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工作压力大的表现】耳鼻喉医话 | 每日熬夜,职场新人突发“耳中风”!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岭南明中医、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学术带头人李云英教授。

开栏语

本专栏将定期推送中西医耳鼻咽喉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养生保健科普知识,为您耳鼻咽喉的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真实案例

小郑是一位职场新人,初入职场,小郑立志要在三十五岁前买下人生第一套房,为了赚更多的钱,每天不辞辛苦,忙完分内的工作任务还主动加班承担更多工作。为了房租便宜,小郑租的房子离单位有一小时的路程,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小郑工作里唯一的乐趣就是上下班的路上戴上耳机听一听歌。

去年底的一天早上,小郑起床感觉左边耳朵闷闷堵堵的,小郑以为是太久没掏耳朵了,没怎么在意,上班路上小郑发现左边耳机声音变小了,平日常听的歌听起来突然有点奇怪,小郑又以为是耳机出了问题,当天,小郑左耳又出现了耳鸣声,整天耳内蝉鸣响个不停,还伴有头晕。小郑一下子慌了,第二天小郑赶紧向老板请了假。

小郑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门诊找李云英主任就诊,经过仔细检查耳部,听功能报告提示小郑右耳的听力正常,左耳的听力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属于感音神经性的。李主任评估后确诊小郑患上了突发性耳聋。这下小郑耳朵闷堵听力下降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01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上简称“突聋”,民间也常俗称为“耳中风”。主要临床表现有短时间内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闷堵感、可同时伴有或继发耳鸣,甚至伴有耳压迫感及眩晕恶心等症状。属于耳科急诊的常见病种。

02 突发性耳聋如何预防?

第一,劳逸结合。长时间的工作、睡眠不足、熬夜等都有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无论是工作还是游玩都要适当安排好强度,勿令身体过度疲劳。

第二,远离噪声。除了建议远离工作和日常生活噪声,还建议科学使用耳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勿超过总音量的60%,每天使用时长尽量不要超过60分钟。如果工作场合必须接触噪声,一定要佩戴保护耳机或耳塞。

第三,积极防治感冒。部分突聋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故积极预防和治疗感冒也是减少突发性耳聋发生的一个因素。

第四,清淡饮食。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有可能导致血管弹性变差,动脉粥样硬化有可能会造成内耳血管阻塞,导致内耳缺血,引起突发性耳聋。因此本身有“三高”的患者更建议清淡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经过一周时间的积极治疗,小郑的左耳听力终于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李云英主任表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拖不得!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与介入治疗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耳科常见的耳聋疾病中,突聋属于治疗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治疗越及时,有效率越高!一般认为在发病2周内效果最佳,超过4周则疗效大打折扣。因此广大市民朋友在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亲友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

目前大部分中青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医生提醒,在忙碌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劳逸结合,注意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充分休息,同时注意调适情绪,与身边的人保持健康的沟通方式,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压力。

耳鸣耳聋并非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切莫大意,耳朵出现不适,请及时就医。

医学指导:李云英,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耳鼻喉口腔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

曾获“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南粤巾帼好医师”“南粤优秀教师”“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尤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鼻炎、声嘶、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耳鸣耳聋、眩晕、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

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门诊);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门诊)。

作者介绍:

翁晋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听力技师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 翁晋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