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前,大使馆礼宾处传来一封名为微博的德国人访问中国,捐赠旧照片,请求大使馆帮助的信。
大使对此很重视,因为韦博先生欲捐献的照片,与中国沿海城市青岛有关,他专门批示请我联系和提供帮助。位于柏林施普雷河畔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韦博先生与青岛有何渊源?
我认真读了韦博的来信,得到如下信息:
韦博的爷爷100多年前在青岛当兵,是消防队员,同时兼瓦工。他的爷爷在青岛结婚,生下了韦博的爸爸。韦博的爸爸在青岛长到12岁,1920年全家回国。
韦博的爷爷(中)在青岛与中国工匠们合影(1913)
爷爷和爸爸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生前经常提起的“青岛”这个名字,却在韦博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这些年来,韦博一直想去青岛看看爷爷爸爸生活过的地方,完成爸爸“你要回青岛看看”的临终嘱托。但他有顾虑,不知道中国人如何看待他这个“侵略者”的后裔,青岛会不会欢迎他。
韦博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青岛印象”
多年来一直在纠结中寻找机会,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他觉得,终于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他鼓起勇气,决定到中国探访先辈足迹,并将爷爷和爸爸留给他的老照片、老明信片和当年的有关资料,捐献给中国。
作为一个从未与中国打过交道的德国人,他甚至不知道这个愿望该如何去实现,经过朋友的指点,他就写信给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提出希望到青岛看一看并捐赠资料的愿望。
看完韦博的这封信,我觉得我也许可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随即,我给青岛市相关部门写了邮件,请青岛市档案馆在合适的时候给我来电话。
青岛为啥一直没有动静?
此后国内春节放假,不见有什么动静。
假期结束了,还没有电话过来。又过了两天,邮箱里收到一封信,写信人是青岛市档案馆杨馆长。他信中告诉我,一直给我打电话,但总是没人接。嗯,不可能啊,我一直在等电话呢。
我迅速回信,约好今天通话,告诉他中国时间下午4-6点(即德国时间早上9-11点)给我打电话。上午9点刚过,电话响起,从液晶显示屏上的区号看出,电话来自国内青岛。
接起电话,对方声音传来,自报家门,是给我写信的杨馆长。我问他,你什么时候给我打过电话?他说,每天早上一上班就打。我明白了,赶紧告诉他,中国和德国有7个小时的时差呢。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国比德国提前7个小时开始新的一天,就是说,如果中国早上8点给德国打电话,德国正是夜里1点钟,人们还在梦乡中,不在办公室,不可能接他的电话。他听后很不好意思,至此才明白打不通电话的原因。
访问青岛事宜敲定,韦博家族欣喜万分
电话通报情况后,杨馆长欣喜不已。他说,非常欢迎韦博先生一行到访青岛,档案馆最缺的就是当年的老照片,韦博先生捐献的照片具有宝贵的史料意义。
韦博一行七人计划3月27日到达青岛,我和杨馆长约定,届时由档案馆举行一个捐赠仪式,邀请有关部门参加,并请新闻记者到场,郑重其事地予以接收。
放下青岛电话,我立即拨通了韦博先生的电话,向他表达了青岛的欢迎态度和重视之心,他听后非常高兴。告诉我,这次为了去青岛,他在加拿大的亲戚也赶回来了,他们家非常看重这次青岛之旅。
电话中,韦博答应先把一些照片的电子版用邮件发给我,让我先睹为快。这里就选发几张吧。
一张青岛全景明信片,上面的标记是韦博爸爸的笔迹
100年前青岛城市俯瞰图
青岛总督府远眺
韦博爸爸经常光顾的一座青岛寺庙
1907年青岛的一所德国医院
弗里德里希大街(今中山路)
海因里希王子路(今广西路)明信片
韦博终于青岛梦圆,他的纠结不再
2008年春天,韦博终于踏上了他的祖辈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青岛方面也很隆重地接待了这位与青岛有着特殊感情的德国人。
韦博在青岛总督府前留影
捐赠仪式现场,韦博带来的张张珍贵照片一一摊开,让人惊叹不已
韦博向杨馆长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青岛方面不仅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还特意安排韦博一行探访了曾留下他爷爷人生轨迹的一些场所。
他爷爷当年在青岛,既是消防队员,也是懂瓦工的技术人员,因为当年征兵要求明确表示,建筑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会得到优先考虑。因此,青岛路1号(老照片称“青岛俱乐部”)的那个壁炉,就是他爷爷带领中国工人建造的。
至今,韦博手里珍藏着当年的工作照,他带着照片来到这个地方,留个影,以告慰祖辈。
韦博手持老照片,在“青岛俱乐部”旧址内留影
“青岛俱乐部”壁炉建造中,工匠们正在贴瓷砖
完工后的壁炉
历经百年,韦博爷爷负责建造的这个壁炉,色泽鲜艳,完好无损。见到爷爷留下的真迹,他感慨万千
我和韦博,只闻其声未见其面
结束青岛之行回到德国后,韦博给我通报了此行感受,向我表示感谢。
他还告诉我,自己的老家就在柏林,他将寻机回柏林一趟,到时候约着我见面,他想告诉我关于他爷爷和爸爸的更多故事。
可惜,直到我离任离开柏林,这个约定也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