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当手机屏幕上传来新信息时,我站在讲台上听着我前面的学生们齐声背诵。“空山见不到人,但听得到人的话。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而小友推给我的信息里,是一篇国内的网文,关于世界首富Elon Musk一大早发的一条twitter,英文的“mankind(人类)”标题下,贴着曹植《七步诗》的中文简体字全文。网文作者收集了些马克斯追随者们的跟帖内容,有对他如此用意的揣测,还有对这首诗的各种翻译、解释和评论。
等我下了课回到家,这位全球首富化身“马诗客”的信息已经全网发酵。英文媒体中,热议七步诗最多的是炒币、赚钱加豆子菜谱,中文网络下则牵扯到台海关系、纳税与扶贫。脑洞全开的程度,恐怕曹植泉下有知,都会忍不住跳起来,穿越一千五百年,看看他笔下这小小一首诗,二十个汉字如何引发当世的一派喧嚣热闹。
中国古诗的数量瀚如烟海,马克斯单挑这一首出来分享,必有所指。不论是他自己选的,还是别人为他选的,都并非仅仅只是“觉得中国古诗很酷”,顺手就发出来了。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是不是能真正看懂这首诗,他本人是明白的。针对他所要针对的具体人或事,主旨都着落在“相煎何太急”这个结句上。必然是在英语中找不到这么语词精炼、语调铿锵、语义深长又斯文沉稳的句式来表达今日的心态与情绪,便从汉语中借了这么一句来用。
尽管外国人学汉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能够直接运用中国古诗原文,还是要令人刮目相看的。以马斯克今日的身价及社会影响力,他的任何动态都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更何况整整一首汉语小诗?二十个排列整齐的简体汉字在英语的语境里,陌生化、异域化的视觉冲击太强烈,再加上古诗的原意、马斯克的用意,欧美吃瓜群众们对马斯克推文的各种角度解读都不难理解。而中文网络下的“惊艳”讨论,不免令人多少有些唏嘘。想来英文普及教育推广了二、三十年,到今日能够流利使用英文听说读写的国人不在少数,用英文或英语诗歌发出的信息也不在少数,怎么从未见引发对方热议,甚至于追捧?!
真正伟大的作家从来都不止代表他们自己或者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那个民族,而是总能够用他们真诚的诗性的声音,让世界发现他们个体情感与思想中的普世意义。如果我们同意这一点,则今日马克斯作为一个普通英语读者,他对《七步诗》的运用,就是又一次对曹植文学成就的世界文化价值的标注。实际上,从十八、十九世纪到如今,喜欢中国古诗的洋人绝不止马克斯一人而已,仅是喜欢到卓有成就的人们,也足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姓名清单。他们或通过不同语言的译本体会诗句深意,揣摩汉语诗歌的创作特色,或直接拿起译笔,主动向欧美读者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一百多年来,他们承先启后,不遗余力,为现当代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常在常新的东方文化养分。如果他们的时代有互联网,有自媒体,以他们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程度之高,解读诗句的角度之有趣,要成为全球网红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当代英国学者Roger McGough遍阅英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世界名诗篇目,编选了一本《儿童必读诗歌100首(100 Poems for Children)》,于2001年出版。书中包括美国诗人庞德译出的李白诗歌《长干行·其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汉语版,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成句,其英文版,也为无数欧美的年轻人编织出了一幅浪漫情境。
我教学生们背诵的这一首王维的五言诗《鹿柴》,早有十几种不同的英文译本,更有著述专门讨论各个不同译本的得失优劣。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谱曲的音乐作品也时有所见。2020年四月,当代知名历史纪录片编剧Michael Wood依据洪业《杜甫传》的内容,编写出了同名剧本,长达一小时的电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由英国BBC电视台制作完成并播出,是中国诗歌向西方传播百年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令世界文化界瞩目。该片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文化的语境中展开讲述,标志着唐诗的域外译介已经由书本、音乐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走向了英语世界的主流大众媒体,迈上了一个进一步扩张受众规模,深化世界文化“汉风”传统的新台阶。
欧美吃瓜群众们对于马克斯引用《七步诗》这个现象本身,有解读有附会,却并没有太多惊“异”或质“疑”,因为这个现象只是世界文化的“汉风”小传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载体,在全球多元文化生态圈里,正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其他族群、其他文化融汇互用,逐步走向更广阔同时更平等、更深层次的对话,构建出新的文化形式或形式感。一开始或许会与既有的观念或审美理念相对立相冲突,惊世骇俗,但必然随着经验的成功、生活的享受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闻乐见,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