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期,提到秦人赢姓先祖的非凡血统,以及东方木神句芒具有赐寿、雷霆助战的神通法力。
本,秦人先祖伯益应接任大禹禅让的帝位,但却因“益干启位,启杀之”(摘自《竹书纪年》)而阻止了玄鸟后裔赢姓人王的上位。岂料,这个行为意味着以黄帝氏族血统为主脉的龙族开始与东夷鸟族走向失和对立。
这个后果很严重,它导致在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上位期间,东夷族的后羿趁夏王朝内乱之际,抢夺了夏朝王位代行夏政,此后东夷族的寒浞又取而代之,并追杀逃亡在外的夏帝相。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太康失国”、“羿浞代夏”。
40年后,夏相帝的儿子少康重新夺回夏政权,夏王朝又延续了200余年。
玉玄鸟 河南妇好墓出土 殷墟早期
然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引自《诗经·商颂·玄鸟》),至夏桀,一场鸣条之战后,以龙为图腾的夏王朝终被以玄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后裔商汤给灭掉了。
夏、商王朝的更迭,表象看似帝国兴衰、王侯争斗的历史自然演绎,其实背后一直有着“天命玄鸟”深藏功与名的暗中推动。
那么,三星堆为何能一枝独秀地穿越禹征三苗,夏、商更迭这些战乱时期,并且还有着异常辉煌的璀璨文明呢?
民间三星堆文化特征藏品
这一切,在我看来,都隐匿在句芒神祇背后那个东夷鸟族文明缘起中……
01龙图腾渊源
在探秘三星堆文明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搞清楚龙、鸟图腾的象徽渊源,以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我发现三星堆文明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龙、鸟图腾符号频现,而且民间收藏的不少器物造型还将龙鸟两个图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民间三星堆器型藏品:龙尾站鸟1
民间三星堆器型藏品:龙尾站鸟2
民间三星堆器型藏品:人面龙身背托太阳神鸟五星轮盘
民间三星堆器型藏品:人头像上龙踏鸟背
总之,三星堆文明展示出一种龙凤(鸟)和谐共处的图腾象徽。
那么,这种造型别致的图腾合体现象大量出现在三星堆文化器物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要知道,先秦及上古时期,虽然华夏大地有着比三星堆文化历史更为久远的龙、凤图腾器物,但它们之间没有那么强的黏性,甚至还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域界限。
如果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话,大体上,龙图腾多出自中国北方地区;而长江以南地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凤鸟(玄鸟)图腾。
譬如:代表东北区域红山文化号称“中华第一龙”的玉C型龙
玉C型龙:距今约5000~6000年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葬群,又发现了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摆塑的龙虎图,从而取代了“中华第一龙”的称号。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
还有河南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主流专家认为这个废墟遗址能够证明夏朝文明存在。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 距今至少3700年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将“龙”作为最神圣的图腾象徽之一呢?
我认为这除了有始祖伏羲、女娲人面蛇(龙)身的传说外,还有黄帝和大禹皆为“黄龙降世”之说有关。
山东汉墓伏羲女娲图案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
《史记·天官书》:“轩辕,黄龙体。”
《山海经·海内经》中郭注引《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注:鲧乃大禹之父】
此外,龙作为《山海经》中可以被帝王、神祇调遣驾驭的灵物,甚至根据《史记》记载,夏朝帝王孔甲还专门聘用御龙氏刘累豢养了两条宠物龙供其欣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神兽呢?
还别说,1996年,在中国贵州安顺地区,真就发现了一条7.6米长的“龙”骸骨化石。
贵州龙化石1
贵州龙化石2:龙头特写
经检测,专家对外公布说这个被称为“新中国龙”的化石,是生活在两亿多年前三叠纪海洋里的生物。
近代比较出名的发现真龙报道,则是发生在1934辽宁营口的坠龙事件了。
这方面的信息网络上有不少可供查询,我就不多赘述了。
【注: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的话题,以后单独开篇。】
02鸟图腾渊源
而在我国江浙一带的上古文明,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则明显是鸟图腾的天下。
这里请大家留意下,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出现的年代上限要比三星堆文明(业界认定上限为4800年前)早很多,甚至比传统学术认定的五帝之首——黄帝出现的时间(距今5000年刚出头)还早。
而且,它们所在区域都靠近东海沿岸。
这个位置很有说道,不仅与三星堆文明的缘起有联系,而且与华夏文明的最初起源有着深刻关联,后面我会深入分析。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城,反映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鸟器物
良渚兽面纹玉琮
良渚神人兽面纹
目前,业界对于良渚遗址各类器物上大量镌刻兽面文的解读,也是众议纷纷没有明确答案。
多数专家认为那个神人兽面形象是良渚人想象中的神灵形态,而大量器物质地为玉,说明良渚已经有了‘巫—神—玉’的整合关系及“以玉事神”的宗教活动。
对于神人兽面复合图像的解读,通常是这样的:
上部为神人,由浅浮雕的人面羽冠和阴线雕刻的双臂构成,神人面部呈倒梯形,头戴冠羽,重圈眼,鼻子如卷云状,张口龇牙;下部为兽面,由浅浮雕的兽面和阴线雕刻的利爪组成,面部上有圆形眼眶、宽鼻阔嘴,嘴边外伸两颗獠牙。神人方正凝重,兽面凶猛威严,画面凹凸交错、主次分明,油然而生一股神秘的气息。
然而,我不认可这个解读。
其实,它仍是人面鸟身的象徽,只不过有了巧妙地形变处理。
对比下面两张图看看,就能发现端倪:
上图这个被挂在网上拍卖的文物,明显就是一种鸟型器物。
对比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就会发现,那所谓的“兽面纹”其实就是这种鸟两翼张开后形成的图案结构。
良渚文化 大镂空双面神徽纹四神鸟太阳图腾玉璧
从上图可见,这种具有兽面纹的鸟与太阳崇拜的信仰有关,中间套在圆圈内的鸟平展翅膀后,构成了一幅类似人的面孔图案。
所以,我认为良渚兽面纹图案有太阳神崇拜的寓意,巧妙的是,再结合良渚兽面纹玉琮上方的方型人面图案,就又构成人面鸟身的神祇象徽。
而三星堆也有玉琮器物的出土。
三星堆玉琮
1995年7月25日,《扬子晚报》在一篇“南博发掘阜宁陆庄遗址,首次解开蚩尤部族良渚文化消失的千古之谜”的报道中提到:
“我国古代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区消失,成为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南京博物馆在阜宁县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在江淮地区发现良渚语文化遗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后由南向北迁徙,从而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
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之前,良渚文化部族首领蚩尤曾与轩辕黄帝发生一场大战——‘涿鹿’之战。……这一发掘,印片了蚩尤部族的北上,使考古学界对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类型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报道中,我认为“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区消失……后由南向北迁徙”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良渚古城示意图
事实上,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后,并非完全是由南向北迁徙而去,毕竟,蚩尤北上与黄帝作战结果是战败了。
而在4200年前,三星堆文明已经存在至少600年了。那么,从良渚文化起源早于三星堆文化,且三星堆大量出现的鸟图腾方面说,消失的良渚太阳鸟崇拜文化早已被远在古蜀地区的三星堆承继和吸收是符合逻辑的。
至于良渚与河姆渡文化中的太阳鸟图腾崇拜缘起自何时,那就要找到神秘的“少昊之国”究竟在哪里。
《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这段记述虽然字数很少,但信息量极大。
它不仅隐晦暗示了华夏龙、鸟两族长期以来的分和关系,而且直指中华文明的最初源头,并开始切进三星堆谜团的核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