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华老道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镜花缘》中作者对理想国的憧憬与构建,反映出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用以反求正,互相补充的手法强力催生读者推翻腐败天朝的情绪。清朝大兴“文字狱”就是 扑灭人民心中造反的火苗,作者深知天朝对“启蒙者”的仇恨,用魔幻的障眼法,躲避天朝的迫害。
1.以德服人,礼维义范
《镜花缘》中的轩辕国乃是“西海第一大邦”,这里金碧辉煌,鸾歌凤舞,景象非凡。相对于其他异国的描写,轩辕国的民风民俗笔墨并不多,且大都来自《山海经》的记载。如果说君子国、大人国和黑齿国是作者的理想,那么轩辕国便是超脱于理想之上的仙境之地。
原来此地国王是皇帝之后,向来为人圣德,和远邦近邻莫不友好,而且有求必应,最肯排难解纷,每逢两国争斗,他代为解和,海外因此平息许多战争,保全多人性命。显然作者的用意是在写理想中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挥调节国际纷争,使各国人民免遭家破人亡的作用。正是轩辕国王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于是各国国王在他千岁寿诞之时前来祝贺。轩辕国如此受到各国的景仰拥戴,称为宗主,反映了作者希望所处的国家也能在国际上成为礼维义范的代表,受到别国敬仰的殊荣。这些理想放在清代,根本就是妄谈,然而在他的构想中提到的反对国际战争,维护各国人民利益的超前思想,这种境界俨然是中国小说史上前无来者的。
2.惟善唯宝,泰伯遗风
君子国是作者进入海外异国着重描写的第一个国家,在小说中用了两个篇幅来介绍,其正面典型的意义非常明显。未进此国前,首先映入眼帘“惟善唯宝”四个大字。进入城内,“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而且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来到闹市,作者展示的三幅买卖图景,虽然买卖双方不同,但他们在交易中始终遵循着同一个原则,即希望自己在交易中吃亏。在这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人民安居乐业、善良忠厚,无论是隶卒小军还是农人,没有为富不仁、巧取豪夺,更没有现实社会交易中司空见惯的尔虞我诈、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气,取而代之是人们之间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他人获利之心。
对于李汝珍来说,君子国的形象就是对理想社会构建的一个具现。普通百姓的谦和有礼已是如此,那么作为君子国统治阶层的人物又是如何呢?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吴氏兄弟作为君子国统治阶层形象的代表出现了:“两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满面春风,举止大雅……所居住所两扇柴扉,四围篱墙,厅内四面翠竹,甚觉清雅”。他们位高权重,但并不盛气凌人,相反待人处世更加谦逊温和如同平常老人。其实吴氏兄弟就是泰伯的后裔,泰伯让王的故事是“好礼不争”的典范,作者写这两个人是君子国的宰辅,旨在说明他们传承了泰伯的谦让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所介绍的第二个国家便是一切光景和君子国相仿的大人国,可以说大人国的突出之处就是一把衡量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尺。在这个理想异国里,判断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身份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行为品质的好坏。乞丐可以脚登彩云,前呼后拥的官员足下却是类如灰色的晦气云,作者以云彩为界,这种以人的品质而非财富地位来衡量人的观点,企图改变社会风气,是与封建传统思想相悖的,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意义。
3.敏而好学,实事求真
在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但崇尚善良美德,也表现为重视真才实学。在对黑齿国国民的描写中,这里的人不但通身似墨,就连牙齿也是黑的。唐敖几人便有了“面貌想必丑陋”的先入之见。怎料在女孰内,两位博才多识、能言巧辩的黑齿女子竟将唐敖与多九公问的无言以对、羞愧难当。经过一番学术探讨,令三人不由得另眼相看、钦佩不已。原来黑齿国“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为贵,不读书的为贱,且不分男女,自幼都要读书”。在黑齿国中看出作者对治学态度的严谨,应该是不耻下问、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这和性别、年龄、尊卑无关,更和外貌肤色无关。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现实社会中,做学问者理应抱着一丝不苟的精神求学问道。
就教育而言,作者在此不仅提倡重视女子教育,也在淑士国里强调重视全民教育,在小说的第二十四回中介绍淑士国的教育理念是全民教育、徳智并重。其考试制度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凡在经史、词赋、诗文、策论、书启、乐律、音韵、刑法、历算、书画和医卜中精通其一,皆可得到奖励。显然,这样的考试制度可以使得术业有专攻,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同时国王也赐匾表彰贤良之人,勉人向善,甚至对于违法犯错之人也竖黑匾劝以改过自新。
这两个国家重视教育,提倡人人读书,不分男女老幼形成全民热爱学习风气,实行多学科考试选拔人才,是李汝珍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思想。
在李汝珍的理想国中,不存在卑鄙无耻之徒,必然是一个平等待人、和谐友善、重义轻财、真心实意、积极进取、充满乐观向上的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