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人类难以逃避的“恐怖谷”效应,究竟是为何?

小学的时候看动画片,有一次少儿栏目的时间做了调整,我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在演天线宝宝。

我的天,我当时就被吓坏了!这些面孔太T.M.恐怖了。

后来,一批又一批的无脑玩偶片以及涉及到机器人的科幻片让我越来越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当影视作品中的假人做的很逼真时,反而让人毛骨悚然呢?

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宏在1970年提出的“”恐怖谷“”现象:

随着仿真物 (如机器人玩偶等)模拟真实性程度的变化人对其亲和力也会产生变化一般规律是亲和力随着仿真程度增高而增高,但当仿真程度到达一个较高临界点时,人的亲和反应会陡然跌人谷底,突然会产生对这个仿真物的排斥、恐惧、困惑等负面心理。

另外,动态仿真物引起的好感变化要比静态仿真物引起的好感变化剧烈得多,即动态的恐怖谷比静态的更恐怖。在恐怖谷那个临界坐标点,人们对高度仿真的机器人或玩偶会产生尸体、僵尸和行尸走肉等恐怖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视作品中,高仿真、中仿真、低仿真三种类型的角色虚拟都能获得成功,而恐怖谷出现的节点是处于中等逼真性和高逼真性之间的山谷地带。

恐怖谷的形成机制有哪些呢?

1.恐怖谷效应是我们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对于从视觉上感知到的不正常个体的本能回避反应,以此来保护自己。

在零九年的猕猴实验中,给猴子呈现不仿真、仿真和真实的三种不同仿真程度猴脸影像,记录猴子观看这些影像的次数和时间,结果证明了恐怖谷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很可能是进化的产物。

仿人机器人看起来像人,但动作举止却十分怪异,甚至像死人一样,由此可以引起我们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

2.恐怖谷源于我们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失调,是预期和现实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一种认知和情绪的综合反应。

我们的大脑会预先根据观察对象的来预测对方可能的行为。当我们发现一个外表像人,走路却像机器人的物体时,大脑会因超出预期产生错乱。这时大脑需要额外的工作来调和预判与现实的冲突,这部分额外的工作则使我们感到不适。

我们在机器人身上看到自己情感的影子,却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我们甚至会认为仿人机器人能感受到我们的情感,这会让我们感到害怕。

其实,恐怖谷理论已经在电影界应用很久了。大多数科幻作品设定”非人类”的人形时都极力避免陷入恐怖谷。比如《阿凡达》就特意在人物身上加上诸多明显的非人类元素,以达到视觉和设定的一致,甚至连皮肤的肤质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改造,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应用了此理论。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