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看神州,一片风光都弥漫在北鼓楼里。千古兴亡有多少,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词人辛弃疾登临北固亭,看到优美的风光环绕在北固山的四周,浩浩荡荡的长江在北固山下向东奔流。词人被祖国壮美的河山感染,因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北固山
北固亭,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北固山不仅因为得天独厚的风景闻名,更因为它沉淀的人文历史而闻名遐迩。
三国时期,刘备与东吴联姻的故事就是在北固山的甘露寺举行的,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
北固山上的多景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是长江之滨的三大名楼之一,多景楼是北固山上远眺风景的最佳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此楼书写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
宋代书法家米芾“天下江山第一楼”
不仅是辛弃疾为北固山的人文与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欧阳修、苏轼、米芾、和陆游这样的文人名士都曾登临北固山,他们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他们寄情山水,吟咏诗歌,写下了许多与北固山有关的诗歌。这些传诵千年的山水诗歌为北固山的人文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山水诗展示了古人文人对自然景象的描摹以及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吟咏北固山山水的诗歌中,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可以说是一首传唱千年、经久不衰的名作。
王湾,洛阳人,学识渊博,712年考中进士。第二年春风得意的诗人到江南一带漫游,借以饱览名山大川,游览风景名胜,探寻人文古迹。
王湾画像
诗人王湾从洛阳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到古城瓜州,然后乘船渡过长江抵达镇江,接着诗人又去了苏州游玩。《次北固山下》一诗就是诗人途径镇江北固山时写下的,原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五言律诗,开篇两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大意是说: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这两句表明诗人王湾此时正在旅途中,乘船正好经过长江边的北固山。
在唐宋时期,北固山的东、西、北三面临江,形似半岛,山势突兀险峻,形势险要,江山相雄,雄踞镇江城之东北,登顶眺望,正是诗人释法平笔下“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的壮美景象。
北固山因此也得到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北固山也因壮美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史料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设置浙东西边防节度使,将润州改名为镇海,也称镇海军节度使。
在唐代,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镇江与扬州之间的江面宽达三十余里。唐代著名诗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扬州时,曾隔江遥望镇江北固山,写下诗句有诗“北固伤江口,夷山近海滨”。
刘长卿在镇江任职时,也曾写下“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孤帆候风进,夜色带江白”的诗句。可见在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是很宽阔的。
沧桑桑田,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形与现在也不一样了。即便是如今,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依旧很宽阔,江水流经镇江,汇入东海。船行在北固山下的江水中,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人们那依稀能感到江水犹如大海一样的气势。
再回到诗中,诗人于隆冬季节从飘雪的北方乘船来到江南,江南的风光给诗人带来了惊喜。因为呈现在眼前的山水与昔日自己在洛阳看到的山水是截然不同,这不光体现在山水的色彩上,也体现在山水的形貌上。
诗人用“青”与“绿”这两个极富色彩感染力的字眼,描摹屹立在眼前的北固山和横卧在眼前的长江。以“青”字和“绿”字来点染眼前的山水,用词是非常精准的。
诗人在描摹北固山和长江的时候,还从仰视和俯视这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诗人伫立船头,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屹立在江边的青翠葱郁、雄奇险峻的北固山;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横卧在眼前的碧涛万顷的江水。
山峙江边,水涌船行,诗人一路尽情饱览江南的风光,青山绿水尽收诗人眼底,一派美好的江南春色呈现在诗人眼前。然而,就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诗人却身在旅途,漂泊于遥远异乡的浩渺烟波之上。
诗人舟车劳顿,人在旅途中,船行碧波上。离家已有些时日了,诗人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他渴望故园的抚慰、亲人的温暖。
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着青山绿水的景物描写,从“客路”与“行舟”两个表明羁旅的词语着手来写的,字里行间的漂泊羁旅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下来诗人写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一路行来,经过长途劳顿之后,船至北固山下,视野豁然开阔。
诗人伫立舟头,放眼远望,宽阔的江面潮水涌动,这潮水又是那样充溢,仿佛把江岸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此时,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他看到高高悬挂的船帆。一个“正”字,表明江风轻微,一个“悬”字,进一步表明江风似有若无。
诗人眼前的江水、江风都是那样平静。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沉浸在这开阔壮美的环境中的轻松与惬意。
如果说,开篇两句中诗人用从高到低的视角来描写山水的话,这两句就是从远到近的视角来写江岸和行船。
远处的江岸,是诗人放眼所见之景;近处游动的客船上,诗人伫立在船头。诗人的审美视野,就是这样从远到近地移动着。
新春即将来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辽阔,给人的视觉上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行驶在宽阔平静的江面上的船只,船帆高高悬起,诗人乘着江面的春风,向前方迤逦前行。
接下来诗人写道:“海上生残夜,江风如九年”。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见到的江面上的清晨景色。诗人只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就将一轮红日在黎明时分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的壮观景象描写了出来。
由于诗人抓住了江面清晨景色的特点,所以在描写中突显了这一特点,给人以新颖的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可见诗人高超的炼字造句的能力。
海上的旭日和黎明前的夜色构成一幅宁静而不失温馨的画面。初升红日的霞光投射到诗人泊船的江面,驱散了残夜时分笼罩在诗人身边的夜色与寒意,让诗人仿佛觉得江上的春天提前来到。
诗人以时间为序,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白天与夜晚两幅江南山水画。江南的青山、绿水、和风与红日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宁静美的惊喜中,也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壮美的大自然的叹羡之中。
这两句在内容上由时间转人空间,在写法上由实写转人虚写,既承接了前几句中对春景描写的文意,也自然过渡到后边的乡思之情中来。
诗人运用生花妙笔,把唯独在春天清晨的辽阔江面上才能够观赏到的优美景色,摄纳到自己的诗篇中,以其生动的画面为人们呈现了北固山山水的特色描摹了出来。
由于它能够以高度精练的语言,敏锐地捕捉到黎明之时、春江之上的独特景色,显示出特定 的时空表征,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王湾同时代的文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记载:当时的宰相张说,曾将王湾的这两句诗题写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让其他文人模仿学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最后二句,诗人终于转人明确的抒情,但他的情感,仍然蕴涵于具体可感的形态之中,凝聚为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诗歌意象。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满目鲜丽的春色,自然会引起诗人浓郁的故园之思。江面旭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行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大雁正朝着洛阳的方向飞行。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于是,他的思绪很自然地与家书和千里之外的故乡洛阳联系在一起。于是,全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成了诗人这次漫游江南时心情的一个注脚。
雁足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的写法,诗人常借这个典故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王湾在诗中“归雁”,与雁足传书的典故是同源的。不仅因为它是传递“乡书”的使者,还因为在春天来临之时, 作为候鸟的大雁可以展翅北迁,而诗人自己却不得不漂泊异乡,只能够翘首北望。
这两句由描写新春之景,转而抒发思乡之情,总结全篇,韵味悠长。全诗以写景为主,境界开阔,绘画细腻,而诗人的主观感情只是隐含在对北固山山水浓描淡写的笔触里,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这两句婉曲传情,含蓄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王湾的这首寓情于景的山水诗,为人们描绘了形态毕现、色彩纷呈的北固山山水图卷:青翠的北固山,辽阔的长江,江面的夜色、黎明,水天一线升起的红日,江南的春色,尽入图卷,尽收眼底。
王湾的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篇描绘新春之景,而又处处隐含乡思之情。诗人用“山光水色入画来”的细腻笔法在诗中注入感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但会醉心于祖国壮美绚丽的大好河山中,而且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能让今天的我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