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
吃龙虾
大快朵颐
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
又到了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季节
收到订单,从冰柜里拿出锁鲜调味虾,只需加热、拌上配菜,交给外卖配送员……仲夏之夜,湖北洪湖市,商店相继打烊,路边夜宵摊却正是热闹的时候,夜风混着小龙虾的味道。
“以前接单后,得用新鲜小龙虾下锅炒,耗时费力,如果提前加工好又把握不准量,做多了就亏本了,口味也没法保证。现在用加工厂已经加工好的调味虾,很方便。”夜宵店店主老张一边忙订单,一边和记者闲聊,他曾在农村养过虾,收过虾,也卖过虾,如今专心在镇上做餐饮。“小龙虾买卖的分工细了,加工环节增多,产品更多元,大家都受益了。”在小龙虾这条产业链上,老张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少,但效益越来越高。
恶性竞争致僧多粥少
小龙虾养殖在洪湖兴起于2007年初。“不过,最初的时候,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成熟,粗放养殖,望天收,产量低;另一方面大家各养各的,卖的时候只管出货,市场混乱。”洪湖市小港农场的水塘旁,40岁的虾农王孝振正忙着“巡塘”。一身休闲装,一辆荧光色自行车,搞了20多年水产养殖的他,如今俨然一个城市上班族。
“低效、低附加值,加上无序竞争,遇到糟糕的天气或市场波动大,赚几年都不够一次赔的。”王孝振说,曾经他没少吃亏。在他看来,最初小龙虾在洪湖也只算得上是一个农民在夏天谋生的路子,谈不上致富的产业。
“一湖清水美名扬,洪湖从不缺水产。可要成为富民的好产业,小龙虾需要转型,更需要‘进阶’。”洪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贤琼说,近年来洪湖瞄准小龙虾“散小乱弱”的痛点发力,聚散联强,一方面鼓励小龙虾产业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一方面强化基地、虾农、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引导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做足深加工,发挥产业优势
除了给小龙虾“强筋骨”,还得“长肌肉”。李贤琼说,围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洪湖在小龙虾供给侧做足了文章。与之对应的,一批生态、高效的小龙虾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如深水养殖、虾稻共作、虾鳖稻轮作、蟹虾复合养殖、虾莲共生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企业快速兴起,集水产品加工、研发、销售及出口于一体。
“洪湖小龙虾养殖面积目前已超百万亩,小龙虾年产量从2007年4.3万吨增长到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从2007年4.3亿元增加到了100亿元,小龙虾产业人员已超10万人。”李贤琼说,洪湖小龙虾慢慢脱离了最初夏天“捕捞+餐饮”模式,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餐饮、文化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成形。
随小龙虾一起“进阶”的,还有王孝振。因为懂技术,他被聘请来管理一片养殖基地,家里的水田则流转给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我管的这500亩水塘的小龙虾就是直供当地加工企业,虽然今年湖北小龙虾整体价格波动比较大,但我们不用发愁。”王孝振说,一方面是因为小龙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后品质好、个头大,市场需求大,另一方面因为加工厂就在家门口,省去了运输成本,价格上也有优势。
从养殖户到产业工人
十多年来,农户手里小龙虾从一斤几毛钱涨到几十块钱,从养殖户成为产业工人,正是得益于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几公里外,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无菌生产车间内,去头、去壳、开缝、挑线、去黄,一只只油亮鲜红的虾子,在工人手中几经翻转……夏季,这里每天有250吨虾仁、虾尾、调味虾等加工产品飞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有的甚至在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留下足迹。
“去年,小龙虾系列产品总产量约1.1万吨,消化小龙虾原料3万吨以上,实现小龙虾系列产品产值5.4亿元。”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华兵说,他们的产品对接多个知名网络平台、电商、餐饮连锁店。“不仅如此,我们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5%以上,一些原本被丢弃的废弃物都利用了起来,比如虾壳就可以加工成虾粉,做成饲料。”
从农户挑着筐去卖虾,到外地商贩驻点抢购,再到百亿产值。洪湖虾农们如今获得感满满,去年小龙虾为王孝振家带来各类收入近30万元。
编辑:张程
统稿编辑:孟然
责任编辑:曹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