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黎明前最明亮的光
今年8月在China Joy见到了在Nvidia上班的朋友,在嘈杂的场景中,我们进行了以下沟通。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显卡就是一堆硬件参数,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数字上的提升,今天是3584个流处理器,明天是四千多个,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一个很简单、很机械的东西。”他认真地和我说。
“难道不是吗?”我问,然后两个人笑个不停。
笑完之后他清了清嗓,有些严肃的告诉我:“其实从GPU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因为大家用的都是公版方案,但显卡的厂家不太一样。在做产品到时候,每一款的意义都不太一样。原本是冰冷的东西,被人为赋予超越硬件的意义后,就变得很有趣。你看微星红龙、索泰至尊Plus你觉得够了吗?完全就够了啊,但是依旧做出了像PGF、LIGHTNING、波塞冬这种的产品,所以这些产品本身并不简单。”
各家的GTX1080TI 11G
我很快联想到同样是不断更新的PC硬件,CPU更加接近他所描述的那种“冰冷”的东西,整齐划一,使用原版方案。而另外一些硬件品类则倾注了更多的想法:譬如旗舰级独立显卡。
Nvidia提供核心,就像是骨架,但具体做成什么样的显卡,是显卡厂家在骨架之上赋予它们血肉。
其实顶级非公和普通非公以及丐版的区别真实存在。
曾经我拿某普通非公显卡,跑3D 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图形分上6000分都比较吃力,反复超才上了这个数,而映众冰龙海量和微星红龙都是轻松上6000分,FSE图形分基本都在6.3K左右,这就是很实在地反应在分数上的差距。
或许有人说这点分数差距落在游戏里,帧数也差不了几针,但可能就是这一点怎么也追不上的微弱差距决定了定位,就像奥运百米赛跑,第一和最后的差距不到一秒,身家百倍不止。显卡厂家对于这一点点的领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改散热、加供电、重新设计电路,这一点落实到顶级旗舰显卡尤为明显。
正在预售的RTX2080Ti
沉浸许久,这次我打算开辟一个系列文章。#终极硬件#,可能讲情怀也可能聊性能,但更希望传达出理念:即使不超频,这些硬件也可以是温暖的东西。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特点:被倾注了很多超越原厂方案的性能和期待。
开篇的第一款我选了很久,现在是2018年9月13日,RTX2080Ti刚发布,但样卡是拿不到的(是真的拿不到,就算拿到了,Nvidia也没放出对应的驱动),回过头来看也就是微星的GTX1080Ti 11G Lighting Z,也只有这张显卡可以承担起我对这个系列的期待值。微星 闪电系列很多专业超频玩家的御用产品,曾经的闪电系列只追求性能,外观上比较朴实,直到在GTX1080Ti Lighting Z上打了一场翻身仗,RGB效果超越了同代的所有产品,目前已知的RYX20系列就有部分顶级非公显卡借鉴了GTX1080Ti Lighting的背板灯设计。
但它是一张早已停产的显卡,这一点比较遗憾。同时也可以期待一下RTX2080Ti闪电。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 (闪电)被很多国外的硬件UP主认为是GTX10系(Pascal架构)中的风冷王者,它的对手。
闪电作为旗舰型号,加上特挑核心的缘故,产量一直都有控制。事实上顶级旗舰的产量都不高,不论是九段还是闪电或者波塞冬,卖完了可能就意味着停产,所以才会有抢购的情况,到了RTX20也不会例外。
配件方面提供了换色贴纸来改变装饰条的色彩,可以说确实是新的玩法 ,但意义不是很大,做成透光消费者会更买账。
如果用户看腻了千篇一律的银色挡板,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提供了黑化挡板可供替换
从质感到逼格,这款黑色挡板都远超银色款,握在手里沉手,表面质感非常出色。
GTX1080Ti Lighting Z配备2枚直径10cm和一枚直径9cm的第四代刀锋风扇,通过优化扇叶弧度、修改扇叶间距,达到比上代风扇更强的性能。
互相配合能比上一代刀锋3风扇提升13%的气流量和22%的风压。
对于一款发力于超频的显卡而言,这些提升还是很有必要的。
▼ 其实对于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散热器的外观,我并不觉得很酷、很帅。
▼ 相比之下2017才推出的,超越红龙坐上微星龙系列巅峰的魔龙(京东一度叫做飓龙)的张扬造型会更加吸引消费者。
颜值是一方面,但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强在散热规格。红龙系列本身是非公版显卡中比较受认可的型号,但即使是超越红龙的魔龙(微星GTX 1080Ti GAMING X TRIO),在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散热规格面前,还是明显小一号。(这里也期待一波RTX2080Ti 闪电)
▼ HDMI×2+DP×2+DVI,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屏幕拓展需求。
比较有意思的是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提供可更换的挡板:
▼ 一般而言显卡的散热结构属于风扇吸气→经由鳍片→两侧导出。为了装饰而出现了侧面的塑料挡板,为了不至于完全堵死这一块的风道,侧面依旧会留出散气的出口。
▼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超级加厚的散热鳍片,这也是使它成为风冷王的的原因——之一,从散热鳍片 的中端已经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热管。
▼ 撇去RGB灯条的加入,背板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出奇的地方,但透过金属背板可以看到可以一根黄色的纯铜热管,这也是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区别于其它手机的明显之处
▼ 8pin×3的供电比ROG STRIX和TRIO魔龙都要强劲,后者均为旗舰级别、8pin×2供电。
这也使得供电不会成为这款显卡的瓶颈。未必每一个闪电的拥有者都会追求极限超频,但如果想拿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来搞事情,微星确实已经倾注了全部能力来帮你挖掘这颗核心的全部潜力。
▼ 简单地说进入预设最高频率模式,甚至再高一些,在26℃的室温下,3D MARK 压力测试,跑满20条Fire Strike Extrme,核心全局温度40+℃,不到50。
▼ 再说背板,二者的发光面积差很多,但背板造型魔龙好看不止一筹。放入机箱后背板的造型不再重要,而闪电的灯效则明显占优。
至于为什么闪电的背板会有进气用的弯折,看下文便知
二者的热管规格其实是一致的,但供电规格有差距(毕竟几K的差价在那里。)
▼ 散热鳍片的厚度和密度闪电占优,但闪电整体更厚的的原因不只在于鳍片:
显卡拆解:
▼ 打开闪电后可以看到背板和PCB之间有一根加长纯铜导热管存在,通过导热胶连接核心底座,起到辅助散热效果
▼ 热管可能是出厂做了加工处理,凹陷的设计可以增加接触面积,起到更好的导热效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闪电的背板镂空要做一个进气用的弯折,我们可以借助机箱的气流来帮助闪电散热:
▼ 闪电祖传的密集热管,以及祖传PCB金属散热片
不见当年的ssc黄金电感有点遗憾
14+3+1的供电,相比万元海神和ROG STRIX的10+2而言,确实有实质上的提升。海神的优点是可以做风+水散热,但温度闪电也没问题,超频模式满载不到50℃,所以区别还是在于海神带G1/4英寸接口,方便定制分体水冷,但靠风冷二者之间的差距肯定是存在的。
尽管闪电也不便宜。
▼ PCB板的黑化散热片为金属材质,这也是这款显卡如此沉重的原因之一。
显卡的散热器配备了6根纯铜镀镍热管,2根8mm,4根6mm,热管上方使用大面积纯铜镀镍底座,和热管焊接在一起。该技术可以让散热管和均热板完全契合,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官方称可以轻松压制750W的功耗。
▼ 针对750W功率的散热器,并且移植到魔龙上,可以说微星把散热器的牙膏挤了很大一管出来,未来几年的旗舰都有可能基于这款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散热结构打造。
上机效果:
搭配的机箱为酷冷H500P
英特尔 i7 8700K
微星 Z370 GAMING PRO CARBON
科赋 CARS Ⅱ 8GB 3200MHz×4
九州风神 堡垒240 一体水冷散热器
▼ 上机后Lighting在最显眼的位置,事实上只需要灯亮起来的之后闪电是最具辨识度的显卡之一。
由于是在太沉,可以隐隐看到显卡下弯,如果有条件的消费者可以考虑选购显卡支架
侧边RGB灯,由于曝光时间略片场,显白色:
酷冷H500P也确实是一款目前比较符合RGB玩家需求的机箱,当然前阵子上市的升级版灯效H500M更猛更强。
▼ 拍图片的时间跨度比较长,目前这款显卡被装载于骨伽征服者机箱白色款。这款机箱也是高端MOD以及分体水冷机很好的素材。目前还在等待新一代的板U和显卡,所以先使用一体水冷顶一下。
背板可以引入机箱气流,通过背板下散热管辅助核心散热,这个设计我个人是第一次看见:
▼ 8pin×3的供电需求直接使得我需要重新定制显卡一根显卡供电线:3
灯效: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拥有同代面积最大的RGB区域,相信在乃RTX20会得到延续,以及被其它厂家所模仿。
MYSTIC LIGHT是微星的RGB全家桶总控制软件,基本涵盖了我所能想到的硬件和外设的(好像就差一张RGB鼠标垫了), 同时支持手机APP控制
而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是我见过微星旗下支持最多灯效的产品之一:
背板和侧边的RGB灯效可以分开设置,如果觉得主板分区RGB点起来太累,可以勾选同步全部:
关于这款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有很多种有趣的光效值得尝试(不下十种),而我个人使用最多的还是Rainbow
除了丰富的可选灯效以外,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灯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不刺眼,这一定程度上和导光带的选材有关,但做得好的确实不多:
另外这款显卡的灯带比较长,这就对灯珠的数量和色彩的过渡产生了比较高的要求,但实际看到过闪电的用户都会对它在灯效上全面和完善所满意——过渡非常自然,没有区块的感觉。
理论性能:
平台就如上,首先使用比较直观的鲁大师测试,这款软件测试并不严谨,对于显卡的稳定性测试游戏差,很多在3D MARK 因为稳定性过不了测试只显示0分的显卡,由于鲁大师的性能挖掘不多,以及测试时间短,从而获得了分数。
但相比选购正版的3D MARK和VR MARK(平台用户并不需要这两款软件,打几局大作就大概知道显卡是否存在问题),鲁大师依旧是国内被选用最多的性能测试软件:
首先是3D MARK的压力测试:
在室温为26℃,显卡开启超频的Lightning再加50MHz+自动电压的情况下,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全程最高温度为 47℃。
这个数据我一开始自己都不太信,反复跑了几圈,最终确认数据没问题,跑了20条Fire Strike可不是开玩笑的。
如果给GTX1080Ti盖棺定论,闪电的最强风冷之名我觉得实至名归。
Fire Strike测试,显卡分数为30092,,这款显卡通吃1080P分辨率下的所有游戏,场景实测的数据也确实达到了145帧,如果有人说“帧数都跑不到144帧,要144刷新率的显示器有什么用”,不如考虑一下GTX1080Ti或者RTX2080Ti,一般来说,都很管用。
FSE,2K分辨率下测试场景的帧数为77帧,可以满足流畅的游戏体验。实际的游戏帧数往往会高于这个数值,如果要选择2K屏畅玩大作,建议选择GTX1070Ti性能以上的显卡。
4K分辨率的游戏实测,绝大多数显卡跑3D MARK的FSU仅仅是走个过场而已,能实现畅玩很难做到。以至于当时GTX980Ti推出时,跑完 3DMARK大家都在感慨距离4K游戏畅玩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惊喜的是GTX1080Ti在4K画质的表现不错,拿下40+帧的成绩,再调节一下画质基本能战,相信RTX的表现会更加好。
Time Spy 基于DX12进行测试,1W+的分数等待RTX20系列的游戏显卡来超越。(Titan V 性能是有,但这价格用来打游戏也太... ...)
VR MARK测试:
轻松通过初试测试:
进阶版的VRMark Cyan Room测试结果为8767分,平均帧率191帧,市面上线现有的设备都可以轻松支持,毕竟游戏开发商设定的入门门槛不会定得特别高。
领先评估的84%的设备,说实话比我想象中低一些,因为很多高端平台会做反复的测试,而我也给CPU锁了频,所以最后的微弱的差距会导致比较大的排名落后,但在定位上依旧高于“特高端配置电脑”的要求。
最后的测试是VRMark Blue Room,官方定位为“针对未来硬件的高标测试”
实测的平均帧速率为69.43FPS,距离目标帧速率109FPS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现阶段消费级VR内容,这款显卡都可以胜任。
游戏实测:
刺客信条·起源
这次的游戏测试只挑选这一款,刺客信条·起源的高画质对于硬件需求不会弱于绝大多数的单机游戏。
画面设定,分辨率为2560 × 1440
画质选用极高,育碧开开发这款游戏时还是结合了多数人的PC硬件配置,GTX1080Ti放到这里其实可以支持4K分辨率流畅游戏(这个画质下有40+帧,和3D MARK FSU表现一致,修改部分画面参数可以上60帧)。
打开材质细节·高后,游戏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会再次提高。
2560×1440分辨率下分辨率在75~95帧之间波动,对于30帧属于流畅这个定义我是不认同的,主机锁30帧,手柄摇杆转画面速度是稳定的,给人感觉比较流畅,PC用户以鼠标为主,各种加速度,转个场景同样30帧会觉得有卡顿。
其实30帧就是30帧,放到60帧的画面之前就会明显感受到差距。解谜类游戏也还顶一下,但换做纯FPS类游戏追求更高的帧率是很有必要的。
找出目前帧数最低的场景:73,人眼视角相比90+帧没有明显的流畅度降低
如果想在2K分辨率上体验刺客信条·起源高画质+流畅的效果,建议选择GTX1080TI、RTX2080、RTX21080Ti三款显卡,GTX1080和GTX1080Ti之间的性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RTX2080Ti预估已经可以流畅战4K画质了。
结尾:
1.GTX1080Ti在刚推出时被誉为地表最强显卡,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 则是其中的风冷的旗舰(已停产),3D MARK压力测试最高47℃都能让人怀疑这是不是GTX1080Ti能跑出来的成绩。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款闪电不做成“水冷混合”散热模式,但获得压力测试的数据后就明白了,满载也就47℃,加个水冷头也是画蛇添足,这部分成本和利润还是移交给消费者自己做选择。不确定RTX2080Ti 闪电会做成什么样,万一真加了冷头也说不定。
2.首发¥8999的价格,和性价比无缘。但被抢断货也足以说明高端消费者对于闪电招牌的认同。也许真的只是为了那1%的玩家吧。
3.这个世界有走性价比路线的产品,也一定会有各种高端型号参与进来,这两种产品市场都需要就像一样的上班买菜,有人觉得开落地10W+的车就行了,但不会妨碍其他人选择用更贵的车型。
案例放到手机上会更加切实:很多人对于手机的应用场景同样局限于聊聊微信、刷刷新闻。有些人认为千元级就足够了,但部分消费者会用价格贵3倍以上的旗舰机做这些事,旗舰显卡反而是其中溢价比较低的产品。(虽然我明白无法改变读者的选购习惯,但还是把道理说一下好)反正,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
4.RTX20来临之际,感谢GPU这两年一直没有挤牙膏。另外也对生产真·非公版显卡(很多所谓的非公显卡,PCB还用的还是公版方案)的厂家表示敬意,我们乐于见到不一样的外观和有趣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公版套个散热器,甚至连散热器热管都要回头砍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