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关于七夕】七夕还能这样过?史书记载8大七夕习俗,带你穿越古代过七夕

第一,七夕节出现的五大文化和正能量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节日和习俗,七夕节是传统节日之一。

因为七夕和牵牛星、织女星两大星体有关,同时,又诞生了诸多民间故事,因此在七夕节广为流传的过程中,随着各地文化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诞生了不同的节日习俗,这让七夕节更为丰富。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相关记载。汉代刘向在《孝子传》记载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晋代《搜神记》记载了董永和七仙女的凄美、忠贞的爱情故事,在故事的结局,董永化身为牵牛星、七仙女化身为织女星。因此,民间有许多关于织女牛郎的传说。

因为织女牛郎传说中,包括了董永卖身葬父、织女感动下凡、男耕女织辛勤度日,生儿育女,王母下凡,银河划界、被迫分离、七夕会面等情节,因此,传统的七夕节中,包括了以下5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和正能量:

第一,董永卖身葬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第二,织女下凡以及被迫分离、七夕会面等情节,体现出劳动人民对忠贞、伟大爱情文化的向往。

第三、男耕女织体现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庭分工和农耕文明。

第四、孝敬老人,生儿育女体现出夫妻和睦、抚养儿童的和谐家庭文化。

第五、七仙女、王母以及老牛的情节,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神话文化。

正是“孝文化”、“爱情文化”、“农耕文明”“家庭文化”、“神话文化”这5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让七夕节的民俗更加丰富多彩。

二、七夕节的八大民俗

七夕节的民俗种类繁多,本文从史料中整理出和当今社会相关,并且较有传承价值的8大习俗,下面笔者为这8大习俗做出详细介绍。

  • 1.凤仙花染指甲

清朝时期,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成书,大概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在江南广为流传。其中,记载曰:

武进县七月七日妇女采凤仙花染指甲、祀织女乞巧。

也就是说,在清朝康熙、雍正之前,在常州武进县就有七夕节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目的是向织女乞巧。这种风俗,在一些地域仍非常流行。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一双巧手对于女子来说,是家庭生产力的体现,织工主要靠手,而指甲则是手上最直接的装扮方式,借用凤仙花来染指甲,然后祈求织女赐自己一双巧手,不得不说,这种习俗非常妙。

为何用凤仙花来染指甲呢?在宋朝《癸辛杂识续集上》上有记载:

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礬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

可见,凤仙花染指甲至少从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习俗。凤仙花夏季开花,到了夏末秋初时期,花瓣颜色浓郁,其红色正好用来染指甲,也是妙用。

现如今,在陇南一带,若家中有小女或者年轻媳妇,院子里也都会种上凤仙花。不管是种在花园里,还是盆栽里,都已形成一种文化。每年七夕以前,年轻女子们用凤仙花染上指甲。到了七夕时,参加乞巧的相关活动,传统韵味十足。

  • 2.七夕美容习俗

因为七夕的神话传说,强化了这天的节日氛围,有一些地方习惯在这一天做一些和美容相关的事情,例如男子祛痣、生发、女子美肤等习俗。

关于七夕祛痣,在《淮南子》中记载:

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七枚直入北堂,向南立以拭面靥,痣即当灭矣。

至于生瓜叶子为何能够祛痣,又为何要在北堂向南来敷用?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科学性的支持,但在古代形成了习俗。

在《太平御览》中也有介绍曰:

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涂面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是太平公主法,曾试有效。

也就是说,当年太平公主曾在七月初七的时候,用乌鸡血石和三月三日取下的桃花沫,来美白肌肤。这种说法,多是以“秘术”来示人,具体什么科学道理,现在无法知道。关于七夕美容的习俗,还有很多记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年男女。因此在七夕这天,成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容的节日。姑娘们不仅在七夕要乞巧,更会向天上的织女表达自己的其他心愿。比如,赐自己娇美的容颜,赐自己一个如意的郎君等。

  • 3.取水和沐浴

因为七夕节,和水有很大关系。不管是七仙女下凡洗澡,还是银河之水,因此七夕节形成了和水有关的独特文化。

在南方部分地区,每逢七夕节,有取水储存的习俗。因为七夕这天是“七仙女”下凡的日子,水中有灵气,七夕的水储存起来,有治病的功效。

在《广东新语·事语》中记载:

七月初七夕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圣水。

也就是说,随着七夕储水的发展,人们开始在七夕这天沐浴,成了一种广为人接受的民间习俗。

  • 4.男女问帖和订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历七月初七,被人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实际上,这种说法也就最近才出现,古代没有这种说法。在古代,七月初七有忠贞的爱情故事,自然少不了和爱情有关的习俗。例如,男女双方的问帖和订婚等。

问帖,即索要对方的生辰八字,看看双方是否合适婚配。如果已经提前看过生辰八字,七夕这天则是最好的订婚日子。在古代,订婚下聘是十分郑重的仪式,由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女方一旦接受男方下聘,虽然没有成婚,女方就已经属于男方的家人,甚至若男方突然去世,女方还要守寡。因此,选一个良辰吉日来订婚,十分重要。现如今,七夕成了青年男女领结婚证的好日子,在古代,这一天则是订婚的好日子。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七月七日男家馈女仪竞丰,几与聘等。

正是介绍七夕下聘的情形。在神话传说中,织女和牛郎长期分隔,只有在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例如这个日子来订婚,确实妙不可言。

  • 5.刺绣和纺织

在古代,男耕女织奠定了家庭中的劳动分工。寻常家庭的女子,纺织是一门必修课。若在富贵人家,女子则还要学习刺绣。纺织和刺绣作为“农耕文明”的一部分,七夕节这一天的意义则非常不同。民间传说中的织女,虽然是天女,因为她擅长织布,便成了女子心目中崇拜的对象。这一天不仅要对着织女星乞巧,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载:

七月七日,祭杼。

也就是说,这一天还要祭祀织布的“机器”。若是宫廷之中,还会大搞祭祀,一般由身份贵重的皇后或贵妃主持,带领官宦家眷来祭拜织女和织布机等。

  • 6.清洗灶具

七夕节,也被称为女儿节。在古代的家庭分工中,女子承担着家庭中的纺织和做饭的工作。做饭,对古代女子来说,也是一种“巧”的体现。纺织和做饭可以天天做,但七夕这一天却要做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清洗灶具。《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五十六卷引直隶志书:

七月七夕乞巧,月中穿针,涤油器、瓶罐之类。

因为油器之类的器具,不好清洗,并不是天天清洗之物,所以在七夕这一天,统一来清洗一遍。当然,七夕这一天也不仅仅是清理灶具,在一些地方,这一天还有清洗厨房、大扫除的习俗。

  • 7.制作面点和祭品

七夕这天,要祭祀天上的织女,用以乞巧。祭祀自然少不了面点和祭品。所以,在七夕的前一天,女子们就要早早准备制作各式面点,等第二天摆在供桌上。不仅仅是食物,还包括一些针线活、香囊、编织品等,也要摆在供桌上。因为这些,都是体现女子们“巧”的方面。

《致虚杂俎》记载了唐高宗在七夕这天的故事:

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

也就是说,七夕这天,宫中的嫔妃徐婕妤做出各种精巧的面点和祭品,唐高宗非常喜欢,对她夸赞不已。

七夕制作面点的风俗,在一些北方省市还有流行,例如在甘肃的部分地区,女子们不仅要做好面点,还要给邻居们做展示。

  • 8.培育豆苗

豆类在古代农作物中,最容易发芽,豆芽也被成为“巧芽”。在古代七夕节之前,人们有培养豆苗的习惯,有水培,也有土培,谓之“种生”,大约7-15天,豆苗长成,正好赶上七夕这天,预示这丰收,这也是农耕文明中的特色习俗之一。

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七夕》记载

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

不过,和祭拜织女星乞巧不同的是,豆苗则是用来祭拜牵牛星的。在古代,牵牛星是农民的象征,在家中种植豆苗,主要是一种代代相传,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的意义。甚至有部分地区,女子栽种的豆苗,还可以当做定情信物。

三、总结:七夕文化和习俗对我们的启示

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这天,俨然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七夕除了爱情文化意外,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体会,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七夕节体现出正能量的文化。七夕节的乞巧,以及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婚姻自由”、“珍惜爱情”、“勤俭持家”等内容,都是值得鼓励的美德和正能量,值得我们去体会。

第二,七夕节体现出的“农耕文明”、“家庭文化”、“孝文化”等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

七夕节的5大文化和8大习俗,带您熟悉古代的七夕,畅想古代七夕丰富多彩的习俗,欢迎补充和探讨。


本文参考资料:《诗经》《淮南子》《新唐书》《太平御览》《孝子传》《古今图书集成》《癸辛杂识续集上》《广东新语》《致虚杂俎》《东京梦华录》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