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是一个协议,可以创造你喜欢的东西。
国内所有微博都是一种产品,附着了太多的商业目的。Twitter中所有信息是平等的,没有一些信息会比另外一些更加平等。这里没有所谓的评论,你可以用转发的方式加上评论,如果不想被更多人看到,可以直接回复对方,如果只想转发,可以使用Retweet。在Twitter的架构中,只有这种层级完全一样的信息。Twitter不提供评论功能,因为一旦有评论,信息就不再平等。而国内除“饭否”外,所有的微博都加上了评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做出的抉择,因为总有人会说:“没有评论不方便。”
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在Twitter的系统中,用户创造的任何信息都是属于用户的,都会出现在用户的Timeline中,这些都是用户的数字资产,不应该被轻易丢弃。而在国内微博的系统中,评论只是二等公民,这些信息一旦发出,与创造者就没什么关系了,创造者很难回溯,这些信息也会随着原微博作者的删除而消失。可见,评论虽然创造了一些方便,但带来的麻烦也不少。
鉴于其产品定位,名人会觉得更加满意,更有“万人来朝”的快感。而评论被传播的效率很低,也使名人在出丑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更多人知道,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从本质上说,国内的微博都是BBS的变种,甚至可以是新闻评论的变种。
Twitter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此之前,人们早有单中心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平媒),也有单中心带少量互动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短信互动),也有多中心群组传播方式(BBS,邮件组),这些传播方式共有的好处是声音可以被放大,缺点是信息传播途径被垄断,普通人都没法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Twitter创造了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传播方式,无中心,双向,无群组,所有信息都在一个层级上迅速流动。这是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尽管Twitter也存在Fo数量多少而导致部分名人有中心化的趋势,但总体来说,这还是目前最平衡的传播方式。
在Twitter上,只要你的信息引起了别人的讨论,在讨论的同时就被传播了,传播的同时又可以被引发新的讨论,信息顺着无数条链路快速传播开,边传播边分裂出更多分支,这是一种如同核爆一样的链式传播。
在国内微博,如果所有人都采用“转发+评论”方式,一条微博发出之后的传播路线和Twitter是类似的。但有了非转发的评论,一切都变得不同。假设有1/4的人采用评论,而不是转发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原微博的看法(事实上远远高于这个比例),那么就有1/4本来可以引发链式传播的机会被彻底消灭。国内微博这种系统更适合于名人,他们的“粉丝”数量足够多,以至于他们可以不在意这1/4的传播效率损耗,甚至1/2的传播损耗他们仍然可以无所谓,甚至他们可以干脆不去看评论,客观上降低了他们处理信息的压力。但对于普通人,这种系统是残酷的,结果就会导致普通人发出的信息没人回应,得不到传播。钱明奇在新浪微博待了半年,他的信息并不是不重要,但传播开了吗?在这种系统里面,“草根”是无力的。
Twitter的社群关系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平等的信息架构和极快的链式传播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非常牢靠,信任度也更高。
因为信息架构平等,所以信息更容易被重视;因为传播极快,也就更容易找到欣赏的人。一切都归于Timeline,哪怕是随便对什么事情发表的评论也都很容易被查到,通过Timeline就更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品位和趋向。
平等的信息也带来平等关系,无论是不是名人,只要在Twitter上和其他人产生互动,就会促进社群的形成,社群的形成也一样是链式的,人们可以根据很多碎片信息而决定互相Fo,进一步交流,最终形成无数虚拟社群。
国内微博,信息被划分了层次,人也就随之划分了层次。评论微博的人很难和发微博的人产生更多的互动,也不会有更多人看到这种互动。想了解一个人,只能在他的Timeline中看到正经八百的转发和原创,没法追溯他对若干事情的看法,这样就很难建立信任。
有什么样的土地,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一个社区的关系形成和产品是有关的,一些逻辑的权衡最后会决定用户行为。对于一个SNS产品来说,最终形成牢靠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对用户最大的方便,其他能不能传图片,能不能发评论,与此相比都太细枝末节。为了完成最重要的目标,甚至必须舍弃一些用户体验才能达到,正所谓“行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人讲,其实并不喜欢微博,也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只是因为有用,或者推广和工作需要,不得不用。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话我听到了太多太多次,以至于我怀疑是不是新浪微博就是一帮推销自己东西的人凑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想推销点东西给别人,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
假设新浪微博是有用的,但Twitter是有爱的。Twitter是一个温暖真实的社区,大家都是靠着自己的兴趣生存。同样有人在这里完成各种交易,找到工作或合作伙伴,找到朋友、伴侣。一个有爱的社区同样会节约人们更多的时间,集中于生活本身。
其实没什么东西是免费的,无论是利用社会媒体推广还是其他方式,都需要花费时间学习,也可能需要花钱。对于我所见的大部分企业,包括声称从微博获得很多好处的企业和个人,如果他们可以精心维护一个Blog,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而不是赤裸裸的产品推荐),同样时间会被传播开并获得商业机会。而且Blog几乎永存,更容易被检索,微博如流水,24小时之后就都流过去了,Blog始终存在,易于查看,一次写作后很多年都起作用。如果能写出真的好文章,时间越长,意义越大。
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Twitter的基础是140个字,其中可以加入链接,如果使用短链接能节约一些空间,但总体的140个字不会变。Twitter没有评论,只能转发并评论,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信息非常规整,一般一条信息高度不会超过100像素,在屏幕上一页内可以显示更多内容,更容易用浏览方式扫过,重复信息、图片等干扰小得多。
对比国内微博,因为有评论和转发的机制,导致一条140个字的微博下面还要带一条原始微博,有的两者还都带图片。这样被反复转发之后,Timeline会充满同样的内容,每一条还都占用了200像素以上的高度,这对Timeline破坏严重,阅读压力也就更大。
换言之,在单位时间内我能完成阅读的Twitter信息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微博。阅读数量足够多,才能Fo更多人,处理(转发或评论)更多信息,与更多人交流,整个系统也因此更加活跃。
Twitter严格保证了140个字,不会耍把网址当做一个字符这种小聪明,也不会让你附带一张照片不算字数。在Twitter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写了链接、放了照片或者视频,就只能少写几个字。这个原则来源于短信,既然人们用140个字的短信可以交流,那么140个字的Tweet当然也可以,何况中文140个字已经比英文表现力强多了。
在产品设计上,Twitter一直贯彻这个原则。Twitter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很方便上传图片,但Web版不可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Twitter不是照片分享站,大多数情况你的图片对别人意义不大,所以就不要上传干扰别人了,如果非要上传,可以随便上传到照片分享站,贴链接过来。而手机客户端分享照片需求很大,这些照片有实时性,具备分享意义。国内微博都提供了网站直接分享照片功能,结果就是大量无用信息(很多是商业推广)下面贴上一张和正文完全不相关的美女图和搞笑图,以期望获得更多转发。这种东西完全是破坏用户的正常阅读,增加用户阅读负担。这本质是国内微博对富媒体滥用,导致富媒体信息更受欢迎,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们只关注带有强烈刺激富媒体的信息,更为简洁有效的文本信息受到的关注度被严重降低,以至于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也得不到关注。
用户能在Web分享照片看起来确实方便,其实背后对环境破坏有多大是没法衡量的。不过职业经理人们只关心前者,无法考量的后者他们并不在乎。管这个叫做“功能友好”的人们,何等浅薄。换言之,Twitter的设计不强迫用户必须阅读富媒体内容,除非用户主动展开信息阅读。在信息严重过载的年代,这种设计非常有意义,如果文字内容有趣,我会愿意多看,但如果我不愿意看,也请不要占用我的页面空间,浪费我的阅读时间。
阴差阳错也好,运气也好,认为Twitter公司能力差也好,人手不够、偷懒也好,他们确实只是设计好信息架构和API,没做更多的事,之后用户登场了。这就是开放平台的好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完善。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完美产品,于是各种完全不同的客户端和第三方网站同时被不同的人使用,最终所有信息被聚集回Twitter的信息架构中。这也是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在Twitter之后,从信息架构和API开始的产品设计逐渐成为一种开发方法,影响深远。
说Twitter刻意保持网站的简陋也不太对,不过Twitter保持网站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功能(可能只是偷懒),确实对生态圈完善有帮助。一方面简陋的网站清晰演示了核心功能和信息架构,另一方面也确实留给了第三方开发者更多空间。缺点也确实让新人不容易入手(这几年有不好的趋势,Twitter对第三方开发者也逐渐收紧政策,希望以后不要变得更糟)。Twitter大概有最丰富的第三方软件,除了官方软件优秀流畅,还有S60上的神器Gravity、信息过滤最方便的Hootsuite、最华丽的Tweetbot和简洁快速支持Stream API的Echofon。所以我一直说,Twitter是一种协议,你可以在这个协议之上创造任何你喜欢的东西。国内所有微博都是一种产品,附着了太多的商业目的,这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