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球员卡皮雷斯】巴黎, 尼斯,摩纳哥,佛罗伦萨,罗马 ----ROME

这是计划日程。我正在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如果大家有好的推荐,请分享给我。

其实,我自己以前巴黎和罗马都去过。

ROMAPASS是一张由罗马旅游局推出的城市旅游卡,此卡分为36欧和28欧两种面值。36欧的卡其中包含使用者前两个进入的景点门票(无需排队)及72小时内所有乘坐的市内交通费用。28欧包含36欧里的所有内容, 但只能使用48小时。

ROMAPASS在机场、中央火车站、市内大一些的杂货铺、报亭、博物馆均有销售。

ROMAPASS卡里面有ROMAPASS一张,信息卡一张,地图一张,罗马信息指南一份、罗马近期新闻一份。ROMAPASS背面署持有人的名字及开始使用的日期,ROMAPASS的计时是从开始使用的时间算起的72小时后,所以请注意到期时间。

每次使用ROMAPASS时请注意使用方式:ROMAPASS背面有一个条码,进入地铁时请将条码对准刷卡机上面的黄色区域,看见屏蔽门打开就说明刷卡成功。景点刷卡同样道理,对准景点入口的刷卡机上准们刷条码的位置(很多景点有ROMAPASS)专用通道,因为持有者不用排队。

ROMAPASS卡中包含持有者前两个进入的景点门票,同时可以不用排队,当然ROMAPASS用在哪里要看个人喜好决定,如果你在罗马停留的时间较短也建议可以不必购买此卡。

Musei Vaticani 梵蒂冈博物馆(Vatican Museums)在公元5世纪末就有了雏形。其内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里面有很多博物馆和展厅,保存着无数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珍宝。西斯廷教堂和拉斐尔画室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梵蒂冈博物馆内,地上有几种颜色的引导路线,它是按小时计算路程,最短的是两个小时。最好事先规划一下路线,集中在几个主题上。这里的展厅主要包括:八角庭院、动物雕塑馆、缪斯厅、圆形大厅、马车厅、烛台陈列廊、壁毯陈列廊厅、地图陈列廊、圣母怀胎廊厅、拉斐尔画室、博尔戈大火厅、西斯廷教堂、梵蒂冈图书馆和画廊。

博物馆内所展示的巨作使梵蒂冈博物馆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大最辉煌的壁画博物馆之一。

电话 (39-06)69883332 网址

交通:A线, San Giovanni站

普通票价:16欧元 ,学生凭学生证及14岁以下的儿童:8欧元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六:售票处的开放时间为9:00-16:00。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9:00-12:30

意大利国铁网的地址:

TGV

罗马,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汇集于这座古城:历史、宗教、艺术。罗马城是一个石头艺术的大世界:石柱、凯旋门、教堂、宫殿、广场、雕塑……无数的石头建筑筑的汇总、形成、积淀,构成了罗马的文明。古罗马的帝王们喜欢用石头的巨大去展现君王的威严,于是留下了代表性的竞技场;教皇们也热衷用石头的豪华构建与上帝对话的场所,于是壮观无比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全球基督徒的圣地;艺术家们当然也热爱用石头的坚硬去表现、留存他们充满情感的创作,于是满城的巴洛克石雕珍品等你去欣赏。罗马被誉为“不朽的古城”,石头,正可以代表着坚固和长久。在罗马游览,一定要沉下心来,才能从丰富无比、无处不在的石头中感受、体验千百年来经过艺术大师和工匠们辛勤创造的人类文明的美的感染力。罗马的石头艺术主要表现在“四多”:广场多、喷泉多、雕像多、教堂多。罗马,就是个巨大的博物馆,一个学习古代历史和艺术的大课堂。

把罗马做个大致的归类,分为历史的、宗教的、艺术的。

历史的罗马

在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中,古罗马先后经历过王政、共和、帝国三个阶段。在各位“大帝”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的势力达到巅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能够体现、代表这种巅峰状态的外在物,就是罗马城里那些神殿、凯旋门、记功柱、浴场、水道、竞技场以及总长19公里的城墙这些石头“们”的建筑。

竞技场或是斗兽场:Colosseo

方式:搭乘地铁B线到Colosseo站下车。

开放时间:夏季9∶00~19∶30,冬季9∶00~16∶30

门票:12欧元(大竞技场与古罗马广场,帕拉提诺丘联票)。(Roma Pass) 可以租中文Audio guide

Tips:

1)进入斗兽场的入口很难找,在地铁站B线的出口方向,首先需要经过安检,安检有两队,挑人少的那一队安检好了。但是进去之后,有Roma

Pass的走左边直接刷卡进入,右边是临时买票的人等待买票。

2)进入之后要一直往里面走,那里有通往上层的电梯和楼梯。从入口到上层席位,得经过部分安静的外部场地。先参观上层比较好,然后再参观下层,因为出口是在下层

3)拍照小贴士:在地铁站上方可以拍到整个竞技场的全景。

到罗马,人们首奔标就是这座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这座巍峨壮观、倒塌了一角的圆形石头建筑,是罗马帝国的象征,也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在火车站买好罗马卡后,我来到此地时已经是上午10点了,但门口依然绕着长长的队伍。反正手中有卡心中不慌(凭卡入内的队很短),于是先绕场一周,沿着外墙逐个角度欣赏一圈。布满沧桑的高墙上,由巨石垒起的高大圆拱一个接一个,层层叠叠,堆积出的是力量的强大和艺术的美感。石头的沉重和圆拱的空灵两者相交,实现了坚固的物质要求和好看的审美需求的结合。竞技场是罗马建筑成就的缩影和古典柱式的教科书,罗马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几乎都体现在这栋建筑上了:规模宏大、拱劵和各种柱式结合应用。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他们将粗壮严谨的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婀娜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竞技场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丽的仪态使竞技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想象一下吧,如果没有希腊柱式的装饰,竞技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一直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的希腊柱式,在这里具有了“动词”的意义。罗马人借助希腊的语言,用罗马的语法结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罗马师承希腊文明但有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宏大代替了典雅,曲线突破了直线。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这可算是个典型的代表。尽管已是斑驳陆离和残缺不全,看着眼前早已在书画上熟悉的建筑,巨大、宏伟、沧桑,这些词汇一下子涌上心头。至于内场设计的宏大、科学、精巧,这就不用我在此赘言了,在里面绕来绕去地七上八下,你便能尽享其中三味。“古罗马”是一个历史名词。其中包含着太多的内容。这座已经是残垣断壁的竞技场可以说是罗马的象征:它记载了古罗马攻城略地而成为古代世界中心,记载了古罗马的科学文化,记载了古罗马的政治和生活。看着眼下壮观的废墟,我感叹:人类是个很奇怪的生物。人类凭借着智慧创造出这样一座技术和艺术的文明结晶,可它的功能却是制造残忍的“美丽”的杀戮,至少在兴高采烈、群情激昂的看客眼里,那可是一种享受。都是人,一种是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而斯巴达克斯们是在为了生命能够继续而扼杀死对方的生命!人类用文明来制造野蛮。从杀戮征服中发展起来的罗马帝国却偏偏没有继承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想到此,对同样是诞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以人为本,人,是最神圣的。

交通:地铁蓝色B线同名站出来即是。

罗马柱式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斯干柱式。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其风格的差异远比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差异为小,因而失去了鲜明性。罗马人创造了新的柱式组合,最重要的是券柱式。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给柱式本身和柱式组合作了相当详细的量的规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径作量度单位。他注意到这些规定要根据建筑物大小、位置等具体条件作必要的调整。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在罗马帝国流行,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

古希腊

1、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DORIC ORDER: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先驱。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有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总之,它给人一种轻松活泼、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它最早可能出现于雅典奥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庙,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忍冬草形象(或说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

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卡拉卡拉大浴场(Terme di Caracalla)

看到这里暂时先转换一下脚步,去南边1公里外的大浴场看看。公元206年卡拉卡拉皇帝下令建造了这个大浴场。去公共浴场洗澡是古罗马人极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即便富豪们有私人浴室也爱到公共浴场。因此,公共浴场是古罗马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修建得富丽堂皇,不但有多个不同水温的浴池,而且还设有健身房、按摩室、蒸汗室等,甚至有的还有商场。到了帝国时代的末期,公共浴场男女共浴,成为放荡生活的温床,古罗马的灭亡与古罗马人放荡的生活方式有关。大浴场里游客很少,这种空荡荡的场景倒是很贴合废墟的氛围。不去不知道,虽然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残存的建筑尺寸和规模依然令人惊叹,一些塌了顶的墙壁高度超过20米。浴场占地面积有13万平方米之多,可以同时容纳2000多人洗澡,要知道现在中国的许多洗浴中心不过1万多米而已。一切欢歌笑语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只能在墙上、地上残存的马赛克镶嵌画中,想象罗马人当年的奢华景象。

交通 地铁蓝色B线 门票每人6欧,中文讲解器5欧。

古罗马

用这个词很不准确,因为罗马城里“古迹”太多,这里专指从竞技场到威尼斯广场之间一大片古代罗马的核心区域。罗马城的传说是建于“七山”之上,就是这片地区。靠近竞技场的这头是一座叫做帕拉提诺(palatino有人翻作帕丁山)小山丘,在一大片东倒西歪的石头废墟中耸立着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花园,倒也奇特。传说中的被狼奶哺育养大的两兄弟罗姆陆斯(romulus)与雷慕斯(remus)争夺王位胜出而在此山建立了新的城市——罗马的由来。如今的山上还剩下一些当年王宫的遗址,石头的建筑也难抗岁月的摧残,倒是废墟上的鲜花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绽放,生命不息啊。

山下是一条当年石块铺就的大道,串联起一片“古罗马”:从南到北是(竞技场到威尼斯广场)罗马广场、马梅尔蒂尼地下监狱、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和市场、卡比托利欧广场……这些建筑陆续建于公元前42年至公元112年间,分别为帝王们彰显政绩的纪念物。参观这个满地残柱和破碎大理石的巨大废墟需要发挥你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因为这里毕竟不是废弃的采石场,曾经是古代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的行政中心。如果历史也可以像录像机那样回放,在这片废墟上,你会看见一座座辉煌的教堂、元老院、法院、凯旋门等等。就是这么小小的一片区域,犹如一只蜘蛛,张网控制着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片“古罗马”区域的另一头是卡皮托里欧山,山上也是一堆古迹,其下的卡皮托里尼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国家博物馆,“古罗马”中的许多宝物都存放在里面。这些残破的古迹可都是承载着厚厚的世界历史啊。古罗马帝王的一些作为,具有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四两拨千斤的意义。

君士坦丁凯旋门。

竞技场边上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凯旋门,巴黎的就是以它为蓝本的。这位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3年颁布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米兰敕令”,给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结束此前的迫害时代,自己也加入基督教。从此,基督教在中世纪统管了西方社会(新教是后来从中分裂出的),并曾多次发起十字军东征。还是这位君士坦丁大帝后来搬迁去了小亚细亚即如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东边的教会,后来发展为统领东部欧洲的东正教。

提图斯凯旋门坐落在帕拉提诺山下。公元70年,提图斯攻占了耶路撒冷,灭了犹太国,从此,犹太人走上长达近2000千年的流散路,导致后来发生的欧洲迫害犹太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6次中东战争。提图斯把从耶路撒冷圣殿中抢来的犹太人祭祀上帝的圣器七枝烛台镶在凯旋门上,成为犹太人永远的痛。

元老院制度影响到如今西方社会的参议院制度。

在这里,走一步、转一下身,身边就是一座古迹、一段历史。往往要用“连篇累牍”来描写的“历史”就这样直观地浓缩在这一小片地方,就在你的脚下!罗马的建筑成了意识形态的武器,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特征,都是突出宣扬国家伟大这一主题。虽然罗马人的审美效法希腊,但与希腊建筑还是有很大区别。随着千年帝国的崩溃,一切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只剩下几根不甘的石柱高高挺立在在一大片倒塌的石头中向世人证明当年的罗马帝国,告诉你什么是历史。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罗马”得到很好的体验。

从“一地鸡毛”的古代走出来后,你突然“穿越”到了近代,会被威尼斯广场上的一座洁白的大理石建筑惊艳,“从前”的碎片与“现在”的完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为了纪念埃马努埃莱二世(emanuele Ⅱ)国王而建的纪念堂。庞大的罗马帝国崩溃后,经过长达千年的混乱分裂,这位国王于1871年统一了诸侯林立的意大利。16根巨柱围成半圆形,形成环抱型长廊,气势非凡,不愧于他的统一大功,这位国王就骑在马上伫立在堂前注视着他的子民们。不知是巧合还是偶然,从古罗马走出来就到了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堂,犹如阅览了漫长的意大利历史。

万神殿(Pantheon)

在罗马这样伟大的城市,你可以感受圣彼得教堂神圣的气氛,可以细品梵蒂冈博物馆无价的珍宝,可以想象斗兽场血腥的前世,可以陶醉于许愿池华丽的情调,但是必须见识一下万神殿无可匹敌的沧桑。如果说,有一座建筑能够完整地承载古罗马的历史的话,万神殿当仁不让。这种“完整”,既指外观的完整,也指是前后承继的完整,从古罗马早期神话传说的诸神,到晚期基督教一统人们的精神世界。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120年,一座有着近1900年历史的完整的建筑,历经地震而不倒令人匪夷所思,何况有着一个完美的半圆穹顶。巨型圆顶(Dome,意大利各地的大教堂一概称之为Dome)由花格镶嵌而成,这个圆孔是哈德良皇帝奇思妙想的产物。可以说,这就是全世界穹顶的开山鼻祖,也是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穹顶直径长44.4米(比圣彼得教堂那个的大圆顶直径还长),与神殿的高度相等。为减轻穹顶整体重量,自下而上是用了不同材质的材料,越接近穹顶,土层越薄越轻。巨大的穹顶,充满了和谐之美,很难想象2000年前的古人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帮助下兴建了如此完美的建筑。那时候工程师们只能靠大胆的设计,这是真正的创新,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如此宽大的穹顶,会产生巨大的水平推力,古罗马的建筑师用厚厚的墙来抵挡,这个建筑这么多年稳如泰山,墙体也没有沉降,不能不说是奇迹。万神殿外貌平平,但走进里面则美丽无比,内部装饰很有韵律感,是典型的三段式节奏。建筑师用两道腰线把墙体和穹顶分成上中下三层。这里有拉斐尔和意大利开国国王埃马努埃莱二世的墓,民族的精英长眠在历史的精华中。罗马人在建筑方面有两项最伟大的贡献,一项是结构方面建造了大穹顶,另一项是发明能够建造大穹顶的水泥,从而为后世的建筑样式提供了放飞想象的翅膀。所以说,万神殿是所有古建筑中最经典的建筑。

提示

古罗马地方还是不小的。我是从竞技场经过古罗马再到威尼斯广场,最后参观旁边的卡皮托里尼博物馆(musei capitolini),这一天下来很累。如果你对古罗马的历史不熟悉也不想了解,那就匆匆一过或是干脆放弃直奔博物馆或威尼斯广场。

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堂里可以免费参观意大利历史展览,里面还有教堂,非常华丽。在纪念堂后面可以花7欧(罗马卡谢绝)坐电梯到顶上俯瞰罗马市景。下午太阳照到纪念堂的正面。

有兴趣有体力的人可以连续作战,继续拍摄夜幕下的竞技场。

许多人会把罗马卡的头两次参观用在竞技场和卡皮托里尼博物馆,一是二者靠近,二是这两个场馆的门票贵。

宗教的罗马

宗教的罗马,首先自然是因为梵蒂冈国。自公元三世纪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东迁西亚建立东罗马帝国后,教皇还留在罗马,逐渐成为号召欧洲的精神权威和世俗生活的最高统治者。今天,梵蒂冈依然是全世界基督教的圣地,如同麦加之于穆斯林信徒。构成梵蒂冈圣城的建筑物有三:教廷(含教皇的宫殿)、博物馆、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最能体现梵蒂冈物质和精神的载体,莫过于圣彼得大教堂。基督升天之后,大徒弟彼得前往罗马传教,后来被以残忍而闻名的尼禄皇帝害死在梵蒂冈高地。信徒为纪念他,在此盖起了教堂。后来几经拆、建、加盖,集合了数位大师的创造,于是有了今天这座无与伦比的大教堂。

老远的,你就会望见大教堂巨大的穹顶高昂在罗马的众城之上,宣示着教皇的无上权威。望着穹顶、顺着笔直的协和大道,你脱离了尘世的喧嚣,首先来到巨大的大教堂广场。两边两条半圆形由4排共计284根多立克巨柱构成的长廊环抱着广场,用以代表天主的慈爱,拥抱来此朝圣的信徒。广场造型和谐、场面恢宏,石柱长廊顶上共立着142位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在色彩和风格上与大教堂融为一体,质朴而庄严的广场极大地烘托出大教堂的气势,产生的效果是尚未进入大教堂已被震撼。这是一代大师贝尼尼花费了11年心血而建成的巴洛克式建筑瑰宝。

大教堂要细说那可是一本书,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围,对众多非教徒来说,它是一座非凡的“凝固的艺术”品。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大教堂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如果说前面几经建设都只是平平而已的话,1547年已经70岁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大穹顶使其脱颖而出,圆顶本身的外部曲线优美而富有生气,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固有的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在殿内仰望123米(有40层楼高)的穹顶,真像天穹一般,成为当时罗马全城的最高点,从而使大教堂成为文艺复兴的经典建筑。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均来自大师的这一里程碑式的设计。

从大门到祭坛的一段长长的走廊式建筑是后来加上去的,这是个三跨廊的巴西利卡式(发源于希腊的有顶棚的长廊式建筑)大厅,门廊的增加使大教堂从原先的希腊十字型(方)拉长为拉丁十字形,扩充了大教堂的空间,也极大地增强了天国的气度。

大教堂成为各路大师垂名青史的场所。晚辈意大利巴洛克雕塑大师贝尼尼贡献了另外两件杰作。一是高达29米的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其下是彼得圣墓,其上是祭坛,只有教皇才有权登坛。陵墓、祭坛和华盖构成了大教堂的心脏,镂金错彩,最为华丽,填补了之前内部显得空旷的缺憾。另一件是教堂尽头的圣彼得宝座,也是用青铜铸成。宝座椅背上方两个天使围绕着金光四射的荣耀龛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冠,一只和平鸽在金色的云雾中飞翔,把你带往美丽而神圣的天国。

大教堂也是一座艺术博物馆。人们一走进大教堂里,就会被琳琅满目的各种艺术品弄花眼睛,高耸的顶棚、两边的雕像壁画、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墙壁和石柱、一个个华丽精美的墓龛,简直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博物馆。你得收收神,定下心来仔细欣赏。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进门右手边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殇》。因反对教皇和教会腐败,萨伏那洛拉被判火刑处死,心怀悲愤的米开朗基罗拿起锤子和凿子,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怜子像——《圣殇》。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现得比他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文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但他那雕刻线条之优美和人物形象之逼真,使人们很难相信这一杰作是出自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之手,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作”几个字,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在自己作品上署名。作品表明,米开朗基罗艺术能力不仅是雄浑大气,精细柔美一样得心应手。

就这样,从笔直的协和大道一路行来,穿过恢宏的广场,步上高高的台阶,通过巨大立柱撑起的门厅,踏进大殿,你已被其宏伟、庄严、华丽而震慑,继而仰望高耸的穹顶、华盖、金碧辉煌的宝座,“彼岸”的氛围越来越浓,你的情绪也在肃穆中逐渐地升华。当弥撒开始,随着那穿透心灵的圣歌在回响极好的大殿里绕梁,你的精神将不由自主地投入主的怀抱,随着圣歌一起飞翔——阿门。

(五彩的地面大理石)

(五彩的墙面大理石)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恋子)

梵蒂冈博物馆

写下这几个字后,不知如何再往下写。因为博物馆占地之大、房间之多、藏品之丰,既看不过来,也写不出来。不感兴趣的走马观花权当参观豪宅吧,感兴趣的话,没有几天时间耗在里面也是难以详尽。博物馆是多个博物馆的总称,院中有馆,馆中有室,数不胜数。如有名的埃及馆、伊特鲁里亚馆、卡拉孟梯雕刻馆、地图馆、壁毯馆、烛台馆和绘画馆等等,个个都很精彩。尽管事先做功课时也看到博物馆里根据内容和时间制定了长短不一的各种颜色的参观路线,但进去后还是摸不着头脑,反正大多数人就是随大流,跟着人群走,因为馆内用绳子拦出了通道,你也只能按照规定路线走,好在一些主要的地方都能走到。

(瑞士卫兵)

馆内最有名的当属两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

在博物馆里无论你选择何种颜色的参观路线,最终都会到达著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这座教堂其实不大,但因为有了大师的巨作而蜚声全球。尽管博物馆里终日人头济济,但其空间还是能够让人从容参观。可当你一走进西斯廷小教堂里,立刻会感到人流在此停顿。昏暗的小教堂里,黑压压一片人头,所有的脖子齐刷刷向上,所有的手都在高举着拍照,尽管工作人员不停地喊着“no photo”(不许拍照)!整个天花板上就是一幅画《创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大师不仅以无与伦比的《创世纪》震撼了世界,更以其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创作过程而打动了所有的人。

受到充满嫉妒的同行的蛊惑,教皇强行命令作为雕塑家的米开朗基罗接受天花板上绘画的工作。世人哪里知道,这幅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壁画,竟是以悲愤的心情开始的。在四年里,米开朗基罗不得不每天持续数小时站在高达20余米的脚手架上仰头工作。以至于在完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师还是要高举信件仰头阅读。人们在参观时,仰头一会儿就受不住,想想大师4年的仰头,你就能体会到他的艰辛了。《创世纪》的问世,使当世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成为与达·芬奇并峙的最伟大的画家。在37岁时,他被世人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在7年的辛勤工作后,大师于1541年他66岁时,完成了又一部骇世之作《最后的审判》。这幅祭坛画高14.6米,宽13.4米,占满了西斯廷教堂整个一面墙壁。《最后的审判》描绘了耶稣基督审判众生灵魂的情景。《最后的审判》的艺术效果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当教皇保罗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时,竟惊愕地跪了下来,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审判日大发慈悲。

上述两幅作品画面宏大,人物饱满,充满气势,立体感很强,很典型地体现出大师作为雕刻家一贯的雄伟坚毅的风格。

米开朗基罗以其在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留下的空前伟大的作品,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无人可比的巨匠。米开朗基罗逝世后教皇打算将他安葬在专供教皇栖身的圣彼得大教堂,但家乡人不愿意把大师的遗体偷运回家。当半夜时分大师的遗体运回时,所有佛罗伦萨的居民都站在街上恭迎。

博物馆中的另一奇葩是拉斐尔画室

与命运多忤的米开朗基罗不同,奶油小生拉斐尔以其甜美宁静的圣母画而出名。拉斐尔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300多幅作品。他的艺术满怀慈爱,以一种柔美、典雅的风姿居于理想艺术的顶端。他是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教皇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刚满25岁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接到罗马送来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于是,其余的画家们全都走人。这段时间是拉斐尔的艺术创造力发挥到登峰造极的时代。他的4幅不朽的壁画就画在教皇用以签署诏令的签字厅:《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三德像》。这些壁画虽然是为罗马教廷服务的,但巧妙地体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酥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

《雅典学院》把不同时期的人物集中于一个空间,把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名流荟萃一堂。最成功之处是拉斐尔善于运用空间构成,透视精确。给人以气势宏伟、壮观的深刻印象,显示出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姿态、表情和活动极其丰富。

提示

梵蒂冈前后有2个地铁站,但都相距甚远,还是坐公交近些。

大教堂和博物馆看完需要一天的时间。上午无论是大教堂还是博物馆都需大排长队,而下午队伍很短。我在网上预购了博物馆的门票,结果下午进去几乎不排队。我是上午先看大教堂,因为太阳是顺光照耀大教堂,中午出来吃饭,下午参观博物馆,而后再上大教堂顶,因为下午的阳光从我身后顺光照耀广场。

想登顶大教堂俯瞰广场,最好是从西斯廷小教堂《最后的审判》壁画下的右边小门出去,然后顺人流走,另外排长队(因为电梯小)购票。电梯出来还要沿着螺旋梯爬上一段。

如果你不急着到其他地方参观,大教堂的登顶下来就直接置身于大教堂里了,可以抓紧时间在正点前进入祭坛后面的宝座区坐下,等待每逢5点举行的弥撒仪式,时长1小时。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参加弥撒,时机不容错过。弥撒时间游客不让进入祭坛区参观。

大教堂和博物馆都可以随意拍照,但不可用三脚架。

大教堂里也有个收费的博物馆。

宗教的罗马并非仅仅是由于梵蒂冈,罗马城里遍布难以计数的教堂。它们各具特色,或是源于历史地位,或是因为装饰风格,或是由于艺术藏品,要想看遍,对一个普通游客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参观。罗马有著名的“四大教堂”:圣乔凡尼教堂、马杰奥尔圣母教堂、圣彼得教堂、城外的圣保罗教堂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圣乔凡尼教堂(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圣乔凡尼大教堂外观看起来比较简朴,实际上来头很大。它是罗马第一座基督教堂,公元四世纪由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紧挨着大教堂的拉特兰宫,曾经是教皇的官邸,如今是罗马教区办公地点。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在拉特兰宫签订条约。条约规定了意大利国家与教皇、教廷的相互关系。这是梵蒂冈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开始,因此这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教堂内部宽敞高大,中庭长廊的两侧,分立着耶稣的十二门徒石雕像,是圣经故事的一次展示。地铁红色A线在San Giovanni下车,出站走5分钟就是。

马杰奥尔圣母玛利亚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罗马有大约80座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马杰奥尔是罗马四座大主教教堂之一。这座教堂从基督教早期到巴洛克晚期,历经多次改建,所以呈现了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比如内部装饰是巴洛克风格,而钟楼却是罗马风格的。大殿宽敞通透,体现了巴西利卡(一种源自希腊的长形大厅)营造大空间的优势,特别是高侧窗的采光保证了大殿的亮堂。离中央火车站非常近,步行约一站路。

圣彼得镣铐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incoli)

据说圣彼得死前被关在马梅尔定监狱,死后镣铐被送往君士坦丁堡,后来又放回罗马保存,之后本来是分开的镣铐奇迹般地连为一体,如今这镣铐存放在祭坛的下方。教堂吸引人的还有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教皇儒略二世陵墓中的摩西雕像。作品表现的是在摩西获得《十诫》后,从西奈山离开看到他的人民重新崇拜金牛时,失望、愤怒、忧虑和痛苦的那一刻表情。摩西右臂紧紧夹着《十诫》,双眼怒目而视,双臂青筋暴露,一副嫉恶如仇的神态。据说当大师完成作品时,被其完美所打动,对着摩西说:“为什么你不说话?”

地方不太好找多问人,地铁蓝色B线竞技场站colosseo附近。拍照可以,不能用三脚架,照明灯时开时关。

米内瓦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平淡无奇的米内瓦教堂隐藏在楼群中,是多明我修会的教堂。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都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最主要的派别之一。这座教堂是罗马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四位教皇、安杰利科、圣凯瑟琳都长眠于此。内部的拱顶是很少见的蓝色,非常漂亮。教堂祭坛有一尊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上升的耶稣》,祭坛下有天主教最为著名的圣女之一圣凯瑟琳的墓。虽然教堂不显眼,但它门口有个小广场,安放着贝尼尼的作品,驼在大象背上的方尖碑。在万神殿南边附近。

拉斯特维莱的圣母玛利亚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这座教堂外表不显眼,也很陈旧,可是错过了一定会很遗憾。这是罗马第一座纪念圣母玛利亚的教堂,始建于公元337年。教堂里最有名的是半圆形的后殿中,祭坛上面的12世纪镶嵌画《圣母加冕图》,是由黄金镶嵌的,描绘的是圣母、基督和圣徒坐在一起。图的下面是13世纪画家卡瓦利尼的作品《圣母的一生》。整个祭坛金碧辉煌,灿烂无比,在教堂中不多见。教堂位于特拉斯特维莱区,周围没有地铁,从梵蒂冈南下约步行30分钟。我是周日上午做弥撒时去的,弥撒结束照明灯就关闭了,这个细节请注意。可以使用三脚架拍照。门外是圣玛利亚广场,对面的饭店是我在意大利全境从未碰到过的,台费每人收6欧奇贵不说,居然还要收取每人4欧的面包费!

圣安德鲁教堂(Basilica di Sant'Andrew Della Valle)

这座教堂是在网上做功课时旅驴友介绍的,下面引用他的原文:“祭坛上的人物不是常见的耶稣。原来,这个教堂里的主角是圣安德鲁(St. Andrew)。在《圣经》中,圣安德鲁是圣彼得的兄弟和最初的使徒之一,据说他是在希腊的佩特雷,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X形的十字架上殉难的,这种X形十字后来就成为了他的象征。传说一名天使命令一个希腊僧人把圣安德鲁的遗骨重新埋葬在了世界的尽头,也就是今天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当时罗马人认为这里是最接近世界尽头的地方)。所以,对于基督教徒们来说,这里一直被他们视作心中的圣地而对其敬仰有加。苏格兰的国旗更是被设计成了蓝白相间的圣安德鲁十字旗,即蓝色背景上的白色X型图案。”

柯斯梅丁的圣母堂,因为“真理之口”而知名,电影《罗马假日》成了其活广告,不推荐。因为只是一块石雕像而已,在教堂外面的边廊里还要排队交费,且并不在参观路线上。

在欧洲看多了教堂,难免与中国的寺庙相比。同样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但是进教堂和进寺庙的目的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贿赂。进教堂的是免费听布道,忏悔自己的灵魂,听劝导与教诲;而进寺庙的则是花钱烧香求佛、求签,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升官、交好运。前者是灵魂的沟通与升华,净化心灵;后者则用金钱图谋更多的好处与利益。

(人民广场上的双子教堂)

--------------------------------------------------------------------------------

艺术的罗马

罗马简直就是一座露天的巴洛克艺术博物馆,广场、喷泉、雕塑,遍布各个角落。历史上由于有财力雄厚的教皇支持,加上文艺复兴浪潮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人才,经过历代的积淀,终于成就了这座艺术的罗马。那些没有生命的石材,在大师的手下点石成金,脱胎成一座座、一个个线条优雅、造型华丽、栩栩如生、赋予生命力和情感的艺术品。

巴洛克建筑(Baroque)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建筑墙面凹凸交替,富于变化,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巴洛克风格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出现,自有其合理性。想想看,经过古希腊、文艺复兴的无数经典大师们的努力,艺术已经走向成熟。在无数座殿堂级大师的丰碑面前,后辈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今天我们中国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创新。于是乎,原本直线的弯曲了、质朴的华丽了、简单的繁复了,批评者形容的“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给艺术风格带来了新的变化。

谈到艺术的罗马,就不能不提及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大师贝尼尼。少年得志的贝尼尼在24岁时奉诏入教廷供职,由于他的艺术才能而获得了基督勋章和骑士头衔,前后得到三代教皇的赏识和支持,贝尼尼可谓生逢其时。他不仅是罗马巴洛克艺术最光辉的代表,而且是天才的全能艺术大师,集建筑家、画家、舞台美术家、喜剧作家于一身。贝尼尼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来装饰城市空间的大艺术家,他曾为罗马城设计雕制了大量的装饰雕刻,将巴洛克艺术风格在罗马城里发挥到极致。在罗马转悠,他的作品随处可见,从庞大(圣彼得广场)、到华丽(圣彼得教堂祭坛)、到飘逸(台伯河上的天使桥)、到灵动(那沃钠广场的“四河喷泉”),可谓大小通吃无所不能,罗马城简直是贝尼尼作品的展示馆,犹如巴塞罗那之于高迪。

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

罗马的市中心、最迷人的广场。这是一座长圆型的充满巴洛克风格的广场。由教堂、方尖碑、喷泉、宫殿,以及咖啡厅、餐厅、街头画家和露天表演的艺人,共同构成一个古典之美和生活之美交相辉映的场所。广场其实很小,四周被楼房包围,但从早到晚,弥漫着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是游客参观、放松的好地方。不大的广场上居然排列着3座喷泉。除了一座波尔塔设计的“尼普顿喷泉”外,另外两座是贝尼尼创作的“四河喷泉”和“摩尔人喷泉”。其中声名远扬的四河喷泉是为了固定方尖碑而造。贝尼尼将分别象征四大洲的四条大河——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美洲)与恒河拟人化(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惯用的手法,用人体来象征世间万物),巴洛克艺术特有的夸张、活跃和华美,在这些极富戏剧性和动感十足的河神躯体上得以充分展示。喷泉巧妙地与方尖碑、教堂顶交相辉映,整个广场错落有致,显示了贝尼尼空间设计大师的才能。喷泉对面是罗马另一位以曲线见长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阿格尼斯教堂(s.agnese in agone),正面优雅的橄圆型线条,与其他建筑共同演绎出广场优美的巴洛克风格。波洛米尼是贝尼尼文人相轻的对头,波氏的作品总是如影相随似的出现在贝氏的身旁,又是一个“既生亮,何生瑜”式的故事。

(四河喷泉)

(摩尔人喷泉)

(海神尼普顿喷泉)

特莱维(Fontana di trevi许愿泉)

罗马的喷泉无数,唯有这座最有名。在一块狭小的环境里,喷泉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四周楼房如包厢般将其围住。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是:海神得胜的壮观景象。海神涅普顿站在大海贝上,由众神和骏马拉着通过凯旋门。温顺和暴怒的两匹马分别象征平静和汹涌的海洋,后面的女神分别象征富饶和安乐。这里不仅是对肌体栩栩如生的生动刻画,更可贵的是传神。暴躁的海马、专注的海神、妩媚的女神,我们看见的是赋予生命力的活的石头。喷泉巧妙地依托后面的宫殿,使之成为舞台背景,恰似中国造园法则中的“借景”手段。宫殿的外墙也确是这出舞台剧的背景:墙上两幅浮雕一幅描述少女特莱维为罗马士兵带路找到泉水,另一幅是将军在向奥古斯都大帝汇报引泉入城的计划。静止的墙的与前景的动感对比鲜明,从而更加衬托了主题。这组雕像典型地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髓——生动性和戏剧性。这件巴洛克艺术瑰宝的完成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一直到1762年最终在建筑师萨尔维手上完成,于是,他有幸载入史册。遗憾的是,这里终日人头攒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喷泉周围没有地铁,上午阳光普照,下午背光。

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

一条分成3段、137级宽大的巴洛克风格阶梯曲折向上,上面连着圣三一教堂,下面接着广场,比肩而立的教堂塔楼、粉红色的雪莱和济慈博物馆、绿色的棕榈树、米黄色的石阶,加上台阶下一个老贝尼尼(贝尼尼的父亲)的破船雕塑,这就是五彩的、优雅的、浪漫的更是热闹的西班牙广场的全部。其实,西班牙广场、台阶,都和西班牙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一部好莱坞影片《罗马假日》使之成为名扬天下的浪漫地。于是乎,这个意大利人的广场就成了外国人的“占领”地——从广场一直排到台阶上,无论昼夜,挤满了排队拍照和茫然四望的外国游客,这里没有浪漫,只有人看人。如果你厌烦了看人,那就去逛逛那条正对着阶梯的康多提(Via dei Condotti)大街看物吧。别看这条大街并不大,名气却很大,是罗马的名店街,当心掏空你的口袋。地铁红色A线到西班牙广场站,广场附近还有古罗马和平祭坛和奥古斯都陵,南边有特莱维喷泉。

维多利亚的圣玛利亚教堂(?)是一座极具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内部装饰铺张华丽,因小礼堂里有贝尼尼花费最多心血的雕塑作品“心醉神迷的圣特瑞莎”而闻名。

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将手中的金箭刺向圣徒修女特瑞莎,而特瑞莎在这样的神恩面前则陷入了心醉神迷的恍惚状态,虚弱得无力表达喜悦。贝尼尼用坚硬的云石表现出少女的性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宗教外衣掩护下实现的,这是对当时禁欲主义有意的反抗?坚硬的云石在贝尼尼手中是可任意折叠的绸缎,繁复的衣褶展示了雕刻家征服云石的高超技巧。灯光的照射下群雕呈现出舞台造型的戏剧效果。

地铁红色A线到共和广场出来走5分钟。

圣佛朗西斯科教堂(piazza san ftancesco)其中有贝尼尼后期创作的精美作品《受赐福的妇女》。垂死的妇女无力的头仰在枕头上,微微张着嘴,已经是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因为受到了主的赐福将无憾地告别人世(以上是我的理解)。人物面部安详、虚弱、满足的表情被作者刻画得如此传神,那个枕头和衣服的褶皱,哪里会让你觉得那是石头?贝尼尼后期的艺术、技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这个教堂位于拉斯特维莱区,周围没有地铁,我是从真理之口教堂过苔伯河走过去的,约20分钟。

圣依纳爵-迪-罗耀拉教堂(piazza di sant lgnazio) 由教皇格利高里十五世为纪念这位耶稣会创始人而建。这座教堂同样是金碧辉煌,不过最大的特点是教堂的天顶画。这幅画名叫《圣依纳爵升入天堂》(The Apotheose of S. Ignazio),画面分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四大部分,每个角落各有一位女性,象征着耶稣会在全球传播。这幅画的特点就是有种不断向高处延伸直通天堂的感觉,将平面作画绘制出了穹顶的效果。看这幅天顶画,是对人的脖子考验,好在教堂很人性化地在穹顶下安置了一个长条形的玻璃镜柜,可以从镜中反射欣赏。

提示

时间

去之前看了许多“攻略”都称罗马必须3天,我安排了4天,但还是不够!建议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时间,或根据时间取舍景点。但不管你如何安排,都是绝对的“暴走”,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和体力准备。请根据各场馆开闭时间、行进路线、是否利用罗马卡等因素,仔细安排参观时刻表。很多教堂开到晚上7点,可以安排在一天的最后。

交通

建议充分利用两条地铁线路,沿线参观会节省时间,大多数景点都在两条线的沿途。乘坐公交车容易找错地方。

罗马卡

其实罗马卡并不实惠,因为大多数教堂是免费的,我的卡没有用足。我在卡有效期的3天时间内,尽量利用地铁和公交移动(简直成了交通卡了),把拿沃纳广场到万神殿到特莱维喷泉到西班牙广场这块市中心老城区安排在3天外,因为这个区域都无需门票且只能步行。另外,梵蒂冈也不在罗马卡的范围内。中央火车站内地下一层的information有售。罗马卡不能弯曲折叠,否则会失效。

住宿

建议住在火车站旁,高低档次的旅馆和饭店多的是,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便利。我本拟选择拿沃纳广场旁的公寓,想的是早晚好在广场溜达,后因犹豫了几天卖完了。在后来的实践中发现,每天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闲功夫去溜达。住的是温州老板娘开的三星级旅馆,条件一般,95欧/晚,图的是交通方便、价廉、便于语言沟通。老板娘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罗马假日”旅馆。Hotel porta fortuna,via carlo alberto 31 roma。

购物

号称罗马第一的冰激凌店giolitti’s位于万神殿附近以北不远,紧邻plaza montecitorio西边,地址是via uffici del vicario 40号,是条小街。我觉得味道不过如此。店内吃要付座位费,而门口的小圆桌则是给“穿长衫的”咖啡客准备的,冰激凌客就当街而站吧。也非店家势利眼,因为冰激凌容易弄脏台布。从那里转出去右手是一座巨大的政府机构,再往西班牙广场方向走,会经过图拉真柱。

老板娘介绍一家火车站旁专卖断码皮鞋的小店,有两家挨着,一男一女,说当地中国人都去那里买,而不是大牌。Calzature di galante gerardo,via Giovanni amendola,85a/87。

主講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李賢輝副教授

第 11 講《古羅馬的建築》

在所有古代文明中,羅馬文化應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因為羅馬有許多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使後人能夠研究他們豐富的歷史素材。然而一談到藝術,就很難找出它特有的風格,因為羅馬人將希臘各時期的不同藝術成就都吸收過來,甚至很多羅馬藝術家都來自希臘,這也難怪羅馬藝術成為希臘藝術的繼承者。

羅馬原本是在西元前八世紀,由拉丁人在義大利半島西部,泰伯河﹝River Tiber﹞下游建立的一個小城邦國家,並在地中海沿岸逐步地發展,從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四七六年,書寫了長達近十三個世紀的歷史。若依照其政治組織情形,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王政時期︰﹝The Kingdom period,西元前八世紀 ~ 西元前 510 年﹞

在這個時期,伊特拉斯坎人是統治義大利的主要力量,即使如此,羅馬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到了西元前 509 年,當伊特拉斯坎的最後一個皇帝被推翻,羅馬於是就完全獨立並建立了一個以法律為基礎,實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體。

伊特拉斯坎人的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人受其影響,於是王政時期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

﹝二﹞共和時期︰﹝The Republic period,西元前 510 ~ 西元 27 年﹞

共和時期,羅馬不斷以戰爭擴張版圖。在西元前三世紀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到了西元前二世紀與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經過幾次戰爭,制服了北非;三年之後,即西元前 146 年,又征服希臘化時期的希臘。

羅馬在統一義大利半島與對外侵略中經常聚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因此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尤其對希臘的征服,又使羅馬人學會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從古羅馬建築遺跡來看,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三﹞帝國時期︰﹝The Empire period,西元 27 ~ 476 年﹞

羅馬將領凱薩﹝Julius Caesar﹞的姪子屋大維﹝Octavius﹞於西元前 27 年結束內戰,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之後,將羅馬帶進入了帝國時期,開始長達約兩百年的繁榮時期。當時的版圖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顛的廣闊地區;北面包括高盧﹝相當現在的法國、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國和比利時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在這段時期,帝國各地普遍進行重大的建築活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在羅馬本城。

在帝國繁榮時期,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因此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都陸續建造。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

由於古羅馬公共建築物類型多,型制相當發達,樣式和手法很豐富、結構水準高,而且初步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所以對後世歐洲的建築,甚至全世界的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疆域

從西元三世紀起,羅馬帝國開始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逐漸陷入混亂,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古羅馬的建築

羅馬人征服希臘之後,發現希臘藝術之美,於是向被征服者學習。無論建築、雕刻或繪畫,似乎只有模仿希臘,才能充實羅馬人的新知識,才是培養羅馬人的新教養。

因此羅馬的一切建築也是繼承希臘建築式樣而來的,從而繼續發展下去。換句話說,希臘時代的多利克、愛奧尼亞、科林斯三種式樣都為羅馬所繼承,其中最富裝飾性的科林斯式被運用得最多。除此之外,羅馬人也改良出兩種新的柱式:

﹝一﹞羅馬多利克柱式﹝Roman Doric Order﹞:這是羅馬人改造多利克式,在柱底加上一個柱基後的成品。

﹝二﹞複合柱式﹝Composite Order﹞:這是把愛奧尼亞柱式柱頭上的卷渦 ﹝volute﹞造型加在科林斯式芼茛葉柱頭上得到的複合式柱頭柱式。

羅馬多利克柱式

複合柱式

羅馬建築二種基本柱式

由於羅馬民族愛好華麗,經常在建築上將希臘式的裝飾上又加了羅馬式的裝飾,使建築變得更為華麗。不過,到了羅馬真正強盛之後,就開始發揮他們自己的民族個性,將羅馬的特色表現在所有各種的建設上。譬如運用拱門與拱頂﹝arch and vault﹞於各式建築,是希臘建築所沒有的。

實際上,拱門造型從埃及時代便開始發展,即使在義大利很早也被伊特拉斯坎人所運用,到了羅馬時代,羅馬人首度將它與標準的希臘石柱結合運用,成為羅馬建築的特色之一。羅馬的拱門是由一塊塊楔型拱石﹝voussoir﹞交相砌成,十分穩固。後來演變成筒型拱頂﹝barrel vault﹞及穹型拱頂﹝groin vault﹞。以下舉萬神殿﹝Pantheon﹞、圓形競技場﹝Colosseum﹞與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為例,說明羅馬建築的特色。

萬神殿

﹝Pantheon﹞ 西元 35 ~ 118 年

羅馬,義大利

說明:萬神殿由兩部份組成:一為傳統的長方形廟前門廊,門廊前矗立著粗大的花 岡岩石柱,另一部份是一個巨大的圓頂大廳。門廊的長方與大廳的圓這一個鮮明的對比由於巨大的視線障阻而越加尖銳。人們穿過由各種凝重的方形結構組成的世界,進入天體般渾然無限之中。光柱從頭頂上的圓孔投射下來,也讓這無限的天體生動起來。

內部空間是由高度與半徑相等的圓柱作為牆壁,加上半球型拱頂,組成大 廳。大廳總高為 44 公尺,與拱頂的直徑相同。壁面及石柱均為大理石,有帶藍色和和紫色紋路的白色大理石,有橘黃色的,還有斑岩等,在大廳中的陽光照射下流露各種色彩。

圓形競技場﹝Colosseum﹞ 西元 72 年

羅馬,義大利

說明:古羅馬的圓形大劇場是個橢圓形的建築,可容納五萬名觀眾觀賞競技比賽或戲劇表演活動。其樓高四層,下面三層皆有拱廊環圍。每一層的拱門都被四分之三不同的圓柱形式所支撐,如第一層為多利克柱式,第二層為愛奧尼亞柱式,第三層為科林斯柱式,最頂端則為科林斯半露柱壁。從劇場頂端可伸展出大型的遮蓬,遮蓋整個圓形劇場以遮陽或擋雨用。

羅馬圓形劇場歷經三朝皇帝才建造完成,於其他的建築相較,其建造、工程及威權之表徵,在在都顯示這就是古羅馬文化。建築物的正面,在第二及第三層的拱門間原來都有雕像佇立在旁。觀眾則由地面樓層的拱門進場入座。

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西元 313 年

高 21 公尺,面闊 25.7 公尺,進深 7.4 公尺

羅馬,義大利

說明:君士坦丁凱旋門距離圓形競技場很近,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 312 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它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由於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因此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

凱旋門的裏裏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拆除過來的。因此它上面保存的是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二世紀,當羅馬人征服西班牙時,也在現今馬德里西北方的塞哥維亞﹝Segovia﹞,利用拱形建築了著名的古羅馬水道橋﹝Roman Aqueduct﹞,從遠處輸水使用。

古羅馬水道橋

﹝Roman Aqueduct﹞ 約西元二世紀

塞哥維亞﹝Segovia﹞ ,西班牙

說明:塞哥維亞的古羅馬水道橋全長為 17 公里,利用附近盛產的花崗岩,採用堆積石頭的方式而非以灰泥塗抹。自從羅馬時代,這座水道橋一直供應當地居民飲水用。原本在水道橋的中央高處的牆凹處有羅馬皇帝及大力士赫拉克雷斯的銅像,在西元 1520 年被聖母瑪麗亞像和聖西巴斯堅的雕像所取代。

目前在市區所見的水道橋全長 813 公尺,從阿索圭霍廣場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這條水道橋有許多部份是雙層拱門支撐著,在最底的谷底,高度也有 28 公尺,相當於 8 層樓高的現代建築。

主講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李賢輝副教授

第 12 講《古羅馬的雕刻與繪畫》

古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在伊特拉斯坎和古希臘後期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羅馬早先似乎沒有自己的雕刻家,在共和時期早期,羅馬的統治者聘請伊特拉斯坎工匠為他們塑造天神朱彼特﹝Jupiter﹞神像,安放在卡比托山﹝Capitoline Hill,有人稱首都山﹞的神廟裏。後來隨著東征西討,羅馬人把希臘以及其他地區的許多雕刻作品當成戰利品運回羅馬,也把各個民族、特別是希臘的雕刻家召到羅馬,為他們複製和創作雕刻品。

到了共和時期後期,有很多希臘雕刻原作已經失傳,只有羅馬的仿製品留傳於世。截至目前,已發現真正屬於共和時期的作品,最早的一件是創作於西元前一世紀的《演說者》﹝L'Arringatore﹞。

演說者

﹝L'Arringatore﹞ 西元前一世紀

青銅,280 公分高,在伊特拉士坎南方出土

國立考古博物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說明:這件雕像有伊特拉士坎的文字刻在上面,包括一個名字,後人猜測這可能就是雕像本身所代表的人的名字。他大概是羅馬當時的一位官員。這件作品突出之處在於其嚴謹而平實的特質。

古羅馬的雕像雖然受到古希臘後期的影響而表現理想化,不過仍以追求完美為創作原則,於是出現了現實性很強的肖像雕刻和敘事性雕刻。因此在表現寫實的方式、掌握情緒的表現、以及對細節表現的誇張與強調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而且形象豐富;特別是帝王的雕像,不僅刻畫出個性,又保有理想化的處理,因而成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

當時古羅馬貴族在親人死後,有把死者的面貌用臘翻製成面模的風俗,平時放在家中的祭堂裏,遇到重要慶典或舉行宗教儀式時,就把蠟像請出由家人捧奉著參加這些活動。從這點來看,羅馬肖像雕刻的寫實性是十分切確的。

進入帝國時期時,即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西元前 23 年 ~ 西元 17 年在位﹞時代,肖像雕刻更是達到最高峰,尤其是帝王雕像不僅非常精美,而且整個神態姿勢都被塑成像神一般。譬如《奧古斯都雕像》〔Augustus of Primaporta〕,除了根據本人面貌而塑之外,胸甲上飾滿寓意性的浮雕。他手執權杖,似乎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征服四方;加上腳邊的小愛神,更凸顯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