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著名的紫禁城文物失窃案,曾经轰动整个宫廷,溥仪下令彻查宫中内贼,查到最后,犯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时,大清已然亡了,溥仪这位末代皇帝虽已经不再是一国之君,却也还能留在宫中,由当时的民国政府发放生活费,继续过着皇帝的生活。
溥仪13岁那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对宫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便重用了学贯中西的苏格兰人庄士敦做“帝师”,天天缠着他让他给自己讲外头发生的新鲜事儿。
庄士敦倒也胜任,一直有讲不完的中外新闻给小皇帝听,有一天,他跟溥仪说,那天我偶然路过城中的古玩市场,有许多和皇宫里的摆设一样精美的物件在出售呢。
不说还好,这一说,溥仪吓得从龙椅上弹起来,命庄士敦全权负责调查此事,看看究竟是不是宫中的文物。
身为“帝师”的庄士敦,就此兼职起了皇帝的“私家侦探”。经过清点,他确实发现了宫中有文物失踪了,古玩市场上那些尖货,很可能就是这批宝物。
在这次清点中,收藏了乾隆皇帝大量珍藏的建福宫首先被庄士敦调查起来。然而他刚介入,建福宫就突发了一场大火,火势凶猛的还没来得及有所响应,就把宫殿烧了个精光,乾隆爷珍藏的许多箱秘宝也成了灰烬,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次火灾损失了什么东西。
负责调查的太监报告说,是建福宫内的电线发生短路,才引起的火灾。但刚刚开始调查建福宫,就发生离奇火灾,打死溥仪都是不相信的——更有可能是太监们监守自盗,发现皇帝派庄士敦来调查,为了让库存出入死无对证才选择放火。
的确,太监是存在作案的可能性的。据庄士敦的调查,当时地安门街上新开的古玩店,很多都是太监或内务府官员亲戚家的。
而且,从动机上来说,大清亡了已是既成事实,爱新觉罗家现在全靠国民政府赏口饭吃,坐吃等死不如大胆地偷,尽情地偷,反正皇家没了实权对自己也没有约束力了。
于是不久,溥仪便下定决定整顿朝廷,把绝大多数太监都赶出紫禁城,只保留了最低生活所需。
奇怪的是,溥仪裁撤了几乎所有的太监之后,庄士敦依然发现京城里的古玩摊还是“每日上新”。难道真犯人还在宫中?
于是,他每天就在宫门观察是不是有可疑人物携带宝物出宫——因为庄士敦推断,戒备森严的皇宫,不可能是外贼所为。
很快,他就有了线索,每天总有一个人身背包裹进出城门,而这个人却无人敢拦。
终于有一天,庄士敦逮到机会,将他堵截了下来,他发现,这人居然是溥仪的胞弟溥杰!而问起这些宝物的来源,他说都是皇兄赏赐的,部分是要拿出宫外“修缮”的。
见他不像撒谎,庄士敦便放走了溥杰,自己却陷入了思考:
宫中所藏被倒卖是每天在城中可以看见的事实,如果溥杰撒谎,他自己弄来这么多宫中藏品往外倒卖,不可能没有人向溥仪打小报告;如果真是溥仪赏赐,那皇帝在请自己调查文物失踪事件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给溥杰“开白名单”呢?
世界最著名的虚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有一句名言:
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为同出英伦庄士敦所知,但这位“名侦探”也像福尔摩斯一样,推导出了仅有的一种可能——偷卖文物的犯人,就是溥仪本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皇宫里的东西都是溥仪的才对,他为什么要上演这出“我在故宫偷文物”呢?
其实,先前太监偷文物的事件,虽然和溥仪没有关系,但是确实是他自己带起来的风气——溥仪把文物以赏赐的名义交给溥杰,由溥杰带出宫外倒卖,在庄士敦奉命调查之前,这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倒卖文物的动机,还就与庄士敦有点关系。
作为“帝师”,庄士敦涉猎广泛,时常给溥仪介绍来自西洋事物,比如自行车、比如网球,年轻的溥仪对这些新奇玩意儿充满了好奇,长此以往,溥仪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兴趣。
所以,溥仪动了去英国留学的念头。可是我堂堂大清的皇帝(尽管已是个吉祥物)居然要出国留学,在前朝遗老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在激烈的反对下,溥仪只好不甘愿地作罢。
于是,溥仪开始了自己的“B计划”——曲线救国,先筹措足够留学的钱财,总有一天会有跑路的机会。
溥仪清楚,这些东西名义上虽然是私人财产,但时局动荡,难保民国政府出尔反尔收走它们,还不如赶紧换点钱实在。
这个计划,在庄士敦究明真相之前,也只有溥仪和溥杰二人知道。根据“赏溥杰单”的记录,有至少一千多件的文物被溥仪用此法卖到社会上去。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取消了所谓的“君主立宪”的制度,不再承认爱新觉罗的皇室地位,强硬命令溥仪两小时内离开紫禁城。这年,溥仪刚好18岁。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大批文物专家涌入宫中,清点、比对、修复。当他们得知此事后,立即开始追回溥仪“败出去”的这些宝物,却只收回了一小部分。
某种意义上来说,溥仪的确没有犯法,他只不过是一个用自家祖上积累的藏品换钱维持奢华生活的败家儿而已。但是,这之中又有哪一件不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创作呢?
(本文图片与故事,来自哔哩哔哩趣味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点击图片,或者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头条号,观看《宝物有故事》节目↓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