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大家伙儿聊CBA时,总会不可避免的提到一个词——商业化。
这是一个真正让人感到兴奋的名词。
商业化有前提,他要求联赛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规模愈发完备,人员更加职业。
最明显的两个例子,是广东男篮的新合同,以及八一队的退出。
今年九月份,广东男篮正式宣布更换俱乐部赞助商。
与某茶叶品牌达成合作,而队名,也从“广东东莞银行”正式改为“广东东莞大益”。
换赞助商的原因,并非合作的不顺心,而是联赛要求自今年起,球队和银行类的赞助商合同结束后,不得再续约。
至此之后,CBA将逐渐告别银行冠名的时代,跨入真正的CBA2.0。
今儿一早有记者爆料,广东队新签的这份赞助合同总价值3年1亿元人民币,高得吓人。
包括咪咕与CBA的签约合同,据说高达40亿人民币。
你们看,CBA的商业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了。
前些日子,曾经不可撼动的老联赛霸主八一队宣布退出CBA,正是联赛愈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体现。
1995年,CBA联赛创立时,仅有十二支球队,那时的CBA还叫甲A联赛,处于萌芽阶段。而八一这支有军人组成的队伍,凭借他们雷厉风行的作风,神我其谁的霸气,无人能敌的实力,拿下八座总冠军至尊鼎。
八一队陪伴联赛度过了荒草丛生的前二十年发育期,近几年来,CBA呈爆发式的野蛮生长,球队实力越来越强,商业合同越来越多,而八一队决定事了拂衣去,就此功成身退。
CBA2.0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十冠王换赞助商,八冠王退出联赛这么简单。
如果大家伙儿有关注CBA,一定会发现今年休赛期,好像比往年来得都要热闹,以前的休赛期,哪能有这么多自由签约,这么多转会?
这波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球员换队潮,还得感谢今年八月份,CBA官方发布的球员注册/报名管理规定,这份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球队工资帽,并设立不同类型的球员合同。
工资帽的发布,更加清晰的合同签约方式,让球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剧,这显然是联赛市场化的标志。
CBA正式开打,出现了更有意思的一点:联赛涌入了许多新球迷,就连部分老球迷,看球时也换了侧重点。
他们都是冲着大学生球员来的,而这些大学生球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网红属性。
点开社交媒体查看粉丝数量,还未进入联盟就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群体,不禁让人想起近几年NBA自带流量的锡安/鲍尔们,这无疑对推动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十五年的砥砺前行,从最初的甲A联赛雏形,到如今高度发达的CBA2.0时代。
对于大步前行的中国篮球来说,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甚至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仍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