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面阔七间,高约20米。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为晋祠三绝之冠。计42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因以当时民女为原型,故与常见神佛塑像完全不同。于是拍古装剧的纷纷到此借鉴,服饰妆容所来有自,也免了穿帮与笑话。

圣母者,邑姜也。居中而坐,慈眉善目。读了堂前说明文字,忽然若有所思,连忙打开手机一番百度——原来本人血脉渊源,与邑姜亦有瓜葛。心中大喜,倒头便拜:老祖宗,我来迟了……

这故事有点绕。

却说姜太公姜子牙,是个奇葩。钓于渭水之滨,直钩无饵,离水三尺。周文王前来探奇,两人一拍即合,子牙遂成入幕之宾,与周公旦等人一起,做了文王建国大业的核心团队。忙着公事,私情也没耽误。六旬姜太公与二八桃花女,喜结连理,夜夜鏖战,不日诞下一女,取名邑姜,嫁给了文王之子武王。武王伐纣灭商,老丈人与老婆厥功至伟,父女同列十大功臣班底。武王早逝,成王即位,邑姜听政。成王逝,邑姜又接着辅佐康王。修文偃武、时和岁丰,史称“成康之治”。

邑姜育有二子,一为成王,一为叔虞。叔虞11世孙为晋武公,武公封其次子姬伯乔于杨。伯乔因地改姓,为杨姓的受姓之祖。三千年后某日,祥云满天,百鸟齐鸣,本座降生,一声婴啼,又来个姓杨的!

史载邑姜孕成王、叔虞,坐必正,行必直,不发脾气,不苟言笑。人问为何如此辛苦,邑姜答曰:“这是胎教,懂不?”难怪杨姓一族才俊辈出,老太太懂科学!

出了晋祠,前往山博。山西博物院位于汾河之畔,以“晋魂”为主题,有文明摇篮、晋国霸业等7个文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等5个艺术专题。博物馆陈列的虽是死物,但只要了解与其关联的人物与事件,死物就有了温度,就生动起来。不巧正赶上数字山西建国展,人群络绎,嘈杂盈耳,静不得心,便没了兴致。随意转转,抱憾而去。

路上打个问询:太原的晚上,哪有好吃好玩的地方?路人甲昂然道:柳巷。

柳巷?柳巷……花街柳巷!依着指点连忙赶去,及到跟前,满眼的清和元头脑汤、认一力羊肉饺、六味斋酱驴肉,一条食街而已。

遂吩咐小二片上四两熟牛肉、炸来一盘花生米,上楼寻个临街的位子坐了。开罐可乐,嘬着吃食,看红男绿女来来往往,听买卖吆喝远远近近。夜幕降下,街灯亮起,柳巷渐渐热闹起来。

此情此景,各地皆然。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升斗小民的日常。东方白,夕阳红,日复日,年复年……

就这样人世间走一遭,挺好。

心中一片空明。

六日

介休绵山 - 王家大院 - 平遥古城

今天的行程比较“赶”,遂坐最早一班动车,由太原前往绵山。绵山为5A景区,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只一眼,便恋上了它,念兹在兹过来一游。

山西的地貌,大致像个“目”字。左右两竖是吕梁山与太行山,上下封口是外长城与中条山。“目”字里面,上边那一横,是雁门关所在的恒山,下边那一横,就是绵山所在的太岳山了。

绵山虽然耳生,但说到它的另一个名字——介山,就明白了:介子推、寒食节!景区山门广场,便有介公铜铸立像,宽袍广袖、峨冠博带,凛凛然古贤之相。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宠妃骊姬欲使其子成为嗣君,逼迫太子自尽并构陷公子重耳。重耳畏祸逾墙而走,开始长达二十年、走遍大半中国的逃亡生涯。其间饱受屈辱困苦,但介子推等几位好友,始终不离不弃。某年逃至卫国,深山断粮,介子推“割股啖君”,方救了重耳。前636年,重耳终于得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功成身退,决然不肯受封食禄,负其母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人心切,放火烧山。介子推坚不肯出,母子相依,抱柳而焚。文公大恸,下令在其罹难之日禁止火烛,是为“寒食节”的由来……重耳君臣的故事,儿时便在小书摊上读得烂熟,懵懂间,似乎知晓了些忠孝节义的道理。少年心中的景仰,微澜尚在起伏,时光荏苒,转眼已是耳顺之龄。来与当年偶像一会,得偿夙愿矣。

乘坐景区观光车上山,有龙脊岭、大罗宫、云峰寺、栖贤谷等7站14个景区100多个景点,可随意上下,缓急自便。我以近乎小跑的速度,在各景点间疯狂奔走。好在处处有电梯索道可供上下,或栈道、或回廊,绝无攀高伏低之累。

云中漫步,下瞰凡尘,恍若白日飞升,已然得道成仙。临风长啸,游目骋怀,但见绵山兀起平畴,柱于晋南。千沟万壑,青绿葱笼,而山腰以上,秋笔涂抹,炫炫红黄。挂壁公路左旋右折,往来车辆趱行如蚁。山凹里,峦丘间,“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绝壁上,峰极处,“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岩楼上挂朱栊”。是时,日上三竿,将岭下的山涧蒸腾出团团雾气,氤氲亭角塔檐,吞吐岩罅石隙,仙气自来,令人痴醉。

曾闻绵山有包骨真身塑像,便前往探奇。出山腹电梯右行百米,至正果寺。空山寂寂,香烟袅袅,只我、老僧两个活人并八尊真身坐像。阳光从窗棂照射进来,殿内暖意融融,并无想象中的阴森。坐像脸上,只一层薄薄泥粉,面容清晰可辨。这八尊包骨真身,皆为唐宋两朝本寺的住持,肉身历千年不朽,可见道行之深。

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我忽然对这些修行者心生羡慕。在他们看来,疾病、衰老与苦厄,只是往生极乐的途中,必经的关隘、泥沼与湍流。死亡的门后,也不是无尽的黑暗,只是一个轮回,来生或有更好的期待。所以,对待生命的去留,他们没有常人的不舍与恐惧。生时心存善念,为来世积攒福报;走时安详从容,归去来兮,心中有大欢喜……

从之字形栈道下得山来,又去了云峰寺、大罗宫几处。绵山最大的特点,就是特点太多,步步皆景、景景有典,一时笔下滞涩,不知从何说起。眼见时已过午,便匆匆下山前往王家大院。盘山路上,司机开得飞起。绵山方圆百里,只去了十之四五,看着沿途飞掠而过的景致,心中很是不舍。或期来年开春,聚起三五位好友,来做两三天神仙,纹枰对子,诗赋唱合,尽洗俗累,不亦乐乎?

王家大院被誉为“民间故宫”,风头早已盖过显赫一时的乔家大院,坊间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依着南向缓坡,一水的青砖包面、黑瓦苫顶,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向目尽之处布散开去。“五巷六堡一条街”,四围有城墙,端角有望楼,俨然国中之国的气派。大院的肇始之祖王实,初为佃农,种地之余做些豆腐生意,农而商,商而官,耕读传家,渐成望族。窃以为,耕读二字,以读为要。遍观王家大院,处处家塾、在在书院,可见王家抓住了重点。学而优则仕,族中一旦有人为官,则朝野相护,表里勾兑,祖坟冒烟,富贵可期。

游人如蜂如蚁,团团的来,团团的去。导游们诉说着王家致富的奥秘,讲述着乡绅文化的精妙,用各种小故事,论证着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的现实意义。小导游不知,作为乡绅文化的载体,地主阶级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已灰飞烟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我也在困惑,曾经举国痛批的旧礼教旧伦理,何时又成了文化自信的一个个源头。这弯子绕的!一时大脑短路,唯作隔世之叹。

抵达平遥古城,已是掌灯时分。满街红灯笼,将半个天空映得通红。西门进,南门出,竟征衣未解,负重走了大半城衢。青石板、马头墙,红灯挂、彩幡张,这些彰显平遥性格的元素,样样不缺,但期待中的那份沧桑与浪漫,却无法感知丝丝缕缕。铜臭熏染,千年古城早已脱尽脂粉,盯着游客囊中的黄白之物,现出赤裸裸的馋相。

都说平遥晚间有出情境体验剧,名之曰“又见平遥”,重金打造,场场爆满,超级震撼,不可不看。问了价钱,没舍得,胡乱进了些汤水,去寻客栈。

北国之秋,夜凉如水,檐头阶上,已见初霜。带着些许失望,坠入古城梦乡。

七日

平遥古城 - 洪洞大槐树 - 太原永祚寺

晨起,出客栈向明清街去。古城尚未醒来,沿街寥寥数家卖早点的,已然挤满了食客。听口音,是上海旅行团。吴语的特点,语速极快、调门极高,叽叽喳喳从远处传来,象煞宿鸟出巢、欢快觅食的啁啾。

平遥街头,最多的是三种人——文青、老外、上海客。凡是沾古带旧的,便是这三种人的热趋之地。我作为超龄文青,自然未能免俗。只是,我们真能找回那份千年前的感觉吗?昨天在绵山的正果寺,对着那八尊包骨真身,倒是有了点感觉,甚至有了写些什么的冲动。“相距千年——两个灵魂的对话”,这题目如何?

走了几个票号、镖行,去了古县衙。猛然想起,今天还真有一场对话等着。此次三晋之行,不就是冲着大槐树,冲着……她,来的吗?赶紧回客栈,梳洗打扮先。

先坐动车,再转公交,赶到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时已过午。祭祖园是5A景区,是国内唯一的民祭之地。正门为槐根造型,龙蟠虬结、苍劲古朴。绕过根字影壁,跨过槐香廊桥,穿过献殿,便是巍峨南向的祭祖堂。堂之东,为望乡阁;堂之西,为溯源阁。一堂两阁,是为祭祖园的主体建筑。

元末大乱,兵燹、水旱、时疫,致中原地区灭失大量人口,积骸成丘,赤地千里。山西因远离战乱中心,且未波及天灾疫疠,故而人丁不减。明初,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奏议,颁诏施行移民屯田之策。其后50余年间,先后大规模移民18次,涉及1230个姓氏。移民几乎分布全国,又以豫鲁苏皖居多。移民们双手背缚,押解上路,一步一回头,离开了家乡。在他们最后的视线里,是那棵“冠如华盖,繁荫数亩”的大槐树。数百年来,代代相传,大槐树深植于后人心中,四时蓊郁,寒暑不移。

因了明代移民这个由头,加之山西原本就是华夏民族的根祖之地,洪洞的“大槐树”渐渐成了全国性的寻根祭祖圣地。队队祭客,在祭祀执事的导引下,披上黄绶,手拈梵香,先拜四方,再进祭堂,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礼。间或有长跪不起者,待搀扶起来,已是满脸泪痕。这些情难自已的,多是漂泊半生的海外游子,对“根”的执念,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基因吧。

我置了香烛,找到杨姓牌位,推金山、倒玉柱,便是惊天一跪!烧香磕头,平生头一回……

大槐树在园子东侧,现存者为一代大槐树的仿品。树身约七八人合抱,老干虬结,横枝四出,藤萝附生其上,倒也浓翠蔽日。心中念着那梦中人儿,绕树三匝,未见其踪。复至二、三代大槐树寻访,仍杳如黄鹤。茫然四顾,没了主张。此时腹中作响,方才想起自晨至午,粒米未进。左近亦无食肆,只西头有卖枣的,便踱向前去。

卖枣的是个婆婆。称了一斤,崩脆餱甜,好枣!吃得口滑,再来半斤,权且当了午饭。就着枣儿,与婆婆搭话。老妪松皮鹤发,骨骼清奇,有“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之风。细细端详,眉眼间,依稀几分年轻时的俊俏。心中一动,忙问家住何地,家有何人,是否祖居在此,是否经常做梦……婆子回曰:老身便是本地人氏,世居大槐树下。枣乃自家所产,树乃祖上所栽。此枣既有疗饥之功,又收祛病之效,如能常年服食,更见延寿之奇。只盼客官多称了两斤去,枣子不好卖,做梦尽卖枣……

正无趣间,忽觉后背发烫,转身望去,见一女子正直勾勾看着我。双目交会处,电光石火间,那女子微微一颤,竟向我走来。但见她莲步轻移,柳腰款摆,星眸含春,笑靥如花,怎见得这妙人儿的好处,有诗为证:

疑为西子翻生,却是嫦娥驾到。

肤如凝脂欺霜雪,樱唇不点自来红。

天子见了惊下马,扶入琼楼锦帐中。

及至近前,更是觑得真切:一身唐装扮相,上襦下裙,袒领广袖,手中扬着的一方碎花帕子,颜色竟是我最爱的宝蓝!我心如鹿撞,先自酥了半边,只等那一声绵软甜糯的呼唤。

“大哥……呃,大爷,导游要不?下午八折”!

……

回到太原,下动车径奔永祚寺。时已黄昏,双塔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中,向游人诉说着晋阳久远的过往。寺中绿植森森,月桂、古樟暗香袭人,槭树、黄栌霜红正浓。最爱是那银杏,耀目的淡黄,将心中涤荡得无尘无扰,清明空灵。满地碎玉,在脚下沙沙作响,寻着秋的身影,向园子深处走去。

日月行天,四时代序,春花秋月,各专其美。但随着年事增长,合着生命的节律,倒是对秋季愈发的钟爱。一叶知秋,片片黄叶,便是秋的性格。严冬将至,落木萧萧,零落成泥的宿命,扑向大地的决绝,只为成全主干的长存长荣。凄美而壮美,“悲秋”二字,尽述其衷矣。

红眼航班于午夜起飞,结束三晋七日之旅。机翼下的太原,仍是万家灯火。别了,吕梁、太行;别了,叔虞、邑姜;别了,我的根祖之地;别了,大槐树下的……

我相信存在着平行世界。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我与梦中人已相会在大槐树下。双手相执,泪眼相望,天荒地老,此情久长。那里,没有暮年,没有孤独,没有追悔,没有惆怅……

(终)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