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奥萨马】恐怖之王的黑眼睛里流动着温柔与沧桑,解读本·拉登的一首短诗

每当看到周秋鹏本拉登的照片,心里就会浮现出莫名的悲伤。

我知道我的忧伤源自于他的眼睛。这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他的那双黑色的眼睛里,流动着一种温柔与沧桑的基调,让人联想到一个失意的画家,或者一个孤独的诗人。这个被世人称作为“恐怖之王”的男子,有几次还在电视里出现过,我看到他在镜头面前,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语言,脸色苍白而又疲倦。他的身边放着一支冲锋枪,暗示着他正处在一种出击的状态里。而一个处在出击状态里的人,很容易制造出一种此人很有力量的形象。哪怕这种形象是很表面的,甚至可能就是一种假象,并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出了此人内心的空虚与软弱。因为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如果真的具有强大力量的话,是用不着让一支冲锋枪陪着上电视的。所以拉登给我的感觉,和媒体上宣传的内容,无疑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与反差。我觉得他可能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凶狠与残忍。生活中的他,可能是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人。可能还会有一些自闭的症状。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一双忧伤的黑眼睛的男人--拉登,却策划了很多起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而恐怖事件,无疑是人类暴力行为的终极体现与主要载体。在古今中外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恐怖事件其实在不断发生,它们不仅把隐藏在人类心中的暴力愿望与需求发挥到登峰造极、淋漓尽致的地步,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早上,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大楼先后受到小型飞机的撞击,发生爆炸。随后,美国五角大楼和国会山也着火爆炸。与此同时,数架被劫持客机坠毁,机上乘客遇难。一场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和空前灾难事件由此拉开帷幕。

根据纽约市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两栋世贸大楼共有2825名死者,其中男性数目是女性的三倍,年龄则以35到39岁者居多。这场灾难让众多正当盛年、维持一家生计的人提早结束生命,造成多少家庭悲剧。从死者出生地来看,美国、英国和印度分居前三名,分别为2106人、53人和34人。其他亚洲国家以日本居冠,中国大陆居次,菲律宾第三,各有30人、18人和16人;韩国出生者有9人,台湾和巴基斯坦出生者各有7人。其他死者的出生地还有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哥伦比亚等中南美国家,还有北邻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欧洲国家,总共出生于114个外国(美国之外)的死者占了五分之一。前市长朱利安尼曾说,这是“对文明世界的攻击,不只是对纽约、对美国的攻击。”

纽约市卫生局在2002年18日公布两栋世贸大楼死亡证明书认为,除了劫机犯,所有死者的死因都是“遭受他杀( homicide)”。这份分析报告还不是最后定版,但显示出好些令人意外的事实。例如,98%是在上班或上班途中(搭机赴加州因公)死亡,不同于一般所想象的大概很多人是去观光或偶尔经过世贸大楼而遭到意外。

当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富有同情心的人,在为那些无辜而又不幸的死难者感到悲痛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愤怒与谴责的目光,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个人就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策划者拉登。拉登全名为奥萨马·本·拉登,1955年出生于沙特的吉达,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拉登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进入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并获得学位。他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拉登离开家庭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反对前苏联的斗争。拉登组织了一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提供他们去阿富汗的路费,还建设了一些训练设施。拉登还把世界各地的游击战、破坏和隐匿专家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战术指导。

1988年,拉登及其“圣战者”们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尔·伊达”的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来“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

阿富汗战争是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和全球争霸的一部分,当时的本·拉登不仅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拉登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中央情报局那里学来的。美国给了这些“抗苏斗士”们大量援助,其中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导弹等尖端武器。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陆续进入了拉登的兵器库。

1989年前苏联撤军后,拉登带着他的“兄弟们”重返沙特。由于和沙特政府发生矛盾,1994年4月拉登的沙特国籍被取消。

1996年5月,拉登辗转返回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从此通过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随者进行联系。

在见过拉登的西方记者眼里,拉登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极有礼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了美国的头号“眼中钉”、“肉中刺”。

海湾战争爆发后,拉登认为美国已取代前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1998年2月,本·拉登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伊斯兰圣战组织”是其派生组织)。

本·拉登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拉登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

美国在中东维持着近2万驻军,动辄对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竭力宣扬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灌输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人权观、价值观,在拉登看来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更为可怕。

拉登认为,打击美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恐怖活动。1998年5月,拉登说,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将会很快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时隔不久,美国驻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同时发生爆炸。

美国立即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登。克林顿还不惜动用巡航导弹对苏丹的希法制药厂和拉登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由于拉登拥有极其先进的通讯手段和许多逃脱追踪的掩护手法,时至今日,美国仍然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

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对如何抓捕拉登却毫无办法。拉登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

中情局至今摸不到拉登的踪影,拉登的活动却游刃有余。有报道说,拉登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等地都有忠实信徒。他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还被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黑等地“战斗”。

拉登在全球织起了一张巨大的恐怖活动网,准备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打一场十字军战争,以“雪洗900年前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切齿之恨”。

从拉登的有关经历与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个性比较奇特,而且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他曾经制作过一辑内容非常火爆的征兵录像,公开呼吁穆斯林极端分子加盟由其发动的针对美国及以色列的“圣战”。他还号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让对手“流血再流血,毁灭再毁灭”。 2000年10月,也门美国“科尔” 驱逐舰发生爆炸,17人死亡,爆炸案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拉登。而证实了我的很多猜测与直觉的是,拉登果然具有诗人的气质。我找到了他写的一首诗,在诗中,他描述了“科尔”号是如何缓慢地驶向死亡之旅--

就在亚丁

那艘让胆小者害怕

泊岸出航都会带来恐惧的驱逐舰

已被我们的勇士摧毁。

我从这首诗中,不光看到了拉登具备诗人的灵性与敏感,已经也看到了拉登真实的内心世界。虽然它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却明确地表达出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就是害怕与恐惧。四句话中第一句是交代地点的,属于铺垫性质,关键的是后面三句,其中却有两句表达了那艘驱逐舰给他带来的害怕与恐惧。当然他并不承认这一点,他说害怕与恐惧的是胆小者。那么谁是胆小者呢?他为什么对胆小者的内心世界如此理解呢?为什么他的感受是如此直接而又具体呢?为什么一艘让胆小者害怕与恐惧的驱逐舰,要对他的言行产生重大的影响呢?只能说明一点,即他诗中的胆小者所体验到的害怕与恐惧,其实就是来自于他的内心世界。而他的害怕与恐惧,就是看到那艘驱逐舰后产生的。这样才会有第四句的出现,那是他在害怕与恐惧之后,产生了摧毁那艘驱逐舰的想法,并进一步采取了行动。而且最后那句话也很有味道:已被我们的勇士摧毁。说明他先在心中摧毁了它,然后才在现实中摧毁了它,所以他要说“已被摧毁”。而最重要的是那个名词--勇士,这个名词就是专门针对前面的害怕与恐惧的。说穿了,在这首诗中,前面的“胆小者”是他,后面的“勇士”也是他。他之所以要摧毁那艘驱逐舰,是因为那艘驱逐舰让他感到害怕与恐惧,他想把自己变成勇士,并摧毁那艘驱逐舰,根本的目的在于摧毁自己心中的害怕与恐惧。

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从他策划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中,包括震惊全球的“9.11”恐怖事件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而世人也将在今后的岁月里,逐步看清拉登的真实面貌。这个在拍电视的时候,身边刻意地放上一支冲锋枪的男人,如果我们好好看看他的那双黑眼睛,就会发现里面总是在流动着一种莫名的忧伤。他像一个胆怯而又无助的孩子,或者像一匹被追赶得四处逃遁的狼。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