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春寒依然很陡,但春天的气息一天比一天浓。
检视唐宋诗人的作品库,描写早春的诗歌并不算太多,不过那不多的作品中竟颇有几首独出机杼、别出心裁的精品之作。一起来看下。唐人中最著名的早春诗,莫过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入手,细腻刻画出了早春长安的独特景色,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的美感。尤其是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全篇脍炙人口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小雨过后,青草只冒出了一些嫩芽儿,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可当走近看时,地上却只见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草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敏锐抓住了早春草色远有近无若有若无的特征,从而写绝了大地春回,欣欣生意的早春美景,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令人叹绝!
其实在创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前的八年,韩愈还曾写过一首描写早春的诗作,也一向为后人所称道。诗名《春雪》。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写长安春雪,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所以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于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的春天来得实在太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而这时白雪却依旧不肯离去,还要穿庭绕树地跟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诗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白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勉力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和春意。全诗虽然不长,却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透出诗人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韩愈写诗一向强调避开前人的烂熟套数,力求出奇和创新。他的上述两首早春诗不仅造句优美,而且构思十分新巧,读后令人拍案叫绝,可谓其“惟陈言之务去”文学观的忠实体现。
下面要说的这首诗——《城东早春》,作者杨巨源,生活年代大约略早于韩愈,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并不算太出名,但基本上他就可以凭着这首《城东早春》诗在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了。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跟韩愈一样,杨巨源描绘早春美景,也是独具慧眼,抓住了早春柳叶新萌,颜色嫩黄却“半未匀”的微妙特征,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传神。当然,如果仅止于此,这首诗还是无法比肩韩愈的早春作品;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盛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等到长安繁花似锦的盛春时节,游人如云,喧嚷若市,就再也无法欣赏到那种早春特有的清新之美了。诗人在此暗喻诗歌创作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如果混在人群中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与创造。至此,这首诗在写景之余又多了一层“理趣”,因而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这在唐诗中是不太多见的。
到了宋代,最著名的早春诗,毫无疑问只有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虽然只是一首题画诗,但苏轼不愧为不世出的诗坛大家,根据惠崇的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末尾一句表述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即景言情,融情于景,既写出了“画中态”,又传出了“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更绝的是,虽然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但通观诗题和诗篇均未出现“早春”二字,只以“春江水暖”四字加以巧妙揭示,其构思之新巧,水平之高妙,比之韩愈、杨巨源似乎还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