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地狱之门雕塑专题之为艺术而生

今年是19世纪杰出的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诞辰180周年。

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生命,即没有艺术。”他一生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和才华,创作出一系列饱含生命活力且情感丰富的艺术形象,完美地诠释了“艺术即感情”的艺术理念。他创作颇丰,青铜作品将近200件,大理石、石膏、赤陶等作品约百件。

1840年11月12日,罗丹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在完成小学教育后,罗丹进入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在那里,他随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学画。布瓦博德朗是一位严谨的学院派画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求学生凭感觉抓住对象的主要线条和特征,强调“以自然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

通过3年的专业美术教育,罗丹系统学习了传统美术技法,培养出敏锐的观察能力与记忆素描画技能。同一时期,罗丹第一次接触到雕塑,并深深地爱上这门艺术。他以绘画比赛第一名的成绩离开学校后,连续3年报考巴黎美术学院失败,遂放弃学院求学的梦想。然而,这次失败却成为罗丹走上自由职业雕塑家之路的契机。

1860年,罗丹完成了为父亲创作的半身像,这是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雕像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坚强、刚毅的性格,透过硬朗的脸部表情体现出父亲对家庭、子女深沉的爱。对于当时年仅20岁的罗丹来说,这件作品的表现力相当深刻。

1864年,罗丹获得参加动物雕塑家安东尼·路易斯·巴里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开设的动物解剖课的学习机会。这段短暂的学习经历不仅使他在表现精确的解剖细节和动态张力等方面的雕刻技艺有所长进,更开阔了他的视野,将罗丹带入巴黎雕塑艺术圈。

在随后的几年间,罗丹与雕塑家加里埃·贝勒斯合作,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了一些具有装饰风格的雕塑,这段经历让他了解了工作坊的运营模式。这期间,《戴花帽的年轻女人》《伤鼻的男子》等罗丹个人作品细节处理精准,神情刻画生动,堪称经典之作。1875年,《伤鼻的男子》完整版在巴黎沙龙展上展出。对罗丹来说,这是其雕塑艺术第一次得到肯定。

1875年,罗丹前往意大利考察学习,他遍访米开朗基罗和多纳泰罗的作品,对意大利古典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米开朗基罗对罗丹的雕塑风格从学院派转向现实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这一转变的作品是1876年的《青铜时代》,罗丹以一名比利时士兵为模特,塑造了一个正欲迈步前行,又或迟疑不前的男性立像。人物身体的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腿稍弯曲,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人物身体结构和神情刻画得自然逼真,展示了青年雕塑家严谨、精湛的造型技艺。

这件作品并不是对个人的具体刻画,而是象征了普遍人性,具有人类“摆脱蒙昧”和“最初觉醒”的深刻寓意。因此,罗丹在最初展览时并没有给这件作品取名,它被先后命名为《被征服者》《人类的觉醒》,最终才定名《青铜时代》,象征着古希腊训喻诗人赫西奥德所描绘的人类文化的启蒙时代。作品一经面世,立刻在布鲁塞尔和巴黎艺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过于逼真,被人怀疑是用真人翻制而成。罗丹用了3年时间向公众证明,最终质疑和诽谤变成认可与称赞。

随着罗丹在艺术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赞誉,他的雕塑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这期间重要的作品有如今被安放在法国先贤祠的《雨果》(1883年)、加莱市政府委托创作的《加莱义民》(1884年)、智利圣地亚哥市政府委托的《维库纳·马克纳》和《林奇将军》(1886年)、法国政府委托的、参加1889年世界博览会的《吻》(1888年)、法国作家协会委托的《巴尔扎克》(1891年)等。

在罗丹的“黄金时代”,最著名的作品是《地狱之门》。这件宏大的雕塑工程是艺术家受法国政府委托,为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的一扇纪念门。从1880年接受这项任务直至1917年去世,这件雕塑没有来得及铸成完整的青铜作品。对于雕塑家来说,不无遗憾。如今,这件由后人翻模铸成的铜门坐落在巴黎罗丹博物馆中。

《地狱之门》的创作灵感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整个作品由186件雕塑组成,工程巨大。事实上,自接受这项任务后的37年时间里,罗丹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件作品的创作中,留下很多世人皆知的单体雕像,包括位于门框上方的《三个影子》、门楣上的《思想者》、两扇铜门上的《亚当》《夏娃》《乌古利诺》等,仅凭这些作品就足以向我们展现罗丹雕塑的艺术魅力和成就。

《思想者》(见上图,资料图片)创作于1880年,1888年后开始独立展出。1904年,这件作品由原来70厘米高被放大到180厘米,扩大后的青铜雕像备受世人瞩目,成为罗丹雕塑艺术的经典代表。《思想者》塑造了一个身体强壮魁梧的男子,他弯腰屈膝、俯身弓坐,右手托着下颌,陷入沉思。男子的身体蜷缩成一团,肌肉紧绷,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出一种紧张、痛苦的情感。脸上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更增强了苦闷压抑的气氛。

奥地利诗人马利亚·里尔克曾与罗丹有过密切交往。面对《思想者》,他描述道:“一个因为深思的缘故,彻悟了这整个光景的宏伟和恐怖的人的雕像。他坐着,凝神而且缄默,脑中载着无数的形象和思想,而他的全部力量(那是一个行动者的力量)都在沉思着。”这件雕塑在当时被取名为《诗人》,按照罗丹的本意,这个人物应该是但丁,诗人内心被痛苦矛盾的情绪所煎熬,正用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人间发生的悲剧。雕塑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人物塑造完美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善于从形式细节传达出精神情感的艺术特质。

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召开之际,罗丹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展览轰动一时,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和记者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此后,来自欧洲各国和美国、日本的订单、展览邀请和荣誉纷至沓来,罗丹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雕塑家。1917年,罗丹在将自己的全部作品捐赠给国家后溘然长逝。

罗丹的雕塑艺术很难用一种流派来定义,古典主义的扎实功力、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浪漫主义的激情表现、甚至印象主义的视觉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很多人认为,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阿里斯蒂德·马约尔与安托万·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罗丹生活的年代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他的雕塑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现代人来说,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的开拓者,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槛。罗丹用在古典主义时期练就的高超技艺及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创新精神,为20世纪雕塑艺术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6日 07 版)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