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费高 葡萄牙球员】生孩子:一项昂贵的事业

我们一直在说全球生育率正在下降,但有人也许会问:下降又怎么样?

谁在乎未来几十年后的世界会怎么样?它对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它意味着一切。

达雷尔·布里克&约翰·伊比特森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此刻,今天,无论你的年龄多大,

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力量,都在以你很难注意的方式牵扯着你。

这些力量,正是当今的青少年不如父母一代人性活跃的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女性生头胎的年龄达到30 岁,以及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家长只生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原因。

从现在开始,过不了多久,这些力量将迫使人们推迟退休;迫使他们付出远超预料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父母。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力量会让人孤零零地辞别人世,伤心欲绝地想念着人到中年却死在自己之前的孩子。

也许不用等上几十年,你就能看到一个越来越小、越来越老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你只要看看自己就行了。

因为整个故事,全都跟你有关。

01

生育:一项昂贵的事业

让我们从最重要的决定开始:要不要生孩子,以及什么时候生孩子。

在这方面,有一条重大新闻。我们知道,韩国女性生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是30岁,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这些国家或地区没有什么不同。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地区也都差不多。

全世界妇女推迟生育的趋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孩子是上天给予的奇迹。他们为父母带去欢乐,为自己的社区带去活力。他们是生命的延续,是灵感的源泉,是人生的奖励。再没有哪一种爱,能超过家长对孩子的爱,绝对没有。这种爱,不折不扣地写进了我们的DNA。

但,且慢,孩子们还很贵重。

现在,托儿费高过了大学学费。对一个有着5岁以下孩子的普通美国家庭来说,这个孩子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10%。

一开始,孩子需要食物,需要衣服,而且衣服还要随着他的逐渐长大不断更新,总归一句话,这个秋天的衣服跟上个秋天的衣服完全不同。

你需要更大的住房,有更多的卧室,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院子,说不定还得加上一个游泳池。

据估计,从出生到满19岁,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是25万美元。

这就难怪,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生一两个孩子已经足够了。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孩子。他们宁愿保持单身,或是跟伴侣商定,跟养育孩子相比,不如把那些花费用于出门旅行。

如果怕两人世界太过寂寞,养条狗就好。

就算姑且不去考虑养孩子是多么昂贵的问题,也仍然有许多充分的理由支持不养孩子。

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小心为人父母有可能是件毁灭性的事情。

年纪轻轻就生孩子,说不定会危及母亲和孩子的健康—少女妈妈所生的孩子的体重,大多低于平均水平。

在情感上,少年父母都没有能力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很多时候,当爹的直接消失不见了。生了孩子之后,孩子的妈妈就很难继续上学。

如果孩子的妈妈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她能选择的岗位恐怕都是非熟练工种,收入不高,却总是让人筋疲力尽。

她所赚到的收入兴许不够养育孩子,这逼得她不得不依靠福利为生。

靠福利为生的单亲母亲养大的孩子,跟父母都有稳定工作的家庭养大的孩子比起来,有着巨大的劣势。

最恶劣的影响恐怕是对孩子的期许下降:母亲、其他家庭成员、老师、朋友甚至孩子自己,都对孩子没有太大的指望,于是,孩子也就在生活中一次次地辜负这些指望。这样一来,恶性循环开始。

在拥有庞大社会安全网的德国,超过1/3的单亲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而对父母具在、养育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个数字是8%。

02

少女怀孕率降低

少女怀孕率降低的社会后果是完全正面的:

因为太早生孩子而陷入贫困的年轻女性变少了。政府减少了福利等社会项目的支出,可以把钱用到别的地方。犯罪率下降(因为来自单亲家庭、有可能加入帮派或者招惹其他麻烦的年轻男孩变少了),警察和监狱费用也减少了。

但由于女性年龄渐长却仍然选择不生孩子,后果就变得复杂起来。

虽然女性仍然远未实现完全平等,但她们正在缩小差距,并使劲捶打玻璃天花板。

大学里的女生人数超过了男生:72%的女孩高中毕业后就直接上了大学,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为61%。英国医学院的学生中,55%是女性。在美国,约40%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以及30%的环境科学家和地球科学家,均为女性。

固然尚未达到完全的平等,但差距正在缩小。

当女性拥有一份有趣的高薪工作时,她怀孕的概率就下降了。

分娩可以成为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就算给出了最开明的育儿假政策,就算办起了最好的托儿服务,离开工作去生孩子,也将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职业生涯。

研究表明,没有孩子的女性的收入,跟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的收入大致相同。工资差距就是养孩子带来的。

各种因素相结合,就形成了你看到的情况:对避孕以及太早生孩子(孩子没有可靠的父亲)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代价有了更好的认识,再加上紧急避孕及堕胎措施更便于获得,使得少女产子的人数减少。

接受良好教育的时间很长,成本很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不会在20岁刚出头时就生孩子。

各种压力下,等万事俱备,想要孩子也养得起孩子的时候,许多女性已经30岁甚至40 岁了。这样的女性大多倾向于建立小规模的家庭。

03

小家庭

从方方面面来看,小家庭很美好。

父母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抚养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以辛勤工作的父亲和母亲为榜样。

这样的家庭反映出所在社会的男女平等(或接近平等):女性和男性同在职场竞争,也同为家庭而付出。

婴儿太少导致劳动力大军缩水,女性就业有助于缓解相应的劳动力短缺。

说小家庭是开明先进社会的代名词,并不算过誉。

但是小家庭对经济不太好。

如我们所见,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由于小家庭而变少,可用于资助社会项目的纳税人数量减少了,富有创造力的年轻思想减少了。

日本的老龄化社会是导致其30 年来经济停滞的因素之一,欧洲的老龄化同样是许多欧洲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的幕后推手,这不是巧合。孩子的多少,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府项目,如慷慨的育儿假和子女津贴,可以鼓励家长生育更多的孩子。

但它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这些项目非常昂贵,政府难以维持。

不管怎么说,小家庭也跟自我赋权有关,人们放弃了生育的社会责任,转而到Facebook 上讲述一套个人的叙事化生活。

低生育率陷阱一旦降临,就不可逆转。人口下降还会带来其他后果(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经济上看,缺乏婴儿是个极大的问题。


它背后隐藏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有趣却最少得到报道的一个现象:“婴儿潮复兴”。

04

“婴儿潮”复兴

老切拉音乐节是婴儿潮复兴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营销攻势主动迎合婴儿潮一代的需求,而不是人数较少、也没那么富裕的X 世代和千禧一代。

一位分析师写道:“虽然媒体仍然站在千禧一代这边,但这个国家70% 的可支配收入,都控制在婴儿潮一代的手里。

这还不算,婴儿潮一代正因为父母的逝世继承着总价值高达15 万亿美元的财产,广告商和营销人员正在研究如何从这些财富中赚到钱,并为此火力全开:从简单易懂的供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教程,到在油漆桶上印刷更大的字样(方便老人阅读)。

今天的年轻人正忙着投资于昂贵的教育,因为这是获得良好工作的唯一途径。他们的饭碗不怎么稳当,只好推迟大宗购物行为。

如果你住在北美洲一座中型规模的城市,当地很可能至少有一家电影院会提供高票价的预留位置,这个座位不光坐起来舒服,而且还有体贴的服务员为你送上食物和饮料。这就是婴儿潮复兴。

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不是仅靠营销手段就能满足的。

儿童和老年人都是依赖人口:尤其在发达国家,他们消耗了政府提供的大部分服务。

但两者所依赖的是不同的东西。孩子们需要托儿所和学校,而老年人需要养老金和临终关怀。

随着世界的中位年龄继续提高(到2050年是36岁,到2100年将达到42 岁),政府的计划将优先满足增长最快人口的需求,于是学校变少,辅助生活的赡养项目增多。

有一项统计数据很好地归纳了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它叫作“老年人供养率”,指的是每一名退休人士有多少适龄职工赡养。

如今,每名退休人士有6.3名适龄职工赡养。这是一个合理的比率,如果它能维持下去,世界将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

但我们已经知道它坚持不了多久。

联合国告诉我们,到2050 年,全世界的老年人供养率将达到3.4 比1,到2100年,它将进一步下滑至2.4比1。也就是说,到21世纪末,在世界范围而言,对每一名退休人士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只能由两名适龄职工为其买单。

它假设联合国的生育率预测是准确的,但如你所知,我们认为预测不准。

所以,老年人供养率达到2比1的那一天,可能会比想象中早得多。欧洲有好几个国家已经接近2比1了。

尽管税基缩水,消费者减少,经济疲软,政府仍然必须提供老年服务,这有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挑战。对一些人来说,这还可能带来沉重的私人痛苦。

中国社会学家王丰写道:“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家长无法依靠孩子养老。许多父母将面临最为不幸的现实:活得比自己的孩子更久,孤零零地去世。”

从死亡率表可看出,一名85岁的女士比自己55岁的儿子(后者有可能因为生病或事故去世)长寿的概率是17%。

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老年人还可能会感到丢脸。看到自己的孩子挣扎着应对婚姻、养育子女和工作上的挑战,有多少父母会为要开口向他们求助而感到羞耻?

我们正在做、即将做或是已经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选择,定义了我们的当下和将来。

它们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并将更加深刻地塑造我们未来的社会。它们把我们的社会项目、私营企业和研究技术的着眼点,从年轻人转移到老年人身上—尽管并不彻底,因为让年轻人对你的产品上瘾仍然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至少部分如此。

每一年,这些变化都会愈发强劲。我们可能会看到大家庭的回归:三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欢迎走向人口下降的将来。

不,欢迎来到人口下降的当下。

关于作者:

[1]达雷尔·布里克,益普索社会研究与企业声誉公司CEO,该公司是一家全球*级的市场调研与营销分析公司,他是公司声誉、社会调研以及政治选举预测领域的专家。

[2]约翰·伊比特森,加拿大《环球邮报》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伊比特森有31年媒体从业经验,并为《环球邮报》服务了20年,曾先后担任多伦多皇后分社、华盛顿分社、渥太华分社主任,并成为2012年度的首席政治领域写手。

本文整理自《空荡荡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冲击》,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转载请添加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延伸阅读 ·

《空荡荡的地球》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