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环境描写的段落】「记叙文写作」如何把记叙文写生动:环境描写

(a)环境描绘

人物、事件、环境是记叙文的三个要素。在具体写作中,我们经常忽略环境描写。

其实,叙事不可忽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对自然景物、社会环境、场面等的描写。景物描写在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中包括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情形,如烟霭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江山湖海、花草树木等描写,还有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物体,如城镇街道、村庄住宅、学校工厂等景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情形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详细、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即我们所见到的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山水树木、亭台楼阁、阴晴雨雪等。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少不了景物描写。如: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这是《凡卡》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此时,老爷家正在过圣诞节,而爷爷却“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为老爷守夜。按理说,凡卡想回家和爷爷一块儿生活,一样受苦,一样受罪;而凡卡想象的圣诞夜却是这么美好,这就有力而真实地衬托出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凄苦,是特定情境下人物心理的准确反映。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时代背景,包括社会制度、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文章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写,才能写出时代风貌,使主题更有深度。如:

无数盏宫灯高悬在华表样灯柱的顶端,灯光将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呼”的一声,一条火龙直穿墨蓝的夜空,紧接着“噼里啪啦”声响震耳,天空中绽开一朵朵红的、白的、黄的菊花。老太太抿着嘴呵呵笑。骑在爸爸肩上的孩子拍手叫:“好看,好看……”,我们这群十来岁的少年,蹦呀跳呀,在人群中乱窜。大哥哥大姐姐合着广播里的音乐翩翩起舞。宫灯的光,礼花的光,映照着全场每个人幸福的笑脸。

这些描写都反映着“社会欢乐、祥和、幸福”这个主题。又如:

这是发生在“雷锋月”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夜幕笼罩着柯城,他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老翁。“现在的青年人真不错。”老人嘴里默默地说着,“雷锋月,雷锋……好,好啊!”朦胧中,他没有细看老翁的面孔,只记得,这是他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门口,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明亮的灯光把他俩照得棱棱清清。可是,没等他定过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的挣开了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他的耳根发热,拔腿想飞,感到这季节一下由冬天变成了催人渗汗的夏天。

上文讲述在“雷锋月”里,一个刚从劳教所回来的青年,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满心乐意”地做好事,这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体现了“他”转变的原因;从“醉老翁”的嘴里也反映出,雷锋精神开始在人们心里萌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呼唤。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主旨的表现等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在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了气氛,奠定了基调;在人物方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主人公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其命运结局;在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在主题方面,揭示了主题,深化出主旨。环境是写人叙事的自然基础,因此,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写人叙事不可忽视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交代时地,透露背景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好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一幅风景画,而且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它既是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也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描述“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所见的景物时,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起到了“导入”的作用。又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作了铺垫。

2.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的海面上驶向远处”和文末“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形成了鲜明对照。前句衬托了人物去哲尔赛岛游玩的快乐欣喜之情,菲利普夫妇带着女儿女婿,有“福音书”支撑着,憧憬着未来,游玩起来轻松愉快,眼前的一切也都“好似绿色大理石”一般美好。当希望成为泡影后,联想到于勒又要回来“糟蹋我们”,涌出来失望、沮丧和愤怒,于是于勒成了“紫色的阴影”,威胁着菲利普全家。又如,“雾中的一切是那么奇妙,我想钻进雾里看一看。可是,雾好像在捉弄我似的,我在后边追,它在前边跑。任凭我跑多快都追不上它。我泄气了,打消了追雾的念头。说也怪,我不追了,雾也在我的前面停了下来。大概它也跑不动了。我慢慢地走着,雾也在前边缓缓地走着。我停下来欣赏起雾来,一堆堆,一团团,乳白色的,朦胧而典雅,美丽而顽皮……”这一段写“我”和雾互动游戏,“景我”交融,反映了“我”欢快的心情。

3.交代身份,暗示关系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段社会环境描写最为典型:“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张曲尺形的大柜台”,将穷与富、外与里、短与长、站与坐分成了两个阶层,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而孔乙己是在这个环境中的特殊人物,“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悲、可笑的废物。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展示了社会对孔乙己这一不幸的人没有丝毫同情,只是把他当作取乐的笑料。

4.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景物描写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作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它穿插在叙事中间,衔接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造成悬念,引起下文。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反映性格,表现品质

如,在《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芦花荡》中,“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不光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还和紧跟着出场且显得悠闲自得的老头子形成鲜明的对照,衬出他勇敢、自信的个人品质。还有《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6.深化主题,表明主旨

表现文章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刻画,也离不开对环境的仔细描写。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又如,在《芦花荡》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在此句中,苇子很明显不光是植物苇子,它象征着这里的抗日军民,它“狠狠地往上钻”象征着抗日军民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全文主旨所在。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由于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三)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节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佳篇品读

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的爸爸40多岁了。他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

那是四年级时,因为我贪玩,所以功课很差,期末各科平均才60多分。老师决定利用暑假给我补一补,免得上五年级时跟不上。

这天外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这不是成心跟我作对吗?”我望看窗外的大雨嘟嘟囔囔。

正在发愁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走,小飙,我送你去!”

我本来不想去了,听爸爸说要送我去,又不好说不去。没办法,我只好跟着爸爸钻进雨幕。

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眼。爸爸尽量把雨衣往我这边挪,生怕我淋透了。

快到学校了,我忽然想起自己没拿课本。爸爸对我说:“你在这等着,我给你拿去。”说着,爸爸把我领到一家门楼儿下面躲雨,自己又转身钻进雨雾里。

他一步三滑地往回走着。突然,他一下栽倒了,又不顾一切地站起来,满身是泥水。接着,爸爸那跌跌撞撞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

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点评

《老山界》环境描写交代了时地,透露了革命时期的背景。作者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观:“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的眼睛湿润了》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文章之所以感人,与事情发生的典型环境及作者巧妙穿插环境描写是分不开的。作者几次描写环境:“这天外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眼”“爸爸又转身钻进雨雾里”“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这些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映衬出爸爸坚强的意志,为了“我”的学习、不惧任何困难的高大形象。难怪爸爸的行动令“我”感动得“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这篇短文也告诉我们,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穿插环境描写时:穿插的时机要妥当;描写的目的要明确;描写的语句要精练,防止喧宾夺主。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做“寄情于景”。自然环境是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社会环境,可以是居室陈设、布局、人物活动场所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场面则是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要写好环境。有人说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风景画”和另一幅“风俗画”。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