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Marker Polo,官方称他是一位冒险浪漫的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1275年抵达元朝大部分地区(今天的北京),会见了当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Kuvilai),担任元朝官员,在中国生活了17年,在中国旅行了很多次。
回国后,由他口述、朋友鲁斯蒂谦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此书面世,风靡一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可•波罗也因此成为了蜚声中外、史册垂青的世界级旅行家。
事实也的确如此。
16世纪的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就说,马可•波罗的《游记》诞生仅仅几个月,就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并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
现在,《马可•波罗游记》已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称得上世界级别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说,“(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这本书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巨大的效应,主要归功于马可•波罗在书中撒下的弥天大谎。
13世纪之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传说,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严重不足。《马可•波罗游记》用神话笔法描画出了一个东方世界,声称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迅速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热烈向往。有人根据书中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有人根据这“世界地图”研究新航路;诸如哥伦布一类的航海家、探险家更是把向往转化为行动纷纷东来。
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接连进行了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当时,哥伦布以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所说的中国的杭州,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
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中国,但他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成就了不世伟名。
马可•波罗在世之日,众多的航海家、探险家都没能成功抵达中国。因此,有人对马可•波罗在书中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马可•波罗临终之前,教父要求他为了灵魂可以上天国,承认他自己在书中撒了弥天大谎。马可•波罗却断然拒绝,说:“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且,我还未曾说出我亲眼看见的事物的一半!”
马可•波罗去世后不久,在威尼斯每年一次嘉年华会上,有人装扮成小丑,自称马可•波罗,专门表演一些夸大引人发笑的东西。“马可•波罗”因此成为了“不诚实、吹牛”的代名词。
不过,《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述的许多事物又历历如画,非亲历者不能说出。
比如说,马可•波罗说他从从威尼斯到中国的路线,是经地中海、小亚细亚,穿越西亚的两伊地区、中亚的阿富汗,到达中国的新疆地区,走丝绸之路南道,由喀什到敦煌,然后经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由上都到北京。
又比如说,马可•波罗说他奉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指派游历中国西南地区,是从北京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东部到云南,由云南再到缅甸、越南,然后回到云南,经四川等地。
再比如说,马可•波罗说他的回国经过,是从北京经河北、山东、江苏,到浙江杭州,由杭州继续南行,经福州到福建泉州,然后从泉州航海归国。
对于航海归国这件事,马可•波罗说,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当时,他就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以便在完成使命后,可以并顺路归国。就这样,1292年春,他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后,于1295年回到了意大利。
忽必烈嫁阔阔真公主的事情,还有种种中国各地见闻的叙述,如忽必烈的生日、元朝的庆典及狩猎、元朝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战争、阿合马被刺事件、大都(今北京)与行在(今杭州)的高度繁荣、镇江的基督教教堂、中国各地的物产、宗教、风土人情等。绝对不是靠道听途说、或者靠想象可以写得出来的。
人们在半信半疑中,也没有放弃对东方世界的探访,最终开启大航海东西方航线。
从这一点上说,是马可•波罗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英国学者约翰•拉纳(John Larner)在《马可•波罗与世界的发现》一书中盛赞马可波罗开拓了东方文明。
不过,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撒的弥天大谎也很快被揭穿。
因为,中国并没有“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此外,马可•波罗在书中所撒的谎言也随处可见。
1965年,德国学者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波罗把回族人思玛因向忽必烈进献抛石机的功劳记在了自己的头上,而据史料记载的时间他却还在去中国的途中。另外,中国史籍上没有任何马可•波罗在扬州当过官的记录,显然马可•波罗是在自己的游记中为了炫耀和吹嘘自己,夸大了许多东西。
话说回来,也正是马可•波罗的吹嘘、夸大其辞,这才引起了人们对东方的向往,才会这么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向东寻访中国,从而加快和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可•波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