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鲜花和赞美拥抱的3月8日,国际妇女节来了。
曾经,很多年轻女孩认为这个节日和自己关系不大,原因是“女性”一词的含义曲解了,感觉像是特别称呼中老年女性或已婚女性。更有人认为3和8这两个数字不文雅。
01
有个一度被舆论和商家营造出来的3月7日「女生节」。这个「女生节」最早是起源于大学校园,慢慢地有平台和商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逐渐开始在全国形成了消费主义笼罩的奇特节日氛围。
当然,这个节日曾经也被批评是刻意将女性群体划分了层次,不尊重女性。
近些年,“妇女节”被改称成“女神节”“女王节”,也因此,众多年青女人才逐步正式地乐于接纳此节日。
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各样以节日之名的营销,“女王”为了更好地善待自己而购物,男士为了爱“女神”而购物,“节日消费”好像变成女人主张自身“权益”的最佳方式。
02
殊不知,不论是“女王节”或是“女神节”,都和“妇女节”的原意相去甚远。“三八国际妇女节”实际上是个“叛逆”的节日,是由过去无数“时尚女生”斗争而成,为了更好地去纪念女性在经济发展、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奉献。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社会发展正处在迅速现代化阶段,极端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薪酬促进职工们在街上斗争,这之中就包含了同样的被资本家盘剥的女职工。1857年3月8日,纽约服装厂和纺织女工在街上声讨,接下去几乎每一年的当天都会有相似的声讨行动,而阵势最庞大的是1908年,大约1.5万人女性在街上呼吁减少工作时间、提升工资、给予女人发言权。之后,美国社会党在1909年正式宣布建立“全国妇女节”。
1910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国际劳动妇女大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导者克拉拉·蔡特金提倡,设置一日为“国际妇女节”。之后欧洲女性一直在每一年的3月19日进行庆贺行动,而3月8日正式的变成“国际妇女节”,则是由于1917年俄罗斯的“二月革命”,3月8日彼得堡女职工罢工,繼而全市区职工总罢工。但是,“国际妇女节”的社会地位常常遭受考验,直到1975年,才由联合国正式的认定。
03
世界各国女性一百多年的坚持不懈斗争,才给自己争得到此实际意义非凡的纪念日。而此纪念日不但象征女性抵抗岐视和不公平工资待遇,它的基因里也存有欧洲劳工运动的改革DNA。
当初这些站在大街上的女职工,或许并没有希望、也从来不期盼被供上“圣坛”——这是在抵毁和忽视她们的深刻利益诉求。
自由、公平、尊重,这一些是平凡世界上最不平凡的价值观,也是全球女性一直在不断争得的价值观。
不过,相比于以往,人类的社会发展早已出现了长足的进步。而看起来充斥着性別偏见的“女神节”,其实质并不一定都是事关性別的,但必须是事关消费的。
在消费主义下,“女神节”丧失了女性追求平等的深刻内涵。
成了裹挟着女性的消费陷阱,成了消费主义的狂欢派对。
不知何时起,许多人开始用女神、女王这样的词汇来称呼女性。这两个词暗含了年轻、漂亮的含义,而“妇女”这个词汇,人们觉得它听起来老土,而且不够消费主义。
通过将“女神”与“妇女”区分开,实则是在鼓励女性通过消费来追求容貌上的极致,来达到父权社会与消费主义对女性的一种期许。
然而,被他们所摒弃的“妇女”这一概念,在法律意义上是14岁以上女性的统称。
04
“女神”“女王”,是消费主义刻意营造的心理阶级,通过消费购物的行为把女性区分出等阶。其潜台词是:
「你是女神你是女王,那不得买点东西、花点钱来装点一下自己吗?」
这两个称呼,并不会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和姐姐,我也不会用这些词来作为对她们的祝福。
更何况如今社会的女性力量,也早已不需要“女神”“女王”这些虚高夸捧的称谓来加持。
这不是对女性的认可和祝福,是消费主义对女性进行的欺骗和绑架。
如今从「女神节」回到了「妇女节」,
回到了对女性最实际的尊重与认可之中。
妇女节本就是为纪念妇女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纪念日。
相较于“女神”“女王”这类消费主义的吹捧,
妇女一词的属性,才是真实的、被历史所认可的——伟大。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朋友、是同事,她更是她自己。
致每一个了不起的她,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