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貌,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描述:“章鱼大雁的容貌,闭月的美貌”。(莎士比亚)美丽。
这句话中的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昭君、貂蝉、玉环。其中的“沉鱼”据说与西施浣纱的故事有关:“西施在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游鱼见到她美丽的容颜,被惊艳得沉入江底。”
清 赫达资 《画丽珠萃秀册》(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代宋之问的《浣纱篇》中,一句 “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亦以“沉鱼”来形容西施的容貌之美。
不过,除了姣好的容貌,西施能以“美人”之名被铭记至今,还美在哪里呢?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便想献上美女迷惑夫差。相传越王选美时有三个要求,“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 ”即所谓,花容月貌易得,品格神韵难求。
与西施相遇后,越王花了三年时间命乐师教她歌舞、步履、礼仪,最终成就了这位名传千秋的美人。
据史料记载,西施擅长跳“响屐舞”——脚穿木屐,裙系小铃,舞姿翩跹,环佩叮铃。其身形如丝似纱,飘然远近,令四座无不惊起。
后来,夫差还为其专门修建了一条“响屐廊”,廊间风声、乐声、歌声、铃声相互交织,为西施的舞姿之美锦上添花。
五代十国 佚名(旧题周文矩) 《西子浣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向来爱用华丽的辞藻夸赞美人——“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这是容貌之胜。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舞姿之美。
除了容貌、舞姿之美,西施还有种“别于寻常美人”的气质之美,也让她多了几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天然、妥帖感。
在古代四大美女中,玉环可算作妖娆,昭君当属清冽,貂蝉是为秀美,而西施则可称得上一份“自然”。
美人不一定非要花枝招展、浓墨重彩;也可是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宋代诗人苏轼更是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比作西子(西施)。
南宋 李嵩《西湖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西施的气质之美来源于哪?我们也许可以从她的经历推测一二。
唐代诗人王维在《西施咏》中写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本来只是越溪边的平凡女子,出身寒微,生活简朴,后来虽入吴宫为妃,享尽荣华,却未必真是她所追求。
在溪水边“踏霜踩露、披星戴月”的生活,可能或多或少造就了西施“朴简谦和,云淡风轻”的个性,这使得她的美有了辨识度,亦有了含蓄感。
西施的美,用徐志摩那首著名的现代诗可能更好形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清 朱耷《墨荷图》(局部) 安徽省博物馆藏
同样的,为品茶之人所喜爱且熟知的一款经典紫砂壶器型——“西施”,亦有这种简朴含蓄的气质之美。
西施壶原名“文旦壶”。当年徐友泉以文旦壶为蓝本,首创了西施壶制式。
据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说“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当属“西施壶”。该壶以西子为名,微妙而美好。
观复博物馆玉乳西施紫砂壶
壶身,不输西子之娇羞,犹如西子湖畔亭亭玉立的江南女子,着一身素衣,和煦恬静。
壶嘴,长度不到一公分,似佳人樱桃小口般可爱。
壶把,上窄下宽,独特倒把,弧形过渡自然明快,似西子挽起的发髻轻轻垂下,流光飘逸。
壶盖,采用截盖式工艺,口盖严丝合缝,看似与壶身相嵌为一体。壶底,在近底处收敛,一捺底。
西施紫砂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朴简,却言有尽、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