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玩游戏充值,家长想退款,需要提供多少资料?河南的吴老师有很深的体会。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为了他儿子充值掉的5000多元钱,其多次和游戏平台公司沟通,但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游戏公司认为,最重要的是证明游戏是未成年体验消费的。就此,吴先生向游戏公司提供的证明材料包括:游戏账号,儿子的身份信息、上学时间,家长的身份信息、家长所属单位开的证明等,甚至还提供了儿子月考成绩下降的资料。不过,游戏公司最终只是同意申请退款30%。玩一款手游,充值5000多元
吴先生的儿子小吴今年14岁。按照吴先生的说法,小吴在5月、6月玩一款名为“山海经之仙麟降世”的游戏。6月中旬一天中午,吴先生才发现,儿子往游戏里充了不少钱。
吴先生告诉记者,游戏账号是小吴通过妈妈的手机号注册的,“每天放学后在自己房间或卫生间玩游戏”,时间段主要是中午和晚上。至于充值使用的支付密码,吴先生称,“为了不让他知道密码,我们也是经常改,但还是没防住,都猜不出来他怎么知道的。”
吴先生立即联系游戏平台。根据平台客服的查询统计,账号充值统一换算为53100仙玉,折合人民币为5310元。
游戏充值界面。
记者也联系到了小吴。小吴承认,该游戏是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推荐才下载的,注册游戏账号使用的是家长的手机号和身份信息,平时玩游戏都是用爸妈的手机;主要充值大礼包什么的,通过支付宝支付。“家长并不清楚我在玩这款游戏,他们可能认为我在玩王者。”小吴说。
家长:提供了多份证明
“游戏平台就让提供证明,提供这、提供那的。”吴先生说,他遵照平台的要求全部提供了,目的只有一个:证明游戏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在玩。
记者所见,除了身份信息,吴先生还提供了两份证明,吴先生和妻子分别写明“5月至今,无旷工、请假及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现象”,署名有单位盖章和证明人名字;以及儿子1月期末考试与5月月考成绩的对比,显示“整体学情等级”略有下降。吴先生称,平台还让他提供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距离情况、是否住校等。
家长提供的证明。
玩游戏和成绩波动有关系吗?面对这个问题,小吴回答记者:该游戏属于卡牌类游戏,感觉还行,之前一上学脑子里经常想着游戏里的东西。
小吴表示,该游戏充值没有什么限制。9月下旬,南都记者查询发现,该款游戏在手机应用商店无法找到,可以自行搜索下载。游戏登录方式有手机登录、微信登录、一键登录等。游戏的更新公告称,根据相关通知要求近期优化系统,呼吁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进行验证。充值界面显示,一次性可充值几元到几百、几千以至上万元。记者暂未发现游戏中有关于充值退款的规定说明;尝试进行充值操作后,也没有找到退款入口。
游戏平台:不认同是未成年在玩
南都记者留意到,吴先生和游戏平台的沟通协商主要方式是QQ和电话,一直持续到8月和9月。
据吴先生描述,游戏平台最开始以家长没管好密码为由,表示责任在家长,公司不退钱;后来答应退10%,再涨到20%,到9月份变成退款30%,而且要签保密协议。
游戏平台对吴先生回复称,其所提供的账号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且在6月找平台反馈充值问题之后一段时间,账号仍正常体验游戏,且在游戏内发布“明显的成年人言论”,不符合“正常逻辑”。游戏平台还认为,核查到账号登录体验时间“大部分是用户提供上班时间点之外的”,存在“下班时间或午休时间”进行登录游戏的可能,种种行为符合成年人特征。
退款协商仍未最终达成
9月中旬,记者联系上游戏相关平台广州飞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平台工作人员回应,“按照正常逻辑,家长应该没收电子产品;可是平台查到,之后一段时间用户还在和其他玩家交流。”他们从多方面综合判断,游戏用户的言行与成年人一致,不认为这是未成年在玩。之所以同意协商,工作人员表示在于“用户多次反馈,才酌情处理,进行特殊申请”。
“我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从来没玩这种游戏,根本不懂”,吴先生对游戏平台的说法表示了不同意见。吴先生解释,之所以没有删除账号,是想保存相关证据;投诉之后的登录是为了查看有关游戏信息。
究竟如何判定游戏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在玩?游戏平台人员称,可以从游戏言论、登录时长等方面分析。不过当记者追问具体判断标准和技术、有无成功判定为未成年的案例,对方难以给出明确的解释。截至记者发稿,游戏平台和吴先生的协商仍没有达成最终结果。
能否退款,需考虑多方面
今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落实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实名注册和登录、规范付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虽然未成年游戏充值问题经常被人提及,但游戏充值行为究竟是不是未成年所为,在各类案例中的判定存在难点和争议。今年8月南都曾报道,消费者史先生投诉称,其6岁的堂妹在某款游戏中充值2万元,希望游戏平台做退款处理。而游戏平台表示因“不符合未成年人游戏行为”,无法判断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独立进行,因此无法退款。
法律界人士认为,申请退款能否获得支持,在家长有无过错、游戏公司是否履行应尽义务方面,均需考虑。此类事件在司法举证上存在几个关键因素,对最终结果认定有很大影响:实际充值者为未成年人,且充值未经父母同意的举证;游戏公司所采取的识别或进行阻止等相关行动措施。
今年5月,广州互联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游戏充值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涉游戏平台一次性向当事人小沈(事发时未满11周岁)返还充值款项3万元。法院调查发现,游戏账号认证的姓名是小沈父亲,而身份证号码则是小沈母亲。法院认为,认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亦可通过,反映该游戏平台的账号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此外,小沈在游戏过程中充值频繁,累计达3.8万余元,说明游戏运营商的实名认证系统在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方面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
采写:南都记者马辉 实习生王艺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