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月
编辑|杨洁
6月4日这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股民”宣布要卖掉儿子公司的股票,粗略一算,他手里的不到2000万股股票至少能卖12个亿。
这位“老股民”叫申炳云,他儿子的公司则是朗姿股份。在资本市场,申炳云这把操作近乎为“清仓式减持”。作为实控人的父亲,这类匆忙离场行为往往会引起外界的各种解读,尤其是朗姿股份站在医美风口,股价上涨了7倍之后。
6月7日,朗姿股份开盘一字跌停,超过27万手卖单“出逃”失败了。有散户在股吧里大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朗姿股份的总市值这一天就跌去了28亿元。
不只是朗姿股份,最近多只医美股都有股东发布了减持计划。比如“玻尿酸三剑客”之一华熙生物,以及做化妆品的哈三联。这波“集体行动”也引发了医美概念股的全线大跌。
从去年开始,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看上了如火如荼的医美赛道,密集调研、集体加仓,甚至连顶级私募也曾公开惋惜“错过了机会”。但是“抱团”之后,势必炒起一轮泡沫,从龙头到二三线的追捧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游资的身影。
而现在,医美股减持潮来袭。多数机构投资者的观点是,医美赛道投资价值仍在,但短期内已经存在炒作泡沫。
谁不想在高位套现?
“如果是我,我也跑。不减持才是傻子。”在散户投资者因为申炳云的减持“炸锅”时,一位股民却为其“设身处地”地做了分析。最后他的结论是,包括朗姿股份在内的医美股确实太高了。
以一年为周期计算,朗姿股份的股价已经涨了525.44%,几天前一度达到71.60元/股的高点,期间最高涨幅高达8.6倍。而相比去年年初的股价低点,朗姿股份已是名副其实的10倍大牛股。
而在遇到医美这股资本的“东风”之前,朗姿股份的股价已经横盘多年,其中有两年左右处于11元/股以下,去年2月还一度触及6.79元/股的低点。
朗姿股份曾是昔日的“高档女装第一股”,作为A股为数不多的转型成功的公司,从2016年开始向医美领域布局,先是投资了韩国整形医院,之后又向国内医美市场进军。根据朗姿股份去年年报显示,时尚女装、医疗美容、绿色婴童分别为其贡献了45.99%、28.25%、23.63%的营业收入,目前其旗下医疗美容机构已经达到20家,并覆盖了“米兰柏羽”、“高一生”两大高端医美品牌,以及一个轻医美连锁品牌“晶肤医美”。
公开资料显示,计划减持的申炳云是公司实控人申东日的父亲,后者一手创立了朗姿股份,与妹妹申今花作为实控人,分别持有公司47.82%、6.76%股份。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作为公司发起人股东的申炳云位列公司第三大股东,持股1987.69万股,占比4.49%。
以6月7日的跌停价57.29元/股计算,朗姿股份市值自去年年初的股价最低点,至今已经增加了223亿元。这也意味着,申家父子(女)3人的财富不到一年半就增长了130多亿元。此次如若顶格减持,即使按照回调后的最新股价,申炳云套现金额也超过11亿元。
高位套现已经是事实,但对于申炳云减持的理由,按照朗姿股份在公告中的说法,申炳云年事已高,本次减持是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资产规划的需要”。“申炳云先生虽未在公司任职,但一直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并且坚定地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尤其对公司医美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一边是“充满信心”,一边则是“先走为敬”,想必公司6万多股东也心情复杂。
6月7日盘后,朗姿股份又发布了一份公告:副总经理潘林艳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兼朗姿事业部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而从财报信息来看,潘林艳此次任期本应在2022年12月到期,去年拿到了47.74万元的年薪。
谁在推高医美
但周一医美概念股的集体大跌,也不止是朗姿股份的原因。正如前述股民所言,没有人不喜欢高位套现。
6月4日晚间,华熙生物公告称,持股4.99%的股东赢瑞物源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48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6月6日,哈三联公告了董事、副总经理、董秘赵庆福的股份减持计划,预计减持约31万股,减持比例0.0987%。
作为“玻尿酸三剑客”之一,华熙生物从上市之初就头顶巨大的光环,与更早上市的昊海生科一起在医美板块抢尽风头,成为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青睐的龙头标的,兴全基金、中欧基金、鹏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纷纷参与调研、抢筹布局。
在这波医美抱团行情中,还有一个新晋主角爱美客。这只因为高毛利率被称为“女人的茅台”的次新股,于去年9月上市,在今年2月18日就“不负众望”地晋升为A股的第三只千元股,股价最高触及1331.02元/股。
截至去年年末,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分别有111家、39家、2259家基金持仓,但今年一季度这组数据变为19家、1家、84家,在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占比也明显下降。
机构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在高峰之前,私募大佬葛卫东、高毅资产冯柳都早早做了布局,高毅资产邓晓峰甚至公开“悔过”,自称因为研究能力跟不上,错过了医美行业。
但不同的是,尽管朗姿股份同样踩着医美风口实现了10倍涨幅,背后的“推手”却不是机构。资本市场的老股民都知道A股的轮动规律:“一线蓝筹股启动、二线蓝筹拉升、三线垃圾股鸡犬升天”。每一次概念炒作,几乎都有类似的规律出现,而二三线股票的拉升不是靠机构,而是游资和散户。从朗姿股份的龙虎榜上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游资席位常常出没,但在股东名单中却少见基金的身影。
而为了蹭上医美概念,还有不少公司在想方设法收割“韭菜”,手段有收购、改行,或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放出“消息”。
从朗姿股份的财报来看,公司继去年业绩大涨之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再次暴增12倍,但总额只有3520.55万元。去年全年,医疗美容为其贡献了28.98%的利润,毛利率约为54.34%。但这其中,非手术类的医疗美容占了近7成,毛利率却比手术类低了20多个百分点。
另一只被爆炒的奥园美谷本是一家房地产商,却立志要做“美丽健康产业的材料商、科技商”;因为功能性护肤爆火的贝泰妮如今又成了“三胎概念股”。
这些“伎俩”,相比起医美龙头动辄80%、90%的毛利率来没什么说服力,但无奈龙头已经太贵,总有人愿意为此买单。
估值是否偏贵?
从机构抱团,迅速转折到股东套现,医美作为一个当初几乎人人追捧的赛道,难道股市行情就这么“短命”?一位基金经理对AI财经社表示,医美确实是个“长坡厚雪”的赛道,现在也处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目前的估值还不好做评价。
从不少券商的观点也可以看出,尽管市场对医美估值的分歧逐渐加大,但“追捧”的声音仍占多数。
信达证券在最新的研报中明确提出:“供需两旺背景下,我们将迎来一个医美的黄金时代。”去年医美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而此前5年的复合增速约为24%,但按照2018年的数据,中国的医美渗透率相比日、美、韩等发达医疗美容市场,还有2-6倍的提升空间。
日前,新氧科技董事及首席财务官于敏在2021雪球金牌投资策略会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内医美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一线城市偏爱紧致抗衰,新一线偏爱吸脂,二线城市偏爱眼鼻手术,而三四线城市更喜欢除皱瘦脸。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以皮肤美容为主的非手术消费还逆势飞涨,成为2020年拉动医美消费的核心力量。
进入2021年,医美消费需求快速复苏,各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增速。于敏透露,今年1-2月医美消费规模已经达到了去年的4倍水平。
但这也强化了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有业内人士向AI财经社表示,很多医美股已经出现股价透支,甚至出现了泡沫化,而如此快速地堆积泡沫,崩盘时买单的还是散户。
而如今,医美股的第一场“风暴”已然来袭。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