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跟大家分享过「真气」、「丹田」的现实意义,这回就讨论另一个非常流行的武侠小说概念——任督二脉。
在无数仙侠作品里,主角们只要打通任督二脉,不仅原修的内力突飞猛进,其他武功亦能信手拈来。例如张无忌就是在打通任督二脉后,极速练成了乾坤大挪移。
现实没有九阳神功,也没有乾坤大挪移,但任督二脉之说却远非空穴来风,不同传统流派都记载类似打通任督的方法。那么真正的任督二脉对武术修炼有何功效?又有没有一种贴近现代的解释方法?
阴阳合一
任督二脉本属中医理论的「奇经」部分,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等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经」。按《黄帝内经‧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所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而督脉则是「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具体分布如下:
任脉
督脉
笼统的说,任督二脉其实就是整个人体的中轴,刚好就能与不同的正经相连。例如足三阴经便在中极、关元两穴处跟任脉交会,故任脉又名「阴脉之海」,主血;手、足三阳经则在大椎穴跟督脉连接,故督脉又名「阳脉之海」,主气。
由是者,历代的道教修炼者都非常重视任督二脉,他们认为只要将两脉的气血互通,就可以一并开发人体的其他经脉。宋末元初的道教丹家俞琰便曾写道:
「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实际方式,则各个道派皆有不同做法,在此不再赘述。关键是当这种内炼技巧与内家拳法相互融合之后,打通任督二脉也同样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重要课题。然而从上文可见,任督二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内在(甚至是带点神秘倾向)的理论,根本很难用科学方法去观测。那么属于运动范畴的武术竞技,又如何与之相互衔接?
内家拳中的任督二脉
这个问题我尝试沿用《「武道」中正安舒 气沉丹田!武侠小说常言的「丹田」实为何物? 》 一文的逻辑去解答,即任督二脉的运作机制虽然抽象,但其分布位置与人体结构是紧密扣连的。孙禄堂的《形意拳学》便曾写道:
形意拳演习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横顺要知清、七起躜落翻要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阳气上升,督脉之理也。缩肩者,两肩向回抽劲也。扣胸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武术上的任督二脉,就是指腰骨与胸腔的联系运动。至于个中的实际机理,他虽然再没有详尽解释,但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生理科学作补充。
以上文提供的任脉图为例,可以明显见到,任脉实则就是由盘骨及整条脊椎所组成,而比较重要的命门穴,则是处于腰椎的中节部分,大概是现代医学下的第二腰椎(L2)及第三腰椎(L3)之间:
命门穴位于肾俞间,而肾为「先天本」主气,故名为「命门」。按《针灸甲乙经》,位于「在第十四椎节下问」
至于任脉的主要运行穴道,则分布在胸骨及肝、脾、小肠等内脏之上。例如主管肺气、连接阴维及任脉的天突穴,就是位于胸骨上窝中央,即颈前中正线与胸腔的接驳处:
对应现代的脊椎图,命门穴大概就是介乎L2及L3,即腰曲的中节部分
按《针灸甲乙经》,天突穴「在颈结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大概是胸骨柄的顶端
所以任督二脉上的主要穴道,其实可以理解成身体发力的转折点。而武术运动中的「打通任督二脉」,就要透过盘骨、脊骨、肩胛骨与胸腔的配合,将任督上的每个穴道接续成一个完整的力量传导过程。这样两脉相应的内外部位就自然得到锻炼,久而久之习者亦能够更加发挥自己的身体力量。
当然,这种解读方式仅仅是个人对材料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作为一家之言而已。各流派亦有不同的理论取向。本文的核心主旨是希望抛砖引玉,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中国武术的理论。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