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关于高考的图片】历史上珍贵的老照片:1977年恢复高考,从此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每年的6月是毕业生月,被称为毕业季,在校园里,我的学生投身广阔的社会,踏上新的旅程,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走。(莎士比亚)。

在一整个毕业季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高考,这是一项能够改变人命运的考试,哪怕如今高校扩招,中考也开始加大人才筛选的力度,但至少就目前而言,高考对于学生们的重要性以及在国人眼中的地位,还是无可动摇的。

高考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是由于维新变法提出新式学堂的概念而出现的,随着清政府的灭亡以及旧社会私塾的消失,新式学堂越来越多,高考的范围也越来越普及。

虽然高考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初才出现,但这种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却已经延续了千年,曾经是维持我国古代封建统治最有力的助手,它的前身就是让寒门学子也能拥有晋升之路的科举制度。

科举的概念诞生于隋朝,当初隋文帝一统中国后,有感于九品中正度对于人才选拔的疲乏,加之为了削弱世家能力,因此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才选拔测试;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真正诞生,到了武周一朝又增加了武举的概念。

唐朝时期的科举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科举制度很不一样,唐代科举选拔科目繁多,最多时高达一百多种,五花八门的选拔都有,比如说明法、明字、明算等;宋朝时科举制度所考察的内容也很广泛,比如说诗赋、帖经、墨义等。

我们如今比较了解的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是明清时期方才形成的,这一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巅峰,也是科举制度被淘汰的先兆,完全僵化的八股取士在面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已经不再是一种进步的人才选拔,而是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桎梏。

1898年7月,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开端的京师大学堂正式诞生,自此以后新式学堂越来越多,在1912年清朝灭亡以前,全国高等学堂已经有了24所之多。

当时高等学堂入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外语和国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方面,这已经形成了简易的高考制度。

民国是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高等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36年为止,全国已经出现了上百所高等学堂。由于民国时期军阀们各自为政,这个时候高等学堂的人才选拔并非全国统一考试,而是各大高校进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虽然不如现在的统一高考以及之前的科举制度一样,狠抓考试作弊问题,但却能够更大范围放松对于一些特殊人才的选拔,比如说钱钟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仅15分,但因为国文与英语出众,所以被破格录取,成为了近现代著名文人。

那么真正的、统一性的全国联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1952年,在新中国诞生了3年之后,基本的民生与建设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办法,教育问题就被提上行程,之前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情况被统一取消,全国统考制度建立。

全国统考制度的建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减轻考生们考试的负担,不需要辗转各地进行考试,并且很可能因为一些高校招生时间冲突而错失心仪的学校;二是在国家的统一监管下,舞弊行为能够得到很好的遏制,有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只不过随着1966年的到来,才刚刚形成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遭到取缔,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打击。在高考取消的这十年中,各大高校也出现了教育断层,这种情况直到1977年方才恢复。

1977年高考恢复的那年,一共有570万人奔赴高考考场,其中很多甚至孩子都有了。十年时间磨平了一些人的棱角,却磨不平一个民族的向学之心,哪怕再苦再累,也终究有学生不愿放下书本,不愿放下知识,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点上一盏煤油灯,只为将那些知识反复阅览,熟记于心。

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时间是在77年的冬天,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跟如今高校扩招后的高考了录取率不同,当时能够考上大学的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此次高考总共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仅为4.7%。

由于一共有10年考生迫切需要高考来寻找出路,因此在半年后,也就是1978年的夏天,再度举行了高考,将那些被耽搁了的学子们一一迎进知识的学堂。看看这些高考老照片吧,那些奔赴考场的学子们脸上写满了激动与感激,他们终于能够将所学知识尽数施展,终于能够拥有靠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

时至今日,虽然高考已经不像当初那般能够真正起到“一考定终身”的作用,选拔人才的门槛也逐渐下移到中考身上,但高考依旧是国人心中最为关注的统一考试,无数学子用这一次考试证明自己的学识,通过这一次考试奔向不同的人生,中国人数千年对于知识的追求,伴随着不同形制的考试,永远不灭。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