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吃饭快的成语】成语中的“吃”

资料来源《文学教育》 2008.05

原文《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节选)

作者:袁佳

食物习语的文化心理学

成语是一种不发生根本变化就能维持几千年的语言。

笔者翻阅了商务印书馆2005版成语大词典共找到与饮食有关的成语152条,粗略地对这些与饮食有关的成语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I)以饮食来喻人的贫富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由奴隶主、地主掌握,他们不仅占有劳动人民大量的劳动成果,甚至连失去自由的奴隶、雇佣农等也作为财产加以占有。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奴隶、雇佣农、自由农)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成语不在少数。如:

饱食暖衣:形容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食前方丈:吃饭时摆了一尺见方的食物,形容极为奢华。

靡衣玉食:穿着华丽之衣,吃着精美之食,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

缺食无友(缺衣少食):缺吃少穿。比喻非常贫穷。

饮冰食檗;喝凉水,吃苦物。比喻生活极为艰苦。

甑尘釜鱼:甑、釜都是做饭用的一种器具。形容家境贫寒很久都没有开火了。

钟鸣鼎食:吃饭时击钟奏乐,列鼎,盛食,形容权贵们生活的奢侈豪华。

瓦器蚌盘:陶土做的食器,蚌壳制的盘子。泛指粗劣的器皿,比喻生活节俭。

清灰冷灶:比喻生活贫困,很久没有生火做饭。

食玉炊桂:吃的东西像玉一样贵重,燃料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啮雪吞毡:语出班固《汉书·苏武传》.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


(2)以饮食来喻人的德行

孔子曾称赞颜回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成语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

疏食饮水(饮水曲肱):意为粗茶淡饭,饮食简陋,语出《论语·述而》,正是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体现。

饭囊衣架(酒囊饭袋):盛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的人。

瓦釜雷鸣:瓦锅中发出如雷一般的巨响。比喻庸才显赫。

膏粱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指无所用心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弟子。

水米无交:没有什么来往,形容做官清正,不搜刮百姓。

饕餮之徒:饕餮,传说中贪吃的猛兽,形容贪吃的人。

咬钉嚼铁:钉,钉子。铁,铁器。比喻人意志坚强。

食不二味:吃饭时不吃两种菜肴,指饮食方面简朴。

拿糖作醋:对别人的请求故意表示为难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食言而肥:食言,失信,说话不算数。比喻说话不算数。只图私利。

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鱼肉百姓:用暴力欺凌残害老百姓的行为。

数米而炊:比喻斤斤计较于琐碎的事情,后用来形容人吝啬。


(3)以饮食来喻做人、做事的道理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成语里就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春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

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

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比喻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

众口难调:原指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人都感到可口。比喻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炒沙作饭(蒸沙成饭):用沙子来做饭,比喻白费力气,劳而无获。

无米之炊:做饭却没有米。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不可能出成果。

指雁为羹: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舐糠及米:舐掉糠皮以后。再舔就是米粒了。比喻由外及里,逐渐侵蚀,得寸进尺。

添油加醋:比喻夸大事实,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