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红不是无情的。变成春泥更能保护花朵。出自爱国诗人孔子镇的传世名文。
这句诗里饱含着龚自珍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他至死仍牵挂着国家的一腔热忱。然而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就流传着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带路的说法,有的人还认为火烧圆明园的主谋,正是龚半伦。
父亲是爱国诗人,儿子却投敌卖国,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再去读龚自珍的那句诗,就显得格外的讽刺了。而且,每一次提及此诗时,龚半伦总要被拿出来“鞭尸”一次。
那么,历史上的龚半伦,真的为英法联军带路了吗,他又是否真的是卖国贼呢?
龚半伦其实并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龚橙,又名孝拱,“半伦”实际上是他晚年的号。所谓半伦,就是说他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平生只爱一个小妾,所以是五伦没了四伦半,只剩半伦。这个号当然是极度贬义的,但从龚半伦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确实没有半点人伦。
龚半伦的父亲龚自珍是一位爱国诗人,一腔热血洒于国家,但他年轻时,也是一位浪荡子,流传着不少艳情故事,而且他目中无人,恃才傲物,对待叔父辈的文字不屑一顾。
龚半伦则继承了父亲这方面的性格,还犹有甚之,父亲一死,他就拿出父亲的作品,动不动批评一番,改动其中文字。这无疑是大不孝的行径,但不可否认的是,龚半伦也是一位天才。
龚半伦自幼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过目不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看遍了父亲的藏书,学问渊博。龚半伦精通满洲、蒙古、唐古忒等多种文字,还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让英国大使都大为赞叹。
这样的天赋和才学,如果用于正道,将又是一位贤才。只是可惜的是,龚半伦压根没想过所谓正道,他性格孤僻,寡言少语,但又喜欢为狎邪游。进京后,龚半伦很快就结交了一些色目人,他整日里与他们牵黄擎苍,弯弓盘马,精力全放在玩上。
当时的文人皆以科举为出路,但龚半伦只试了一次科举,没有考上便再未应试。
龚半伦没有半点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父亲留下的财产。但饶是如此,龚半伦居于江南时,仍挥金如土,整日里到风月场所一掷千金,很快就把财产挥霍得一干二净。李鸿章爱惜龚半伦的才华,便每月送给龚半伦二百两银子。龚半伦仍不知节俭,拿着这二百两银子照样声色犬马。
在上海时,龚半伦纳了一个小妾,正是他所谓的“半伦”。龚半伦对这个小妾疼爱至极,照顾有方,手上的钱全花给了他,对自己的妻儿却不管不顾。当时龚半伦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也都居住在上海,但十余年间,龚半伦竟未去见妻子一面,就连信也没有通一封。龚半伦的儿子主动来看望他,却被他打骂不得进门。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没有人伦,也不怪他自称“半伦”了。这样的人,绝算不上好人,在人品上对他进行抨击,合情合理。
然而,龚半伦纵然不是好人,但给英法联军带路以及火烧圆明园,确实不是龚半伦做的事情。
龚半伦生活窘迫时,的确投靠了英国威妥玛,在他的帐下当幕僚。但是,龚半伦在英国人帐下只是当翻译,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要知道,圆明园的位置并不隐秘,任何一个向导都可以给英法联军带路,就连联军中的外国人,只要在清朝长时间居住,恐怕也知道位置,完全不需要龚半伦带路。
而且,如果真的是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带的路,并怂恿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么此事一定会记录下来,但在所有英法侵略者的回忆录中,均没有相关的记载,他们压根就没有提及过龚半伦此人。
其实,想想也知道,龚半伦只是英法联军中的小角色,高级将领根本就不认识他,至于带路也好,火烧圆明园也好,龚半伦根本就没有插手的资格。龚半伦只是跟着联军进入了京城,并亲眼目睹了侵略者们火烧圆明园。
然而,这并不是说龚半伦就是完全的无辜者了。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龚半伦确实趁机在园中偷走了许多文物、字画,而且他将其中的大部分都送给洋人,用以巴结他们。然后,龚半伦拿着剩余的字画在上海变卖,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所以世人无不厌恶愤恨龚半伦,尤其是他的父亲一生立志抗击洋人,保卫国家,他却甘愿当洋人的走狗,有辱家风,卖国求荣。
所以,世人皆以最凶狠的谩骂对待龚半伦,这其中,渐渐的就有人说是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带的路,火烧圆明园也是龚半伦怂恿的。这个说法一传十十传百,龚半伦就成了给英法联军侵略者带路的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