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爆发,发出蝉鸣,在这炎热和阵雨混合的日子里,美丽的节气悄悄地用“立秋”像清凉的话一样来临。
立秋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与立春、立夏、立冬合称“四立”,是一年中的四大节气之一,所以备受人们关注。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后,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季节转换,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于是就有着“秋到庄稼老”和“立秋看秋”的说法。
俗话说得好“早晨立了秋,晚上凉嗖嗖”。如此说来,暑热的天气也该走到头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立了秋,早上天高云淡,晚上月明风清,气温会一天天的下降,早晚不再那么的闷热难受了,早起变得清凉,晚风也柔和起来。
不过,实际的天气状况,总是比时序的步子缓一些节拍,立了秋,炎热尚在,暑气不会瞬息消散,天晴之日,午后炙热的“天火”依然会肆虐的发飙的。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立了秋,还有二十四个火老虎”,所以“秋老虎”发威不可小觑。民谚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看来立秋节令虽至,暑日的炎热还是不太甘心丢弃阵地,秋的脚步也是显得有点扭扭捏捏哩!
因此呢,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完全结束,初秋时段白天天气仍然很热。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中间还隔了一个“处暑”,由此说来,老人们说的“二十四个火老虎”,也是经得起科学推演的说法呢!看来,对于立秋这个节气,尚需我们辩证地去看待,方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立秋过后,虽说气候还未转凉,与人们心目中期盼的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经过连日暑热潮湿天气折磨的人们,对秋的到来还是很期待的。尤其是在文人雅士笔下,秋天可有了更多的绚丽多姿呢!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这是宋代刘翰眼中的立秋;一代诗圣杜甫又是这样描写立秋的:“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刘禹锡笔下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字里行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活力,可谓写秋诗作的佳品,难得的上乘之作,不愧出自“诗豪”之手啊!
现实生活中,立秋作为一年气候的转折点,总会和人们生活、思想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有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大自然到了立秋,夏日的酷热易变,火爆刚烈会一天天褪色;人生经秋,情绪性格锋芒收敛,亦会渐渐沉稳起来,生出与世无争的心态来。
文人墨客的感慨,在大多数人群眼里,自然是有点迂腐,抑或矫情,不过只是感时抒怀,受情绪、生活境遇的影响而发出的叹息而已!立秋作为农历中的大节气,对于农家人来说,影响才是最大的。民间有“六月秋赶死牛,七月秋慢悠悠”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六月份立秋,那农作物的成熟就会提前,农民就会非常地忙碌。而如果在农历七月份才立秋,那粮食成熟就会延迟了,农民就可以“慢悠悠”的收割粮食了。古人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道理的。别看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相差也就是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对于庄稼来说,这就意味着,立秋到了庄稼就马上要成熟了,是不等人的。因此要想产量高,就必须要及时播种和收割,保证有足够的生长周期才行。
天色已暮,窗外的雨声驱散了声声蝉鸣。推窗远眺,雨滴不经意间随风飘进窗棂,带来丝丝晾意,连日暑热天气存留心中的燥热烦扰,瞬息一扫而光。不由暗想:立秋节气果然非同凡响,纵有“火老虎”挡道,秋风的脚步还是悄然而来了,大自然定下的规矩,竟然是如此难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