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血腥】北京日报:血腥直播暴露的网络之弊

新西兰近日笼罩在恐怖和悲伤中,克赖斯特彻奇两座清真寺里的枪声,至今已造成50人死亡。此前,除了零星的圣战威胁,新西兰所在的大洋洲与恐怖主义相隔甚远,更是维持着几乎完美的零袭击记录。此番却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袭击,让人大感讶异。但西方有一句名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如果仔细探查,依然可以发现袭击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

从细节上看,这次袭击与此前同类案件有诸多相似之处。枪支为合法获得却又经个人改造而强化了火力,这与2017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颇为类似;利用签证便利措施跨国境作案,这一点与发生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地的袭击雷同;至于选择宗教场所发动袭击,这又与加拿大魁北克、埃及西奈半岛等地的袭击清真寺事件如出一辙。出身普通、际遇平凡、素无劣迹,却又在网络极端言论的影响下逐渐激进化,这也是近年来欧美本土恐怖主义袭击者颇为常见的“人设”。那么此次袭击就只是过去袭击的简单重复吗?也不尽然。

此次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袭击者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了全程直播。虽然此前世界已经领教了极端组织利用网络散播恐怖情绪的伎俩,但相比公开斩首,此次袭击者增加了一种“仪式感”。从播放纪念前波黑塞族总统卡拉季奇的音乐,到在枪支上“致敬”斯德哥尔摩恐袭遇难者和历史上曾击败摩尔人入侵的基督教英雄,再到发布“大更替”宣言自辩其行,袭击者俨然将此次血腥的直播当成了鼓吹极右翼意识形态的“暴力仪式”。

其次是袭击者大力鼓吹的意识形态。与所谓的“白澳政策”不甚相同的是,袭击者并未特别突出其母国澳大利亚或者袭击目标新西兰,而是将其视为欧洲大陆的延伸。通观其宣言全文,袭击者将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欧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可共存。这种思想并非袭击者原创,而是生发于二战后经新纳粹主义者从臭名昭著的生物学种族主义改造而成的文化种族主义。对异质文明的拒斥背后,深埋着的是他们面对全球化以及大规模人口流动而产生的安全焦虑、经济竞争焦虑、人口结构焦虑及集体身份认同焦虑等混杂的不安情绪。

不同于上世纪以街头运动结合选举政治的动员方式,近年来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带有更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在此必须提到2011年挪威爆炸枪击案的布雷维克,他曾经是网络激进化的“先驱”,而他又成为了此次袭击者效仿的“英雄”。不同于以博客和网络论坛为主干的传播网络,社交网络时代极端思想的传播更广泛、隐蔽。强交互性使得其传播日益呈现多中心化乃至去中心化的特征,层出不穷的网络标签、多媒体的表达方式、个性化的隐私设定使得极端言论的识别、封堵和根除变得更为困难。无论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政策上的限制,或是出于吸引用户和流量的经济考量,或是出于不愿自找麻烦的心理,经营社交媒体的各大跨国公司在消除极端言论上看似招数频出、颇为卖力,但多为临时补救措施,收效不大。

恐袭之后,新西兰朝野很快将枪支管制改革提上了日程,力图控制大威力枪支的流通。但即便没有枪支,如果放任弥漫在社会中的全球化焦虑和“伊斯兰恐惧症”借着网络之力愈演愈烈,那么无论是波士顿的高压锅炸弹、尼斯的卡车还是伦敦的汽车和刀,都可能成为屠戮无辜生命、撕裂族群团结的“恐怖利器”。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血腥,血腥玛丽,血腥暴力画面,血腥爱情故事”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