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
这场由于印度洋板块北移导致亚欧板块受压释放导致的大地震为震区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难无情人有情,在有困难的地方,就能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汶川地震也不例外。汶川地震给地面交通带来了非常大的破坏,导致外部救援力量无法进入,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空降!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尽管李振波空降经验丰富,但这样一场非战争的空降,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此次受灾的重灾区茂县,地形复杂,主要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们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加之地震后降雨,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终于,5月14日上午11时47分,满载着空降兵的一架运输机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随后还有14名战士,这就是“15勇士”!
跳伞瞬间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尽管有部分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14日12时25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临时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这是地面交通受损后的空中生命通道,也是唯一的通道!
打开生命通道的“15勇士”并非有意只选择了15人,因为有翼伞跳伞经验的伞兵并不多,除去辅助的,正好组成了“15勇士”!
而这“15勇士”就来自于一支响当当的部队:空降15军,而其前身虽非出身显贵,但却是一支在解放战争期间迅速成长的精锐!
15军肇始于陈谢集团(陈赓与谢富治带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及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的九纵。
陈赓
九纵,是由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第34团和第2军分区第38、第39团组成独立第1旅(后改25旅),第4军分区第43、第45团和第5军分区第48团组成独立第2旅(后改26旅)和第5军分区基干团组成第27旅整编的,纵队司令是后来指挥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将军。
九纵成立后即转战伏牛山地区,后又参加了洛阳战役、宛东、郑州、淮海等战役。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前期部队番号等各野战军差异较大,统一番号迫在眉睫。2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九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秦基伟任军长。
随后的时间里,15军随二野参加渡江战役,后短暂划归四野建制,参加广东、广西战役,后划归二野建制,参加了解放西南及西南剿匪等工作,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保家卫国刻不容缓。
1950年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取得了第一二三次战役的胜利!
1951年3月,因作战需要,第15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了光辉的战史,也因此得以被选中改编成空降军。
入朝后的第15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这场朝鲜战争中最著名的“绞肉机”之战,因为其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而闻名世界战争史。
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952年11月25日结束,这场为期43天的战斗,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而志愿军炮兵也打出炮弹40余万发,相当于联合国军的1/4,这一物资消耗量为中国战史上所罕见,更不用说枪支弹药及手榴弹消耗了。
志愿军以共伤亡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15军的45师,作为上甘岭的主战部队,伤亡更是惨重,最终被12军换下打了下半场。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也打出了军威,当然也让15军声名大振,甚至还传出了和38军争万岁军的趣事。
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15军移至元山以南地区,休整的同时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
不甘于失败的联合国军,想再次玩一把“仁川登陆”,可惜志愿军未雨绸缪,而15军也参加了这次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3年7月,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了,朝鲜停战后,参加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
1954年4月,15军完成历史任务,撤离朝鲜回国。
回国后的几年里,15军便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而改变命运的时刻发生在1961年。
尽管建国不久,我军就组建了空军陆战第1旅,随后又发展为空降兵师,但是在空降兵建设上和世界各军事强国都有很大的差距,而组建空降军的历史使命也提上了日程。
世界各国组建空降军都是从陆军选了改建,就拿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来说,正是二战前,力主将自己的部队改编成空降师,并在二战欧洲战场成名,从此得以进入快车道。
中央军委给了三支王牌军让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选,刘亚楼选了15军!
此时的15军军长和政委已经是赵兰田和廖冠贤了,刘亚楼对他们说:
“这次改建为什么选到你们15军?这是经过挑选和比较的。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你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作了比较后,中央军委就定下来了!”
这支空降兵没有让人失望,成立60年来,已经发展成拥有引导兵、防化兵、汽车兵、工兵、炮兵、侦察兵、通信兵、步兵等8个技术兵种的现代攻击型全天候快反部队。
汶川地震,灾情即命令,救灾即战斗,“15勇士”充分体现了15军的精神。13年过去了,汶川,早已重建家园,但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们那置生死于度外的一跳,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李振波、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
15勇士在黄继光雕像前合影
勿忘灾难,致敬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