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个性qq留言】收到了那么多青春期家庭的留言,我有10句最想说的话

门|橙色妈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时常非常忙,收到的留言不能总是及时回复。我根据最近大家的留言,整理了以下10条最想说的话。

留言有很大的比例具有共性,这说明:

1、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是不同的个体,个性千差万别,但行为表现、心理需求存在着某种相似的逻辑。

2、当你遇到了问题,你不是最煎熬的那一个,你不孤独,你也不能因此判定自己是 “失败”的。一切都会过去,挺住意味着一切。

以下的这些表达,纯粹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不一定符合“心理咨询”的技术,不能替代心理咨询。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了你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且持续时间较长(两周及以上),请及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01

不管孩子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有多么的匪夷所思,他选择这样做,一定是当下他可以从中“获益”。找到了那个“有利可图”的点,可能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比如:在学业特别紧张的高三,一个孩子每天花1个小时和异性同学在操场散步,父母觉得这纯粹在浪费时间,但孩子可以从中获得的是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责备、干预孩子的行为来得更有效。

02

我们看到孩子表现出来“不好”的一面,但也许他已经或者正在做最大的努力,不让“更不好”发生。这是他隐藏着的对自己,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比如:一个孩子在情绪好转后和妈妈沟通,他当时不想讲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不想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差,也不想把这些坏情绪扔给父母。

03

在我们的内心里,确实是想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但在行动上,我们会“无意”避开一些关键性问题,在核心问题周围绕圈圈。做这样的“假动作”,是因为如果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必须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但我们还没有做好面对的准备。

比如:在排除了很多种可能性后,了解孩子最近异常表现的一个特别好的渠道是和学校、老师沟通。但这个爸爸因为自身性格、过往经历等原因在和“权威”沟通上有心理障碍,因此一直在纠结、焦虑,但无法对着靶心打出那一枪。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不能”,这没什么,谁都不是完美的。这样会让自己更轻松,少一些纠结,更简单地去面对问题。

04

在留言里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沉迷于看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的,大多发生在5、6年级,以及部分初一的孩子身上。

比如:一个妈妈发现5年级的儿子熬夜看玄幻,另一个妈妈发现6年级的女儿打电筒看言情,把书没收了,下一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又出现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从儿童迈入他们不曾经历过的更立体的世界,情绪,情感,社交等都变得更多元、复杂, 以及“真实”。他们需要用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去对冲这个“真实”,并过渡到真实。这是一个过渡空间,也只是发展中的一个小阶段。

至于熬夜对睡眠的影响,放心,身体会告诉他怎么做。他可以一天不睡,两天不睡,除了特殊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他不可能做到一直熬夜不睡。

05

打不得,打不得,千万打不得。

比如:留言里有一条是妈妈无奈的“控诉”。爸爸打了孩子一耳光,孩子离家出走,爸爸更愤怒了,拎回来又揍一顿,从此,孩子再也没有去上学。

第一,论真打,你还真不一定打得过(论爸爸和儿子谁爱对方更多一点)。

第二,威逼恐吓,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你以为孩子没台阶下的时候他自然就“屈服”了,孩子的想法是:那我就不下来了。

那要实在太生气了怎么办呢?买个沙袋吧,或者给自己买双好点的跑鞋。

06

如何理解亲子关系变好?为了避免冲突,不管不问,风平浪静,就是亲子关系好吗?

比如:原本关系非常恶劣的母女俩,妈妈反省自己并做出改变,关系缓和了,能对话了。但妈妈说她总觉得自己战战兢兢,孩子做错了事,不敢直接说。为了避免矛盾,即使孩子已经突破了她的底线,她也忍住愤怒。

经营好亲子关系和坚定立场不妥协之间的那个平衡点在哪里?好的亲子关系没有那么“好”。依旧会冲突,会争吵,相比于看似风平浪静,好的亲子关系,包含了暴风雨,更包含了对彼此的理解、支持、默契,以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泛化。

好的亲子关系,还有一条重要的衡量原则——平等。孩子的无条件顺从,父母委曲求全的妥协,都只是短时间内掩盖了矛盾。

07

好的亲子关系是平等,但在有些家庭里,存在着父母之间严重的“不平等”。这不是指父母地位的不平等,而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目标上存在意见的巨大分歧,以及影响力的失衡。

比如:儿子和爸爸起冲突,妈妈夹在中间。儿子很愤怒,强烈反抗。爸爸很强硬,简单粗暴,铁打的规则丝毫不能逾越。妈妈影响不了孩子,也说服不了爸爸。眼睁睁看着孩子拒绝去上学心急如焚。

解铃还需系铃人。再亲密的第三方也调和不了“当事人”的矛盾。“谁惹的事”,谁该站出来解决。放下自己,放低自己,家庭里不应该成为权力争夺的竞赛场。

08

爱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变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愿意为孩子去改变。改变看待孩子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教养方式,改变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模式。

比如:一个妈妈怎么也无法相信,更无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乖女儿会背着她逃学,她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变了,什么时候变了,并纠结于那个完美的女儿形象。

你改变了,你就不会以一成不变的视角去看孩子。孩子在长大,他们身上的变化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如果你害怕甚至阻止孩子变得和你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不一样,孩子就会在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变化,那样可能滋生更多危险是不是?

09

一件事,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立场不同,情境不同,答案不同。

比如:一个家庭对手机这件事深恶痛绝,但另外一个家庭却非常期盼他们的孩子玩一会手机,确诊抑郁症后,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当下的“悲惨”,幸福是个比较级,痛苦也是。你该庆幸,更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这样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你就能看到更积极的那面。

10

有时候,需要调整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父母的预期。不切实际的预期,源自对孩子缺乏了解,源自对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缺乏判断,也可能源自父亲母亲的自恋。

比如:一个名列前茅的初一孩子,如果没有考到第一名,或者跌出前五名,妈妈就非常焦虑,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妈妈是这个班“骄傲”的家委会成员。

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对这个妈妈说出100条让她不要这么焦虑的理由,初中的学习结构和小学截然不同了,常胜将军在初中很难存在了,孩子的状态不稳定属于正常现象了,这样的名列前茅已经很优秀了......但如果换成我们自己是这个妈妈,也可能不那么理智。

父母的期待时常是贪心的,干预我们的预期是必要的。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有机会成为一个有这样或者那样缺点的普通孩子,但愿这不是一种奢侈。

⊙作者:橙子妈妈。资深媒体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专注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