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须调查。
近年来,中国的画风似乎变了,变得越来越“硬气”,在国际上经常发出“中国声音”。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国更是显得“高调”——比如在安克雷奇会谈上,对于美国在会议上居高临下的发言以及待客之道,中国代表人士掷地有声地表明我国立场:中国不吃这一套!
而对于欧盟对我国特定地区相关人员和机构的限制,中国也迅速加倍反制——宣布对欧盟的10名人员以及4个机构实施制裁。这与以往低调隐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一时间舆论就炸锅了,从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那么,为何中国会画风突变?难道我们不再低调隐忍了?接下来就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我国态度发生变化的背后,与美国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懂王”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恶化,因为美国开始对我国进行疯狂的打压:先是挑起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摩擦,从最初的500亿美元层层加码至2000多亿美元;随后又仗着自己手握科技霸权,对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百般打压,至今已累计将30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纳入所谓的“实体清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不会任由美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是选择与美国硬刚,比如在贸易摩擦问题上与美国边打边谈,出台中国版的“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所以,中国态度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网上有声音指出,如果中国继续保持低调隐忍,就不会招致美国升级打压了,其实不然。以史为鉴,上世纪的苏联和日本,它们的GDP都曾超过美国60%,最终也都招致美国疯狂地打压,一个以解体收场,另一个则陷入“失去的10年”。自此之后,在美国国际交往中就存在所谓的“60%定律”。
早在2015年,中国GDP就达到了美国的60%,两年之后,“懂王”特朗普上任,直接将中国定位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基于此,这几年美国疯狂地对华打压,恐怕与我国是否保持低调隐忍无关,而是美国试图阻止中国崛起,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必然选择。
3月25日,美国新任“掌舵人”就直白地表示,他将防止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预见,未来中美竞争仍然是“主旋律”。
实际上,我国从来就没有主动“挑事”。无论是贸易摩擦也好,科技摩擦也罢,都是由美国率先挑起的;而中澳关系的恶化,则是因为澳大利亚一直紧跟美国,在华为5G、新冠疫情、TikTok等问题上屡屡错误选择,这才导致该国的葡萄酒、煤炭、大麦等产品对华出口受阻。
最近中国对欧盟的反制,同样是欧盟先挑的事,因为其响应美国的“群狼战术”,打破30多年来的现状,以莫须有的罪名制裁我国特定地区的相关人员和机构。所以,并不是中国太“高调”,这只是在美欧等国做出“错误举动”之后的被迫反应。
当然,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中国“高调”的错觉,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韬光养晦”策略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盛极一时的苏联也解体了。世界由此进入了美国“单极时代”,而当时中国的实力与美国还无法相提并论。以GDP为例,1991年,中国GDP仅3800多亿美元,而美国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是我国的16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要以国内经济建设为核心,在国际上尽量克制地使用力量,所以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成为我们对外交往的指导思想。
而中国也不负众望,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强势崛起。2010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了2020年,在疫情的笼罩下,中国经济依然“一枝独秀”,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GDP达到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也是近百年来世界上首个GDP达到美国70%以上的国家。
眼下,美欧等国的疫情形势仍难言乐观,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中国的发展前景则一片大好,不少机构预测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时间点将提前至2028年。因此,我们的“底气”是越来越足,有实力对挑事的欧美国家进行反制。或许是习惯了过去一向低调隐忍的中国,在我国逐渐变得“硬气”时,很多人一时无法适应,才产生中国“高调”的错觉。
当然,我国也并未真正地告别“韬光养晦”策略,之所以变得比以往“硬气”了,除了因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允许我们继续闷声发大财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块头”大了,时刻处于国际“聚光灯”下,国际上也希望我国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如今我国更多的是从当初的“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对此,各位又是怎么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