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5月5日8时51分将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孟夏时节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当下,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作用日益降低,但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依然充分发挥着在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其他节气不一样,立夏这一天的许多有趣习俗,都与“吃”有关。在南京,最为人所知的立夏习俗便是“尝三鲜”。
立夏尝三鲜
夏天到了,太阳光照充足,白昼变长,庄稼逐步成熟,劳动强度加大,因而立夏吃补食变成了南京人普遍的风俗。在物质条件还不是十分富裕的年代,富含蛋白质的鸡蛋成了人们的首选。同时,鸡蛋还成了儿童在立夏这天的玩具。南京古南都集团副总经理张志军回忆道:“我记得小时候,立夏这天,大人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网兜里,然后系在小孩儿身上。小孩子之间会举行‘碰蛋比赛’,谁的鸡蛋碎了谁就输了。”
南京民俗学家陶思炎说,为了转换胃口,提高食欲,“补食”渐渐转换成“尝新”,到明代已经成为立夏时节的一项主要习俗了。
他在《南京民俗》一书中写道:一些讲究的苏南人家要分别吃“地上三鲜”、“树上三鲜”和“河中三鲜”。“地上三鲜”是指苋菜、蚕豆、黄瓜;“树上三鲜”是指樱桃、梅子、香椿头;“河中三鲜”是指海蛳、河豚、鲥鱼。南京人在立夏这日则要“尝三鲜”,所谓三鲜,则是指樱桃、青梅和鲥鱼。
视觉中国图
“江南四月黄鸟肥,樱桃满市灿朝晖。”南京人吃樱桃正在孟夏之际。南京饮食文化学者马学仁告诉记者,南京是我国樱桃著名产地,多产于玄武湖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樱洲上还有住户,农民栽种了成片的樱桃。后来缺乏科学的有效管理,使得一些樱树衰枯而被砍伐。如今樱洲上的樱桃树,大多数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樱桃好吃树难栽”,因为栽培樱桃不容易,古代樱桃常被用作贡品,朝廷也用以赏赐百官。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抵达江宁(南京)时,江宁织造府曹寅当夜进贡的就是玄武湖樱洲产的时令佳品“玄武樱”。康熙品尝后十分喜悦,下令差官飞马进京将红如玛瑙的樱桃进献给皇太后。
青梅。视觉中国图
《物类相感志》记载:“青梅小满前嫩脆,过后则易黄。”而立夏正是小满前的一个节气,此时青梅最为嫩脆。南京人吃的青梅,大多产自高淳。马学仁说,过去青梅成熟的时节,经常能看见挎着竹篮叫卖梅子的妇人,竹篮里头的梅子都是从自家种的梅子树摘下来的。因为青梅很酸,买的人除了泡酒,就是做糖渍青梅,很少直接吃。
视觉中国图
春夏之交,还是昔日鲥鱼入馔时。世间鲥鱼有三种,即长江鲥、印度鲥和美洲鲥, 其中以长江鲥为“ 三鲥之冠” ,长江鲥又以镇江鲥鱼为上品。张志军告诉记者,吃鲥鱼最好的烹调方法是清蒸,清蒸的鲥鱼美其名曰“清蒸鲥鱼”。清蒸鲥鱼一定是道风味鲜美的珍馐佳肴,在小说《金瓶梅》里,有一道菜叫“鲜蒸鲥鱼”,那是西门庆的一道私房菜,西门庆经常在朋友面前和自己的女人面前炫耀这道鲜蒸鲥鱼的菜肴。“如今,我国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正式实施全面禁捕,让水生生物休养生息,野生鲥鱼再也吃不到了。”张志军说,江白鱼与鲥鱼在口感上相差不大,肉质细腻,而且养殖的江白鱼价格便宜,是鲥鱼的最佳替代品。
避免“疰夏”吃豌豆糕
进人夏季,人们容易倦怠,食欲不振,体热气虚,逐渐消瘦,称作“疰夏”,尤其是儿童和年老体弱者,易让暑热伤气。
为防治疰夏,南京人有立夏吃豌豆糕、让小儿坐门槛的民俗。
《金陵岁时记》云:“立夏,使小儿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之不疰夏。乡俗云,疰夏者,以夏令炎热,人多不思饮食,故先以此厌之。”所谓“厌”,就是“镇除”、“辟克”之意。陶思炎研究发现,与他乡立夏不能坐门槛的禁忌相反,南京人让小儿坐门槛,有把孩子托付给门栏神之意,以让其对疰夏加以厌除,对小儿加以护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马学仁至今还记得“豌豆糕”这种节令食品,“它既不如豆沙的香糯,也不似绿豆糕的细腻,但豌豆香中也带有淡淡的甜味,售价低廉,身为儿童喜好。”但豌豆糕的供应时间极短,只有立夏前后这几天能买到。老人感慨,如今,随着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豌豆作为杂粮,种植面积减少了,豌豆糕已经消失了,买不到了。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在餐饮界浸淫了一生的马学仁曾经想自己亲手做豌豆糕,但超市里的豌豆品种太少了,能用来做豌豆糕的不好买。他向记者口述豌豆糕的制作技艺:将豌豆淘洗干净,煮烂焐透,起锅后摊在案板上,俟其阴干,再切成小块方糕的形状即成。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