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布莱特奖唯一的中国获得者,也是美国怎么也不得到的人才。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让人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部分精英学子,迷失于“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场景。
可随着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国人凝聚力越来越强,无数海外精英们均愿意回国发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本期子牙童趣恰同学少年要讲述的,就是拿到美国200万美金奖学金,却又毫不犹豫拒绝美国各研究院的招揽,一心只想与祖国共命运的创业学霸——陈嘉澍的故事。
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扎下爱国心
1984年陈嘉澍出生于浙江宁波,这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有名的院士之乡。
因为希望自家孩子能像嫩芽长成大树一样茁壮,其父母便为他起了与“树”同音的“澍”字为名。
小时候的陈嘉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并富裕的家庭给不了他精美的玩具,他便在田间地头寻找童年的快乐奥秘。
因为父母一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爷爷奶奶又有着不少农活要做,在山水之间,田野池塘,相对自由的陈嘉澍成了“孩子王”。
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不同于玩伴们的聪颖之处。喜欢在野外寻找不同昆虫的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爷爷奶奶在物质生活上虽然不能给孙子一切他想要的,可是老一辈人的身上,普遍都有一种宝贵的品质,那就是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灰暗泥坯的房屋里,爷爷聚精会神地观看新闻联播,时不时呵呵笑笑;老人聊天时,言语之间对于祖国,对于现今社会的夸赞。
时不时讲述的,他们那个年代里的中国,都是陈嘉澍最初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或许这也是这个渠道海外的学子坚定回国的因素之一。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后,陈嘉澍离开乡村来到了父母身边生活,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
开朗活泼的他很快融入校园,并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一直成绩优异到高中。
那些让家长和老师担心的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的叛逆、抵触情绪,或者敏感的早恋问题,统统绕过陈嘉澍。相比于同龄孩子,他显得十分自律。
理想迁就现实,但努力终能实现
2003年就像2020新冠时期一样,成为了一个让国人特别铭记的时刻。全国蔓延开来的SARA,使得所有学校进入封闭式管理模式。
陈嘉澍就是这危险一年中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在周围同学恐惧的情绪中,陈嘉澍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每天上课、自习、做题,他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好几个月。
在接下来的高考中,他发挥稳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获得了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的陈嘉澍更多的倾向是去到香港大学就读,因为香港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都是很有名气和学术地位的。
可是理想终究要迁就于现实,一年几十万高额的学费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可以承受的。
十几岁的青年不愿意因自己的“拖累”,使家庭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举步维艰,他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力学专业,一所学费和生活费相对来说低很多,又同样优秀的学校。
一旦做出了决定便会全力以赴的陈嘉澍,并没有觉得心中留有遗憾。
在复旦的校园里,他力争上游,仅大一一年的时间,他便“战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从而脱颖而出,拿走了学校全额奖学金。
有时候不得不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时刻保持优秀状态的陈嘉澍在大一结束时,遇上了香港城市大学在内地招生的机会。
抱着极强的信心,他主动报名参加考试,不出意外,他顺利拿到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的名额,并拿到了此学校给出的全额奖学金。
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陈嘉澍便开始了心无旁骛地学习钻研之路。一进入香港城市大学,陈嘉澍便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改为了心心念念的电子工程学。
新的征程开始了,对于那些繁杂的电子工程图和大部头的专业书籍,陈嘉澍似乎格外亲切。
熬过了最初的学业滞后和暂时起步困难的问题后,他如饥似渴地扑在实验室里操作着仪器,一点点摸索。
在这座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里,很快便崭露头角的陈嘉澍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努力的人可能运气也不会太差,美国第一届“富布莱特科学奖学金”计划启动。
这是美方为了给有学习天赋的各地子一个留美机会,为笼络全世界的顶尖人才而设立的一个高额奖学金的奖项。它的含金量极高,能入选此项计划的学生也都是世界各地学校的优质人才。
美国得不到的人才,学有所成必报效祖国
2006年,已经在香港城市大学就读两年的陈嘉澍被选为学生代表,去参加次奖学金的竞赛。
在这项天才的比赛中,来自全球的120名天才济济一堂,最终能得奖的只有27位,在任何人看来,学业达到这样的高度,下半辈子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高质了。
陈嘉澍也没有辜负学校的信任,为了能在其中脱颖而出,他付出了数不尽的汗水。
无数个实验室白天到黑夜的过程,使得团队中传出了“比陈嘉澍努力的没有他聪明,比陈嘉澍聪明的没有他努力”的话。27分之一,这个年轻的学子也是那届唯一的中国人。
如此耀眼的存在,美国加州大学立马邀请他攻读本校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得益于他开阔的思维以及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一篇关于集成电路的学术论文发表,“陈嘉澍”三个字再次响彻人耳。
他的这篇论文更是成了未来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他在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理解,并指导并引领了未来无线通讯的发展方向,充满了前瞻性。
美国方面很快兑现了200万美元的高额奖学金,无数优秀的研究院向他抛来橄榄枝,甚至他的导师几次表示国外的科研环境更适合他的发展。
陈嘉澍这次根本没有犹豫,他牢记出国前与香港城市大学老师说的话:“如果我学有所成,必将回国建设。”他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一时间,陈嘉澍登上了回国的班机,他要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热爱的祖国。
中国青年向上且爱国
2013年,陈嘉澍在上海和硅谷海归团队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无人驾驶系统的感应技术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影响着未来中国技术领域的发展变革。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时代在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也在改变,可无论怎么更迭,爱国的热情只会随着国家的繁荣强大而更入人心。
新时代青年人也能做到鲁迅先生说的: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如果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祖国的强盛是国人的底气,是昂首阔步的支撑。将祖国放在心中的国人,又是强盛祖国的底气,更是祖国义无反顾的动力。
可能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达不到陈嘉澍的高度,但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我们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中国一直在进步,中国人也一直在前进,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心,我们就会有国家保护人民,人民拥护祖国的美好环境。
我们的努力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更是在推着祖国向前进。随着中国科研条件的加强,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相信回到祖国发展会是更多海外科研人员、学子的首选。
你相信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陈嘉澍”回国建设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END--
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