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大隐隐于市的人有谁 事例有什么 希望提供多一些

关于大隐隐于市是事实还是观点,大隐隐于市的人有谁 事例有什么 希望提供多一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事例:东方朔的“大隐”就是避世金马门,隐居于朝廷。

2、之所以称之为“隐”之“大”者,是因为隐逸于朝廷属于深藏不露,所谓大隐无形。

3、朝廷岂是隐逸之所?这似乎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因为在东方朔之前,隐居避世之士大都选择远离朝廷的深山幽林或田野蒿庐,前者如伯夷、叔齐,后者如长沮、桀溺。

4、而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隐逸凸显的是隐逸主体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维护。

5、至于隐居山野或朝廷,那只是形式问题。

6、如果过于看重形式,拘泥形式,而不执守隐逸的内在旨趣,那反而极易走向其反面,走向如唐朝卢藏用那样的“终南捷径”。

7、尤其应当强调的是:东方朔的大隐思想,视自我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同等重要,它并不主张只有精神价值才是至高无上的。

8、伯夷、叔齐原是孤竹君之二子。

9、武王伐纣,他们扣马而谏;武王灭殷,他们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于首阳山。

10、古人以他们为高尚守义的典型。

11、东方朔也曾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效法的楷模,“与其随佞而得志,不若从孤竹于首阳”。

12、但是,东方朔认为,伯夷、叔齐远离朝廷,隐居山林,不仅于现实政治丝毫无补,更重要的是他们虽成就了高尚的精神节操,却在生活困顿中双双饿死,没有保全自我的生命,这种“贵心伤身”的处世之方,是不符合《周易》“肥遁无不利”的义理的,也不符合道家的养生之道。

13、他们与那些被戮及生命的人们有何区别?所以,尽管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但东方朔却直言“首阳为拙”,不取其道。

14、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慧的事迹在《论语》、《孟子》中都有所记载和评论。

15、他为鲁国仕师(狱官),“三黜”而不离开父母之邦鲁国隐避他乡;他不以侍奉污君为羞辱,也不以官小而辞掉,在朝廷上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办事奉行自己的原则。

16、他被遗弃也不怨恨,身处穷困也不忧愁。

17、即使是与乡下佬相处,柳下慧也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

18、他的名言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由此看来,柳下慧是一个既能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能保持自己的高洁精神的两全其美的智者。

19、所以,尽管孔子评说柳下慧“降身辱志”,但东方朔仍然称赞“柳下为工”,并效行其道。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