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ibm笔记本官方网站】年度办公之选:ThinkPadX1 Carbon by林之乎

“谁做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对于这个问题,回归认为1981年诞生的OSBORNE I(12.6公斤,约合3000美元)当之无愧,但IBM表示不能用在膝盖上的机器不能称为膝上型电脑。自己1986年生产的convertible 5140“硬月亮”内装5公斤。

按下老黄历不表,历史的车轮滚到今天,笔记本电脑市场风云变幻,墙头大王旗,康柏和IBM笔记本业务分别易主,但是在摩尔定律的高科技魔法之下,笔记本电脑还是以其便携性与不弱的性能在诸多场合获得了认可,单机价格也降到了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区间,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天的主角联想旗下ThinkPad X1 Carbon(后称X1C),正是日本横滨大和实验室继承发展的新一代办公旗舰,也是年度最佳办公机型的有力竞争者。以下分享一些近日使用该机型获得的个人认识,将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便于有需求的朋友“Ctrl+F”搜索,小部分引自NBC的测试会有说明或保留水印作为标识,为保持阅读流畅,不再逐处感谢。

重量尺寸

作为Windows阵营抗击MacBook Air的排头兵,14寸屏幕的ThinkPad X1C在诞生伊始就与轻薄挂钩,历经四年迭代,2016款的第4代机型更是将重量减轻到了1.19kg,厚度削减到16.5mm,相较1.41kg,19mm的2015款X1C提升不小。与几个竞品相比,在重量上的优势颇为明显:自家的T460s(1.34kg),Dell LatitudeE7470),HP EliteBook 840 G3),甚至轻薄本的代表Apple MacBook Air 13)也被斩落马下,只有XPS 13(1.2kg)可堪一战。X1C 2016在该系列成熟设计基础上还能有此长足进步,要得益于对碳纤维和镁合金材料的娴熟应用,正在被联想吞并的NEC PC部门的当家笔记本产品LaVie Z(13寸,780g)对镁锂合金的理解应该也助力不小。

特制的碳纤维干净利落别样精致,不输于Unibody一体成型的MacBook,号称A壳即造价200美金,在强度方面号称通过12项军标。ThinkPad的身份标识依旧醒目,后方Lenovo由上代反光亮色改为暗色,有意无意淡化了一些联想的色彩。其中“i”字顶端的点有呼吸灯功能,合盖时能显示本机状态。

厚度方面,很不严肃得说一句,比001还要薄一些(此处反讽),屏幕的厚度也控制得当。

屏轴设计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依旧支持商务本标志性的180°开合。

C面内部镁合金框架,表面掌托类肤质,整体触感不错,但和A面一样,接近掌纹收集器。C面右下角配置一个按压式指纹识别,实测识别速度达到了iPhone 6s的水平,要快于2015款的滑动式指纹识别。

X1C的键程1.8mm,键帽大小约92%全尺寸,虽然为了适应笔记本轻薄化的趋势七行式的经典键盘已经不再,但“高效,低误触,适合长时间使用”的指导准则依然保持。为了厚度考量的岛型键盘,采用了大和实验室不断改进的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弧形内凹键帽,增大接触面积且能引导指尖“自动居中”。实际使用下来手感要超过在用的HP EliteBook 8770w和Dell Precision 5510,屏幕上看到这篇文字正是出自X1C键盘。

据称这种被称为Soft Landing的设计理念始于2009年开始研发,在X系列上首先用于X230,由于厚度减少了40%,标志性的小红帽高度也随之缩减。在键程手感上受到影响而为小黑粉丝所不喜,只能在别处进行弥补,如键帽弧度,改进涂层,与基板之间的缓冲等。中间也走过弯路,比如第二代X1C,将功能区的F键改为触摸操作,触摸板改为一体化,恶评一片,好在第三代又重回正途。只是这个电源键看着仍有点违和,像阿苏斯笔记本的A面。

机身左侧分辨是电源适配器接口,OneLink拓展坞接口,miniDP视频接口(DP 1.2),关机充电USB 3.0,右侧是一个HDMI 1.4.,两个USB 3.0,一个二合一耳机耳麦口。USB数量及分布上来看比较合理。单机身背部除了散热口外则是MicroSD规格的卡槽和 SIM卡槽(需机内额外硬件支持)。如果OneLink扩展坞接口换成通用性拓展性更强的USB Type-C甚至Thunderbolt3,SD卡槽换成标准的,那么在接口方面将更加合理。

散热出口

MicroSD与SIM卡槽

适配器方面尺寸适中,梅花三孔国标线略显粗大一点,这一点比不上新XPS 13,功率方面留足65w,足够应付这个等级小本所需要面对的场景。

屏幕

14或15寸的1920*1080分辨率屏幕,个人习惯是要开着125%缩放使用,17寸1080p刚好,27寸的屏2560*1440放远一些合适。低于32寸的4k抱歉,只敢在Mac系统下使,这也是为什么不推荐往5k的iMac上装Windows系统的一个原因,Win下27寸的5k屏缩放开到200%-300%才能正常使用。无它,Windows对小尺寸高分辨率的支持不佳,这个不佳从XP时代开始就保持着念想“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将会提升对高分辨率的支持”直到现在等了一代又一代,也许Windows 10的三周年纪念版还能继续提高吧。

具体到X1C,14寸屏幕有两种配置皆为IPS雾面屏可视角度无忧,这一点值得称赞,FHD分辨率(1920*1080)的为157ppi,WQHD分辨率(2560*1440)的为220ppi。部分常用软件如微软自家的Office确实对高分辨有优化,但由于Windows阵营选手众多微软控制力不足,庞大的旧软件们既是宝库又是负担,GUI的runtime环境复杂且诸多新开发软件仍未遵守相应的指导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刚需软件由于缩放问题导致类似验证码错位看不全就会吐血三升(虚拟现实设备HTC Vive的PC端软件就是个不守规矩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这与全新生态圈的300+ppi智能手机以及采用不同渲染机制的Mac不是同一种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在此不做展开。

FHD与WQHD两种屏幕的选择除了分辨率上的差别之外,后者采用了PWM方式调光,且频率偏低仅220Hz容易导致疲劳(参考值约500Hz),前者除了“不闪屏”以外在亮度表现上更好一些,WQHD的屏幕只在色域上占一点优势(sRGB 95% VS 83%),因此建议如无同时显示大量内容的需求请选择FHD版本的即可,且续航时间相对长了一点。

配置与性能

配置上来说,本机属于次乞丐版,但作为日常办公机型已是够用。CPU方面历经若干年挤牙膏六代Skylake的i5-6200U也到了可堪一战的水平。Cinebench R15 CPU 64位测试下i5-6200U单核或多核水平大约都有高配版本i7-6500U的八九成水平,对于用户而言,在办公场景下区别不算大,但毕竟仍是低压双核范畴,若要进行一些CPU高负荷运算,该跑不动的都跑不动。

耗能大户CPU采用了15w热设计热功耗(TDP)的i5-6200U,可谓节能,本机电池容量为52Wh,占据了机身内部大半空间,也保证了续航。50%亮度下,连接Wi-Fi办公浏览网页实测可使用7个小时左右,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甚至短途出差需求。至于官方标称的11+小时续航,那是以最低亮度无Wi-Fi连接的标准条件下测出的吧~

显卡方面是集成的核芯显卡HD520(GT2级别),近几年倒是长足进步,性能大约在Nvidia的GT820m级别,可喜的是硬解高清愈发完善,使用PotPlayer或MPC-BE默认硬解对付一般的H264蓝光原盘(一部电影约40G大小),CPU负荷可以控制在40%以内,且本代集显优化了对H265解码的支持,在这方面来说是要比AN两家来的厚道。如果你希望航班延误时玩点游戏打发时间,那么用X1C的话可选范围在《雷电》打飞机,《足球经理》踢个球这种,其实呢更推荐用iPad。

内存方面,使用了高端6代低压平台普遍搭配的LPDDR3- 1866 C9,性能上与DDR4-2133 C15在伯仲之间(对集显亦是如此),DDR4内存的优势要在2666或3000的高频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容量和可升级性来看,板载的双通道8G办公场景堪堪够用,但相比自家的堂兄弟Thinkpad X260(单插槽最高16G),T460s(板载4G/8G+单插槽)也失去了升级的可能性。

硬盘方面,本机内部只有一个M.2(旧称NGFF)形状的接口,可上2280规格的固态,接口既支持SATA协议也支持PCIe协议,在选择面上比较广。本机配备的是192G的SATA固态表现并不出众,如果有相关需求可自行更换如性价比高的入门NVME固态三星PM951或最顶级的SM961,这二者都是走的PCIe通道,大文件读写性能突破SATA3上限。容量上有要求的话,M.2的固态已经做到了1T的容量,三星和闪迪皆有出品,但需要事前考察双面颗粒固态的厚度兼容性;需要真·企业级固态的话,Intel DC S3500的M.2版本是不二之选。

原配硬盘的跑分不大正常

Intel DC S3500

三星 PM951 NVME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猫头鹰翅膀的仿生学设计的超薄鹰翼散热风扇自2014年被用在X1C上以来广受好评,在厚度有限(约5mm)的情况下,通过在叶片尖端部位设置凸起物,通过打散大涡流从而降低噪音,并提高散热效能。中低负荷下如办公室编辑文档,风扇声几不可闻,用PotPlyer双开硬解蓝光原盘Rrmux时有明显噪音。从实际使用感受上来说,噪音控制要大大优于半坚固小本专精的松下出品的CF系列。Prime 95满载情况下,i5 6200U GHz)在74℃下能保持在一个较高频率2.6 GHz。但X1C毕竟仍是超极本范畴,如果此时再加上FurMark甜甜圈虐显卡,则会导致CPU降频至一个较低的幅度如1.4 GHz,只是日常使用情况下,也鲜见这种场景就是。NBC给出来日常满载热分布图,可资参考。

以上是短暂的体验时间内对ThinkPad X1 Carbon的一些认识,限于个人水平与时间关系未能面面俱到,相关需求的朋友一些有用信息,就很心满意足了,也祝大家能选到称心应手的商务办公本,谢谢~

外的多说几句,当初联想接盘IBM的PC业务,十几年来虽然死忠粉丝们“ThinkPad被毁了”的抱怨随处可见,甚至有51NB的狂热粉想自己开“X62”生产线。但事实上当时ThinkPad业务净负债已达五亿美金,联想接盘之后进行的思考与重整,使得ThinkPad的销量与份额,得到了延续与扩展,ThinkPad之父,大和实验室的看护人内藤在正先生曾表示也对此表示感谢。若非如此,ThinkPad这个品牌今时今日也许就只剩下历史与情怀了。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