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男人,你可以不懂爱马仕,但不能不懂徕卡
看了上期文章,心里对于徕卡是不是有点长草,想要试试呢?本期【器材原来不简单】再来为大家“解毒”,带你认识徕卡主角光环背后的爱恨情仇。
一、徕卡“粉与黑”
多数的徕卡粉丝都对于它有特殊的情感,就好像是队友和搭档。“伙伴易找、搭档难求”,要组成一个优质的团队其实并不容易,个人习惯、价值观、审美差异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改变相互之间的状态。而在“人机”关系中,相机是否合用、顺手影响着我们对于器材的第一感官,就像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时的状态。
当我们开始使用一台相机时,相机的画质性能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强悍,自己用着很舒坦,有“人机合一”的感觉时,大脑深层的灵感才容易被激发。毕竟器材的画质仅代表它能否拍出精美的照片,与照片的灵魂无关。
布列松使用徕卡拍摄,基本上达到了拍摄与预想同步
这里我们并非要推倒画质在相机性能中重要的位置,只是孰轻孰重而已。摄影覆盖的题材广泛,切不可一概而论。商业、风光、微距、纯艺术这类题材对于画质确实是有相当要求的。而人文纪实、旅行、街拍、快速传播的新闻图片,这类与个人主观情绪和快速传播有关联的题材,画质理应退居次位。对于徕卡,我们的态度显然应该套用后者。
摄影师Paolo Pellegrin使用徕卡在冲突地区拍摄的照片,拍摄到能够准确反映当时环境氛围的照片,比画质本身更重要
徕卡相机本身的保守设计风格与日系相机有这鲜明的对比,日系品牌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符合绝大多数摄影师的需求,而徕卡则反之。它更倾向于服务有志于在人文纪实、街拍等拍摄题材的摄影师,自然而然便出现了使用者的“自我过滤效应”。当然,这样的做法一定会增强用户的两极分化。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并为高昂的成本买单;而不需要的人则对它完全不屑,甚至对其高售价嗤之以鼻。网络上对于徕卡两极化的评论,大致原因在此。
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Bruce Gilden使用徕卡和闪光灯,几乎流畅到这就是它的“眼睛”
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Bruce Gilden使用徕卡和闪光灯,几乎流畅到这就是它的“眼睛”
二、辉煌到困局
胶片时代,画面质量、色彩光线适用性,大部分的问题都依靠胶片厂商来完成。而摄影器材厂商的主要任务则集中在提高机身的易用与耐用性,以及提高匹配镜头的成像素质。徕卡在这两方面都极为出色,优质的机身不用多说,现在二手市场上依然有大量机械状态优秀、操作手感一流的徕卡胶片机在不同用家之间流通。在光学方面,徕卡则凭借光学实验室内的黑科技,广泛使用特殊镜片、特殊光学材质制造出小巧、高品质镜头,并以此统治了旁轴相机的半壁江山。
徕卡无狗头,当然每支都很贵
不过这样的优势在极速到来的数码时代,实在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数码相机比胶片快的多的更新速度,使得耐用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光学上的小缺陷在后期软件中也更容易得到弥补。曾经让徕卡站在巅峰的优势,突然变的没有那么的重要。而徕卡薄弱的电子系统基础,也很快被暴露出来。早期徕卡数码相机的电子系统,无论是低端还是旗舰,都至少比同时期对应等级的日系相机落后至少一代。看看徕卡M8、M9的机内软件系统,以及它们上古时代的液晶显示屏,你一定会深深的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这块屏幕回看放大照片之后,你依然无法判断焦点是否准确,徕卡就是这个任性
这块屏幕回看放大照片之后,你依然无法判断焦点是否准确,徕卡就是这个任性
好在,徕卡M8、M9这些相机还有柯达定制版CCD感光元件加持,虽然时常爆出低通滤镜断裂、CCD边缘开胶,这种让人难易想象的问题,但优秀的成像质量的确救了徕卡一命。而这期间,与日本好基友松下的大力合作,也利用徕卡原有的品牌优势获得了珍贵的喘息时间。
徕卡M9的成像风格和色彩确实吸引人
三、徕卡重新再出发
多年之后,徕卡终于迎来了转折点。2012年9月,徕卡正式推出了首款采用CMOS感光元件的M系列相机,徕卡M(typ240),多数人叫它“大M”。
当然在M9和“大M”谁是转折点这个问题上,不少人有不同的见解。作为世界上首台全画幅旁轴相机,当时体积最小的全画幅相机,柯达定制CCD等等光环,M9在当时是相当亮眼的产品,也是徕卡数字相机的画质高峰。但我更倾向于认为,M9是徕卡胶片时代的一个延续,无论其色彩还是整个操作体验都很胶片。什么叫很胶片?直白了说就是慢。
不少徕卡M9都出现低通滤镜开裂的问题
而“大M”则更具争议性,不少徕卡铁粉因为它而“粉转黑”,史上最不徕卡的徕卡M系相机,非“大M”莫属。大家争论的焦点都源于M系列的彻底数码化,它越来越像是一台德国外壳套着日系机芯的产品。所以我认为“大M”是徕卡重要的一次战略转变,而此后徕卡发布的一系列产品也印证了转型的说法。
LEICA M240
四、“大M”究竟改变了什么?
徕卡M(Typ 240)采用了一块由CMOSIS代工制造的2,400万像素全画幅CMOS感光元件。什么!不是索尼制造?没错徕卡确实选择了这家“小工厂”,而非在CMOS制造上有绝对领先地位的索尼。其间的原因并不得而知,如果要我猜测,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作为一台Made in GERMANY的产品,徕卡代表了德系相机品牌的最后一条血脉,如果使用日产CMOS对于其品牌含金量或许会有影响;
找一家欧洲的小厂商联合生产,对于徕卡来说应该更能够控制产品的品质、掌握一定的电子设计技术专利,得到足够的元件供给。在日系厂商占据却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对于徕卡而言更加安全,不易被日系品牌所控制;
五、那么这块CMOS到底如何呢?
它的分辨率为6000 x 4000,单一像素尺寸为6 x 6μm²,CMOS通过增大微透镜的半径,减少分色滤镜与光电二极管之间的距离,使得斜向入射光更好的进入感光元件。同时它提供76dB的线性动态范围,并采用14bit AD转换器。
总体而言,这块CMOS的性能还是挺不错的,与日系厂商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得益于徕卡在微透镜和低通旅行上优化的经验(M9的经验),使得它能够得到更好的画面锐度,特别是与徕卡广角镜头搭配时,画面边缘的劣化远小于日系产品。使用同一支28mm或35mm的镜头在“大M”和A7RM2(转接)上做对比测试会有肉眼可见的差异,而与A7M2对比,差异会更加明显。因此“大M”可以很愉快的与APSH广角镜头相匹配,而不易出现红移、边缘劣化的问题。
色彩,这是这块CMOS隐藏的一个优势,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大M”相对于日系品牌,能够保留下来更多的色彩数据。很多品牌明显的色彩偏向在“大M”上也几乎不存在,在低感光度下,经过简单的后期处理就可以还原出丰富的色彩。
对于天空的特殊蓝色,M240的还原很让人满意 | 摄影师:吴穹
宽容度方面,它大致和佳能的5D3差不多,按照DXO的评测,低感光度下它大致有13.3EV的宽容度,算是一个还不错的数据。不过与D810逆天的14.8EV宽容度相比,还是欠些火候。
高感性能上,“大M”仅仅只能说比M9要更好一些。或许因为当时的降噪技术积累还不太够,导致高感上与日系厂商差了一大截。要知道现在日系相机在ISO6400下都能得到噪点不明显的影像,而“大M” 我几乎不会使用高于ISO1600的感光度,因为那时的暗部会出现条纹状噪点,令人发指啊!要说我看到这种噪点,还得追溯到当年用1DS mark II,有种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不过这应该与CMOS本身关系不大,还是徕卡在降噪电路和降噪算法经验太少。后期新发布的徕卡SL和徕卡Q就好的多,恰巧制造这两款相机CMOS的TowerJazz公司松下就占有49%的股份,而且松下降噪技术还真挺不错的!
综合而言,它的整体性能有突出的地方,但高感部分有较为明显的短板。好在优质的徕卡M系列镜头群能够弥补,不然与日系的差距又要增加了。
图片来源于:
六、硬件系统大换水
徕卡M8和M9基本使用的是同一个硬件平台,听听它们过片和快门声是不是很像呢?而“大M”则采用了一套全新的硬件平台,首当其冲的就是处理器,比以前真的快多了。与之对应的机内软件系统流畅度也好了非常多,视频拍摄、实时取景,这些日系相机的标配功能徕卡也终于跟上了。
特别是实时取景功能,对于徕卡众多的超大光圈镜头是个福音。Leica 50mm ASPH终于能够准确控制焦点,而不靠运气了。同时,徕卡众多高品质的超广角镜头,也可以抛开外置光学取景器,精准控制构图。当然,“大M”还是存在迟滞、拍摄黑场过长的问题,不过总归可以克服。反正对于徕卡的电子系统,但凡有点改进就是惊喜。
虽然徕卡M240的取景器与奥林巴斯老款的EVF取景器是同款,时滞比较明显,但有还是比没有强
这一代徕卡的电池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进,其容量甚至超过主流单反相机。而且这块电池的性能出奇的优秀,耐用、抗冻,即便冬天把相机斜挎着,相机的电量衰减也不明显,虽然市面上只能买到原厂电池,但价格和品质确实是对等的。手动点个赞!
自从“大M”之后,徕卡重要的相机都使用这套新的平台系统,这也是将它定义为徕卡转折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款的电池给32个赞
七、徕卡的战略转型
为什么要这样大篇幅的聊“大M”呢?除了CMOS、除了新平台。更多还是在徕卡的战略转型,“大M”、Q、SL、推出视频用镜头,这些动作都已经表达的很明显。徕卡已经从过去几年做奢侈品的路线,向更加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徕卡Q就抓住了便携高画质不可换镜头相机的这个小众市场,此前只有索尼推出的RX1。Q便使用了一直大光圈的28mm镜头,同时还提供了比RX1更好的操作体验,电子取景器、触摸屏、舒服的握持尺寸,感觉就是把RX1的缺点一一拿出来比对,再完善。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在Q上市之后得到了很正面的反馈。
徕卡SL的思路也挺像,CMOS技术上比不过A7RM2,它就在机身的耐用性和镜头素质,以及易用性,这三个点进行突破。虽然最终的定价确实过于昂贵,但从综合性能上SL也是独一份,后期如果实际售价能更符合市场需求,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近期,徕卡M10的传闻也在外媒的报道中被提及,在像素、视频性能方面它都有过人之处。而最终M10是追赶日系品牌?还是绝地反超?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内容是不是让你对徕卡解毒了呢!下期我们聊聊徕卡新世代的热销产品LEICA Q。
编者推荐——爱摄影工社《摄影的骨头》全面解析从拍摄到后期,一本完整数码摄影流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