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984」,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像考古家挖出了一具远古的刑具般喜悦。虽然刑具是噩梦与痛苦的具象体,但也是某段历史存在的见证。
作为一部早于文革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荒诞小说,乔治·奥威尔让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思想被禁锢的暗黑万象在大洋国提前预演。比新闻更真实的小说中,「1984」首屈一指。新闻对于真相选择性地报道,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而「1984」没有暗喻,有的只是赤裸裸的揭露。
主人公温斯顿作为大洋国的无产者(群众),就职于真理部。每天按照指示篡改历史,按照需求调整生产数据,下班之后还可以去喝点小酒。浑浑噩噩过得还算滋润。可是人啊!不能吃得太饱。吃饱之后,便开始追求思想的自由。
他试图反叛这个虚假的社会——他被发现——他被严刑拷打——他和爱人彼此出卖——最终臣服于极权的统治。
大洋国到处悬挂着老大哥的海报,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面对严刑拷打,温斯顿和爱人相互出卖,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霸王别姬」上批斗现场的段小楼和程蝶衣;新话制度的推行,更是破四旧运动的寓言。总之一句话——事实可以按需修改。
当人无力改变现状时,便怀疑真相是否值得追求。就像下列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不知道自己是韭菜,幸福地生活着;
B.知道自己是韭菜,却无力改变被收割的命运。
无论选择A或者B,都无可厚非,也无关对错。你选择何种思维方式,便是选择了对应的生活态度。因为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作用力,而是你的神经系统。
世界的模样并不取决于物理具象,而是你凝视它的目光。活得通透的人,也是随波逐流者;追求真理的人,也被讥讽成不食人间烟火。国徽还是文字,哪面才是硬币的正面,取决于多数人的共识,更取决于你自己的设定。
每个人扬言活出自我。但你的选择,真的就是你内心原始的冲动吗?
你想要恋爱的急迫,除了荷尔蒙的荡漾,难道没有受到眼馋别人浪漫而想要满足自我虚荣心的驱动?你想要穿名牌,想要开豪车,想要住别墅。你内心幸福的模样,究竟是素质教育给你的指引,还是商家撒播的“正确价值观”?
你确定你购买某件商品只是因为生活需要?
当一个新产品进军市场,其营销的底层逻辑是“改变大众价值观”。看似可有可无的产品,经过商家价值观的灌输,消费者会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个产品,好像我真的很需要。”
主人公温斯从怀疑老大哥,到后面热爱老大哥。这份热爱不是为了逃避酷刑的伪装,而是经过“双重思想”篡改了自己的记忆。可怕的是,连“篡改”本身也被自己遗忘了。
严刑逼供带来的只是不甘与屈服,控制思想才能带来内心的认可。哪来什么真相,都是你愿意相信的真相,或者权力机构想让你相信的真相。有时候就连你多瞟美女的那一眼,也受影响于娱乐公司刻意打造的审美观。
小心你的思维方式!老大哥正在看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