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大扁头蟋】史上最全的蟋蟀分类大全,果断转载[新手必读]

天才歌手葫芦

油葫芦又名黄,全身油光锃亮,好像刚从油瓶里捞上来,另外那哭声听起来像葫芦里涌出来的声音,那个成虫喜欢吃花生、大豆、芝麻等各种油植物,所以得名“油葫芦”。

此虫属直翅目蟋蟀科。体长20~30毫米,宽6~8毫米,触角褐色,长20~30毫米。体色有黑褐色、黄褐色等多种,它浑身油光闪亮。头部黑色,呈圆球形,颜面黄褐色,从其头部背面看,两条触角呈“八”字形,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泽,侧面黄色。尾须很长,能超过后足股节,色较浅。雌虫的产卵瓣平直,比后足股节长。

天下第一虫蟋蟀

蟋蟀俗称蛐蛐,古时候也叫促织,号称“天下第一虫”。蟋蟀是昆虫中的田间歌手,由于它们的鸣声婉转动听,惹人喜爱,属于昆虫纲中的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不但善鸣,而且更喜斗,故有雄鸡斗蟋蟀的故事流传至今。蟋蟀又名蛐蛐、中华斗蟋,古人称促织或蛩,它是秋天鸣虫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此昆虫的雄虫善于打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观其打斗来获取乐趣,因而又被称其为“斗蟋”和“将军”。它不仅好斗,也善于跳跃,而且善于鸣叫,故而成为历代盛行的玩赏昆虫。此虫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有4根尾须,两长两短,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黄色纵纹。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此虫不仅会叫出悦耳的声音,而且有好斗的习性,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种玩赏虫,屡斗屡胜的蟋蟀常可被炒至极高的价值。

大蟋蟀又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体形较大,居于众多品种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而又被称为“花生大蟋”。 此昆虫体大而且强壮,体长35~45毫米,宽12~14毫米,触须长40~50毫米。呈丝状。通体赤色或黄色,背板上颜色最深,近于黑色,腹部色浅,呈浅黄褐色。头很大,呈半圆形,有3个并列的单眼,中眼横生,半圆形。前胸背板特别宽阔,呈鼓形,表面有明显刻点。 其前、后翅均较发达, 长度超过腹端,后翅端折叠成须状,端不超过尾须。 大蟋蟀的发音镜不大,呈长方形。后肢特别强壮发达,善于跳跃,胫节上有两排刺,每排4~5枚。雌虫产卵管呈管状,长5~6毫米

石首棺头蟋又名棺头蟋、小棺头蟋、小头蛩,属直翅蟋蟀科鸣虫。体长12~16毫米,大小不等,体宽一般为5毫米,触角长20毫米左右。此虫体色黑褐,雄虫头顶向前突出,前缘呈圆弧形,后缘略扁平。额腹面有一近似圆形的黄斑,由头顶向前胸背板倾斜,具6条淡黄色短纵纹。颜面宽而扁平,且明显倾斜。石首棺头蟋的口器为黄褐色,前翅发达,后翅或发达或退化。前腿、中腿较细,有大小不一的黑斑;后腿粗壮、宽阔而长大,显得特别有力。2根尾须向两边叉开,长度约为体长的1/3,端部很尖。该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后翅发达的个体有时会飞翔起来,扑向灯火。

长颚斗蟋又名猴脸蟋、瘪脸、白和尚、小眯、老米嘴,属直翅目蟋蟀科。 9) 雄虫上颚大牙明显伸长,颜面中央扁平,形成一个平的三角区,从侧面看,颜面成一斜线或略凹陷,形似猴脸,故名“猴脸蟋”。又因其大颚比前胸还长,故而得名“长颚蟋”。其颜面凹入,好似瘪嘴,因而又有“瘪嘴”之名。长颚都蟋全身黑褐色,和蟋蟀形状极为相似。体长12~15毫米,触须较长,25毫米左右。其体表被有微毛,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其前胸背板淡褐色,有黑斑,肢上也有黑斑。雄虫前翅较发达,能覆盖腹端。它的发音镜呈长方形,中有一横脉将发音镜分成两段。其鸣声很独特,音调为“句—句—句”,3声一停顿,第一声和第二、第三声间隔较长,后两声间隔很短。雌虫产卵管长10毫米左右,以卵在土内越冬。其前翅长于腹部的一半,后翅与雄虫相似S。

双斑蟋蟀又称乌龙仔、赤龙仔、画镜、花镜、黄头颈,它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虫。由于其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块圆形黄斑,因而获得“双斑蟋蟀”的名称。此蟋蟀体形粗壮硕大。体长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泽。头部饱满,圆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门都呈乌黑,而边缘稍带黄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带赤褐色。雄虫前翅宽大,超出腹端,后翅发达,翅须呈须状,超出尾须和前翅。雌虫比雄虫略大,产卵瓣平直,略长于后足股节端部,尖而长,如同拖着一把尖刀。

梨片蟋又名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在常见鸣虫中属中等偏大的,体长18~20毫米,宽约5毫米。整个虫体呈梭形,通体草绿色,象一颗绿色的枣核,又象两头尖的小舟。此鸣虫头较小,略宽于前胸背板前缘之宽度。触角鞭丝状,黄绿色,长近40毫米。前胸背板横宽,前狭后宽,近似扇形。其雄虫前翅宽大,覆盖整个身体,翅上分布着褐色的脉纹。其发音镜较大,略呈四方形,发出的鸣声在几种金声鸣虫中最响亮,只有银钟儿的响声能与之相比。雄虫外生殖器中叶端部呈“丫”状分叉,俗称“双口”,侧叶端部有细齿。雌虫体形较明显,产卵管细长、平直、略下弯。梨片蟋身体强健,能飞翔,而且能飞得很高很远,但脚部柔弱,黄绿色,前、中翅较小,后肢也不发达、不长大。2条后肢常并在一起,紧靠身体,从外面看上去象是没有大腿似的。其尾须也不长,为黄色。雌虫产卵管末端黑色,它常在树枝上咬出小孔,将卵产在里面避寒越冬。

金钟儿又名马蛉、金琵琶、蛉虫。此虫通体黑色,头小,身体扁阔,腹部略长,前翅宽扁呈椭圆形,体长16~19毫米,总体形状很象一颗饱满的阔西瓜子。此虫肢较长,有4个跗节,后肢强健。其触须长约32毫米,从基部起,有3种颜色,基部赭色,约5毫米长;中间白色,约15毫米长;前端黑色,约12毫米。其尾部为白色。有些个体后翅伸出尾部,比2根尾须略短。此虫的扁而椭圆形的前翅上翅脉明显隆起,呈波纹状。雌虫的体形比雄虫稍肥大,前翅比雄虫窄小些。金钟儿的鸣声较奇特,犹太如铃声,其鸣声为“铛—铛—铛......”

中华树蟋又名竹蛉、邯郸,属直翅目蟋蟀科鸣虫。其外观纤细修长,头小而翅宽,形似琵琶,也象蟋蟀,又如一片碧绿的嫩竹叶。体长20毫米左右。因生活在树上而得“树蟋”之名。此鸣虫通体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色可随虫龄增长逐渐变黄,头后带有红褐色细纹,口器明显前伸。复翅长而扁平,呈半透明状态,象一层薄薄的翠纱。其后翅发达,略伸出在前翅尾端。有3对细长的足,善行走,后肢强壮,能跳跃,也能飞翔。雌虫此雄虫肥胖而稍短,不能鸣叫,其产卵瓣平直,长度超过后足股节。

石蛉又名鳞蟋、凯纳奥蟋、属直翅目蟋蟀科。此虫体长10毫米左右,体形略扁平,全身体表密被银白色鳞片,鳞片随虫体长大而逐渐脱落,通体成为铁锈色。其前胸背板略狭于头部,前部较窄,后部略宽,后缘为弯月形。雌、雄虫皆有长长的触须,几乎达到体长的2倍,状如长鞭。雄虫的前翅较短,其长度未及腹部之半,端部钝圆,翅脉模糊,腹背有较多褐色斑点,有长尾,长尾的基部色浅黄。雌虫没有翅翼,但有细而长的灰黄色尾须,其长度几乎达到身体长度的一半。石蛉的整个身体呈扁平形,3对步足均呈淡黄色,并散步褐色斑点。雌虫具有略向下弯的平直产卵瓣,如佩刀状。

磬蛉又名松蛉、铁弹子、铁蟋、刻点铁蟋,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因全身乌黑发亮,头似圆珠,如弹子,因而名“铁弹子”。此虫的雄虫体长10毫米左右,宽约3.5毫米。雌虫比雄虫稍大些,体长约12毫米,体宽约4毫米。磬蛉头部较圆,略小于前胸背板前缘的宽度,显得整个身体前小后大。头顶极胸前背板布满细刻意点。其触角为黑色,中部几节为白色,比身体稍长些。前翅宽阔,翅的边沿较薄,盖住整个身体。有些磬蛉无后翅。

斑蛉又名花蛉、小针蟋、黑斑针蟋、斑腿针蟋、斑针蟋,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后肢上有黄色和黑色的斑点而得名。此鸣虫体形较小,仅5~7毫米,体宽3毫米左右,但触须特长,可达15~18毫米,通体黑褐色,其前肢、后肢上皆有明显的黑白花纹,故又称为”花蛉“。斑蛉的头部有4条黄色直纹,头额两边有“八”字形的花纹,胸部有黑色的细毛,背上、四肢及大腿处均有白色茸毛。前、中、后肢的基部嫩白,近于透明,翅上有2条长弧形脉纹。因产地不同,体色也有些差别,有的黑色多于黄色和白色,有的黄白色多于黑色,有的则是黑白对称。从它花斑的腿部,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和其他鸣虫的区别.雄虫的前翅较短,不超过腹部,翅脉清晰;雌虫前翅更短,仅长至腹部的一半。雌雄虫都有较短的尾须,尾须也呈花斑状。雌虫的产卵瓣较直,稍向上斜伸,为赤褐色管状。雄虫的前翅半透明,长达腹端;雌虫的前翅不透明,有数条平行横脉,产卵瓣与后足股节的长度相等,平而直,向上斜伸,为黄褐色。

草蛉又名长翅蟋、草黄蛉,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其外观很象缩小了的金蛉子。因它生长在草丛之中,故得名草蛉;又因其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

赤胸墨蛉又名乌蛉、墨蛉、蚁蛉、黑牡丹,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墨墨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此鸣虫体态娇小苗条,体长约7毫米,头小,身体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它触须较短,不到10毫米,身躯较细,腹部长椭圆形,前翅较长,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

安徽黄蛉又名大黄蛉、黄针蟋蟀、安徽黄蛉蟋、黄蛉,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纯黄色,仅颈部有一段颜色较浅,故被称作“黄蛉”。它虽和小黄蛉看起来只是体形大小的区别,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品种。此昆虫体长7~8毫米,体宽约2.5毫米,触须长30~35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条宽带,后足股节外侧亦各具2条深色条纹,内侧靠近端部各具有1个暗色圆斑。其头上的复眼为灰绿色,前翅发达,覆盖整个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触须很长,比身长要长4~5倍。安徽黄蛉之所以名声很大,是因为它有突出的特色。它的鸣声为“铃-铃—铃”,动听悦耳,声音清晰而有韵味,比金蛉子还清脆响亮,因其形象佳,鸣声美,玩赏时间长,在“上海市第一次鸣虫展览会”上曾有“鸣虫之王”的称誉。

小黄蛉又名小黄蛉蟋、麦杆黄蛉、苏州黄蛉、白金蟋、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昆虫,由于它全身黄色,体形比大黄蛉小,因而得小黄蛉之名。此小昆虫外观娇小玲珑,体形细窄,体长仅0.6~0.7厘米,通体金黄色或麦杆色,有光泽,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子。随着虫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光泽随之消失。小黄蛉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雌虫、雄虫的尾须都很细长,有0.25厘米左右。雌虫的产卵管呈弧形向上弯曲,长0.2厘米左右。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鸣声最优美的被鸣虫爱好者称为“黄金蛉”,意思是赞誉它的鸣声圆润悦耳,犹如金蛉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此虫的触须较长,可达1~2厘米,相当于其体长的2~3倍。它的后肢也很细长,超过它身体的长度,在诸多昆虫中独具瘦长清秀之美。

金蛉子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鸣虫。因其身体闪亮如金,鸣叫的声音清脆,犹如金属铃子的响声,故被饲养者称为“金蛉子”。此鸣虫因其体形娇小玲珑,形状美丽可爱,鸣声悦耳动人,被视为诸多鸣虫中的佼佼者。金蛉子体长7~9毫米,宽约3.5毫米,象一只袖珍型的小蟋蟀,玲珑小巧,逗人喜爱。它全身呈金黄色,有1对绿色的复眼,金色的前翅下略显黑色。其触须既细长又长,长度可超过其身长的1倍,从基部到须端有3种颜色:基部褐色,中间白色,尖端黑色,有趣而奇特。此鸣虫前翅发达而宽长,几达尾部顶端,前后翅较硬厚,具有金属的光泽,前左翅薄而透明,折叠于右翅下面。体后有1对尾须,八字形分开,前、中、后3对足都较长。后肢长大而强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雌虫较雄虫肥大,尾端有褐色产卵器,略向上弯。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