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情形都影响腕的灵活性。不管坐姿立姿,悬肘与不悬肘书写时,或悬肘写小楷时,手指的姿势,大拇指对着食指第一节,也可上移到食指第二节,二、三节间,支点靠上时运指较灵活。(拇指食指活动范围见图15、16、17)。所有的执笔法,食指、中指分开或不分开都行,但中指与无名指不分开为好。
执笔法中手指与笔杆接触点俯视图如图18-21。笔者所见插图如图18、19。
笔者认为图18最好,执笔后手指处于生理特性的自然状态,轻松灵活。一般执笔只能做到如图18,只有鹅头法执笔-食指远离中指高抬,见图22,或者食指第一节不用,笔杆直接接触第二指节以上,才能接近大指与食指两力相向,中指与无名指两力相向。这样的四面用力指挥笔杆,单从笔杆受力看似是合理的,事实上食指不便用力,只是此做法易使腕平,操作笔杆运腕比较灵活。写小字时运笔因为笔杆支点上移,可以增加前后运指摆动的幅度,因腕平而使摆动运腕方便。写小字时还是可行的,但从腕、手整体看并不很灵活,人手并不是三个方向或四个方向控制的机械传动,手、腕等的操作动作非常复杂,并非三面控制就不易做四个方向的运动。手指对笔杆操作可参考其它书中的各种论述,但不必死扣字眼,以发挥手指功能自如为佳(参见图3、4、15、16、17)。事实上人手执笔很难做到笔杆受力如图19,既使鹅头法执笔,实际上只能做到受力如图20。一定要做到正四方受力必须撮笔于杆顶端,或者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伸开,虎口正中接触笔杆,或者把笔杆放在食指和中指间书写,还有一法是把笔杆截短置于掌内,类似于写粉笔字(如图21),可三指或四指执笔,笔者已经实验过。
三指执笔受力类似图18,可用姆食中或姆食无三指。食指与笔杆接触部位也与四指法相近,可有多种。与四指法比较,笔杆与虎口接触时,笔杆方向更接近前臂方向,立姿书写除易摆动外更易绞转。
七 执笔的松紧、高低、角度与绞转
笔锋之软硬与锋之长短,主要跟运笔法有关,此文不再讲述。执笔的松紧高低等,此文稍作叙述。执笔松紧与骑自行车扶把的情况相似,要用力合适而灵活,不要用力死握,用力太大会影响笔锋对纸的反作用力的感知灵敏度。高执笔与低执笔在指腕肘运用上有所区别。低执笔易稳、易写方笔,易做各个方向行笔的变化和各种笔锋的变化。图23中A点为执笔点,B点为笔锋与纸面接触点,当需方笔或变向(笔锋触纸部分与笔杆夹角小于90O) 行笔时,调整笔杆由A到C,距离为AC。图24为高执笔示意图,方笔时除利用笔锋已弯之外,作前述行笔时,同样角度,A’C’要大于AC,动作幅度很大。高执笔因手指距笔锋较远,锋端视野开阔,旋转提按灵活(非指用力大小)。这是因为手指的微小动作反映到纸上有"放大"作用,特别是各方向的摆动,可以有位移和速度两种"放大"的变化。如图25,执笔点A处的微小摆动(直线或弧线),笔锋触纸之处就要大数倍。相似道理在纸面对笔锋同样阻力下易出颤抖(颤笔)。动作快慢变化也非常相似。这些可以在肉眼不易看出的情况下而实现。
还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笔杆与桌面之间的关系,详情如下。多数人执笔笔杆并不与桌面真正垂直,而是有一定夹角,因人习惯不同,向前后左右者都有,(运笔中毫无疑问是有的)但垂直执笔便于笔锋多变。书写时有人垂直执笔,即使运笔时,与桌面角度变化也很小,多数人变化较大,有的人变化很大。以各种执笔法做简图分析,见图26、27、28。笔锋偏左偏前者多些。图中斜线区为初下笔时各种执笔笔锋所占的区域。整圆域为书写时笔锋活动的可能之区域。笔杆虽动,纸笔关系仍符合图中所示。
执笔与书写中平动、提按、绞转的关系,前二者纯属运笔,所以此处只说跟绞转有关的执笔部分。立姿书写用三指法或新四指法执笔时可以用前臂旋转和其它部位配合,而使笔杆转动(以桌面作参考系,非手指做参考系,笔指相对位置没有变动),能够达到绞转目的;坐姿时,右前臂几乎与桌面平行,绕前臂轴向的转动在笔杆轴向(与桌面垂直)起不到绞转作用,需绞转时必须用手指捻动笔杆(转指,此时笔杆有定轴转动);立姿书写时,也可以用五字执笔法。此时笔杆要基本与桌面垂直,前臂与笔杆接近垂直,要求上身前倾,上臂下垂,前臂保持与桌面近乎平行状态,满足书写时纸笔关系,同时可采取转指法。
八 结论
在前述分析中,已经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找到了执笔原理和分析了它的合理性。从中可以明白古今各种执笔法都是广义执笔法的一种,只是不同的执笔牵涉到不同的从肩到手的各部分的组合,其运笔方法有所不同。由于毛笔书写效果是执笔、功力(理论和实践)和悟性的综合结果,可以表述为:
书写效果 =(执笔+功力)X悟性
当执笔不大合人体生理特性时,为取得好的书写效果,其它两项的值就要增大,但并非非优执笔就写不好书法。同时每个人执笔也必然会受到手做其他活动时参与的肌肉群的影响,比如“执”筷子,拿铅笔、钢笔等,参与的肌肉群已有了一定的记忆和惯性,这些肌肉群会积极主动参与手的工作。必然会影响执毛笔,此时即使不合生理特性,但已有长时间锻炼付出,也不觉得太别扭,何绍基的回腕法就是例证。历史上好于何氏执笔者很多,当他们能把字写好时,不做原理分析,只凭经验,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执笔真谛,致使执笔论述不一。
多种执笔法都可以写好书法,之所以强调科学执笔法,一是掌握该技法有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好的执笔方法能少“投入”多“产出”。如前所述,较多很高水平的书法家的不同姿势,有不少是不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达到水平高的原因就是“投入”多。在当今讲求效率的年代,无论是初学还是深造,都应选择合乎科学的执笔方法;二是表现书法线条变化的丰富性,如何绍基的执笔法只是一种中锋而缺少其他用锋法。笔者认为:好的执笔法的概念应是动态的。必须根据书写环境(如书壁时宜为肩高附近至头上一部分,见图12,)身高、桌高、字之大小、书写效果而定。书写时,能合理发挥人体各参与部分的生理功能。
全身的执笔姿势应采取动态法。立姿书写时右足前左足后(两足开立或左足在前也可)。此势便于右臂前伸,书写中还可后撤右足,有利于一气写很多字,特别是写大草时更需如此。(为了便于照顾到全局,六尺以上竖幅大草,亦可整张横放铺平,在右胁侧书写,即图11中的GH右侧。纸不动,人可来回走动,便于一气连写直径10cm以上的字组)坐姿时两足分开踏地,上身正直,可调整桌椅高度或执笔方法等。头部根据视距视野范围调整,左手扶桌或离桌,保持身体轻松自然。不管坐、立姿书写,其中腕、掌、指采取发挥指腕功能较多的四指法或三指法,这也是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运笔时腕指都用为好。指掌也要采取动态法,辟如,前臂前伸较远书写时,执笔的食指可只第一节触杆,屈回较近书写时可与第三节同时接触笔杆。(笔杆和手指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最佳书写范围小)。
如果写80cm以上大字,可在地上采取纸定人动的方法。执笔能合理利用小臂旋转与腕的摆动等生理功能就好。
以上就是对科学执笔的概述。好的执笔法必然合乎科学。科学的执笔并不是一个惟一固定不变的姿势,而是全身协调,方便用力,便于书写,合理发挥参与运动的全身多个骨节、关节、肌肉群等的系统范畴。因习惯不同,具体到每个人,每种书写境况,只能有一个合理的姿势,但扩大到整个书法书写人群,有一个书法执笔系统范畴。此系统范畴有边界,但边界是模糊的。(此外,作为插图補充,可以在百度捜视频“张怀斌讲执笔”,其中有毛笔绑在木棍和手腕处的书写。)
作者 张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