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头球的问题,足球界沉默了很多年,现在终于被摆上了桌面。
其实人们早就怀疑头球会导致大脑损伤,随着相关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头球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相比于头球的争论,VAR、短传球门球以及一场比赛允许几名替补这些都无足轻重,有关头球的话题将成为未来几年内人们议论的焦点。
最新研究表明——退役职业球员罹患痴呆的概率是其他人群的3.5倍。
主导这一研究的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威利-斯图尔特博士,不过很明显,斯图尔特博士并不赞成彻底废除头球。
所有运动都伴随着风险
他提出了一个角度刁钻的问题——“足球比赛真的需要头球么?”
需要,或是不需要,这是一个问题。
球类体育项目有很多,但允许用头顶球的好像也只有足球。即使是另一个“痴呆大户”拳击,运动员们也明白要尽可能地避免头部遭受重击。
如果查阅历史的话,我们发现有些国家和地区自很早之前就曾质疑足球比赛中头球的合理性。在一份巴塞罗那早年的足球档案中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一支加泰罗尼亚球队曾迎战一支英国球队,前者很差异对方“用头将球顶来顶去”。
尽管如此,头球还是渐渐被所有人接受,然而有关头球引发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说法,每次头球过后,运动员将损失3个脑细胞。
这个一度流传甚广的说法或许现在看来缺乏科学依据,但道理是能站得住的。我还曾和一个朋友在他家后花园用头将球传来传去,然后还没心没肺地将头球次数乘以3,借以计算损失的脑细胞数量。后来想想,我们那种力度的头球是不够构成脑损伤的,但是头球损伤大脑这个论点是被普遍接受的。
接下来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大脑损伤和头球,该如何取舍。
你或许会说,运动员健康是第一位的,这没得商量。
那你就错了,凡事没有那么简单的。
任何肢体活动都是有风险的。最近几年体育界悲剧不断:一级方程式车手朱利斯-比安奇在日本大奖赛上头部严重受伤,九个月后不治身亡;自行车手维兰特和板球手菲利普-休斯也离开了人世。但凡是体育运动就伴随着风险,虽然各项比赛的安全规章在不断更新,但是体育项目本身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参赛运动员们对其中的风险也是知之甚详。
足球不涉及诸如赛车那样的重大事故,风险是存在于无数次对一项基本技术动作的重复上。
人类并不总是擅长评估风险。我们每天都在评估各种风险,从过马路的风险到点蜡烛的风险。
但在过去18个月里,我们讨论“风险”比任何时候都多——比如如何平衡正常生活和新冠疫情。
对于新冠疫情,大部分人赞成政府管制。与此同时,多数人认为即便有风险存在,也应该酒吧照泡,饭馆照下,比赛照看。我们冒着感染上致命病毒的风险就为了喝一杯啤酒,所以冒着脑死亡的风险头球也是可以接受的。
头球是必要的么?
然后我们回到斯图尔特博士最初的问题上——头球是必要的么?
我的态度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无论是得分还是防守,头球都是最基础的技术。头球得分的比重大概占到15%-20%,如果没有头球,足球的战术多变性和复杂性将大打折扣。
职业化球队得到的建议是,球员每周训练的“强力头球”次数要控制在10次以内。注意这是建议,而不是指示。相关机构也建议球员们控制自己的头球次数。
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而且还有个问题,如果球员们不进行大量的训练,那么他们在激烈比赛中进行空中对抗时,受伤的几率是否会更大?
如果问问球员们对此的看法,他们会更坚定地站在保留头球一边。曾效力于埃弗顿的前苏格兰后卫大卫-威尔曾表态说废除头球“太过了”,利物浦名宿卡拉格为此还专门在《邮报》上开了一个专栏,他说就算自己晚年患上老年痴呆,自己也认了而且绝不后悔,因为他明白其中的风险。
球员们的看法固然值得重视,但我们也必须听取专业医师们的意见。
方案——保留禁区内头球
全面禁止头球肯定不现实。不过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规则,比如禁止禁区外头球——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一夜之间使头球的数量下降74%。
从比赛观感的角度来看,保留禁区内头球,废止禁区外头球,比赛的精彩程度将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一个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了——你最喜欢的头球是哪个?
就我自己来说,肯定是2002年世界杯上墨西哥队博尔格蒂对阵意大利那记技惊四座的头球了。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的选择会是什么,但我敢肯定是一粒头球进球。而且,这粒进球应该是发生在禁区内的,要知道——自2002-03以来,英超就没有出现过禁区外的头球得分。
你最印象深刻的禁区外头球得分是哪个?
我:Emmm……
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欧洲区第九小组英格兰对阵德国队的比赛里,加里-内维尔禁区外头球顶入德国队禁区,巴姆比头球摆渡,欧文射门入网,英格兰队将比分扳平。加里-内维尔的头球不错,但进球属于欧文,令我印象深刻的禁区外头球,我只能想到这个了。
所以,出结论的时候到了——头球破门的瞬间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快乐,但是禁区外的头球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了吗?并没有。况且后者占据了所有头球74%的比重。
大部分发生在禁区外的头球都意义不大。那都是些五五开的争顶,争顶下来又是五五开的脚下拼抢,虽然有些站桩型中锋会时不时献出巧妙的头球摆渡,但这些并非不可或缺。
而且,禁区外的头球更加危险。踢过球的人都知道,头球射门讲究的是技术,尤其面对高质量的传中时,争顶球员不用过度发力。但是争顶对方门将开过来的大脚时就不一样了,这些从60码外呼啸而来并急速下坠的大脚会给争顶球员头部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难以挽回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不去争顶头球可不可以?我认为可以。
在青少年级别的比赛里,这种头球更应该被取消。小时候我们踢球,球一般不会飞得很高,我认为这就很好,我们需要改革,从青少年足球开始。
更易受伤的女足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忽略女足。
斯图尔特博士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研究者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男子运动项目上。令我担忧的是,男足和女足在规则上几乎一致,但就脑震荡的风险来说,女足是男足的两倍。”
所以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女足运动员的大脑健康问题。数据告诉我们,相比于英超联赛,女足超级联赛的头球争抢数量要少20%,所以有人就此认为,既然女足运动中的头球比例少这么多,那么限制起来无疑将更加容易。
形势是有利的
取消禁区外头球将改变这项运动。有利的一方面是,在顶级联赛层面,大脚开球已经越来越少,地面传控成为了主流。相比于野蛮的解围和碰运气的长传,更多的球队采用短传的方式解决问题。接应界外球也将深受影响——球员们必须更熟练地用胸部卸下皮球。
很快,有关头球的医学报告将如雪片般涌现出来,届时头球的危险程度将会被比作在环法大赛中不戴头盔。
这将掀起一次造福足球运动员们的大改革。
随着像斯图尔特博士这样的学者给出越来越多的佐证,有关头球的改革将如同滚滚洪流一样不可阻挡。
作者:迈克尔-考克斯 (Michael Cox)
翻译/编辑:中东游侠
文章来源:The Athl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