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迁移呈大趋势。
人户分离的人口达到4.9亿,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达1.1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7千万人。人群急剧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聚集,资源加速集中。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想要换大房子,为了学区房,每个人都有自己腾挪的理由。
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城市猛烈扩张,很多人离开了户口本上的老房子,搬去了新小区。
十年光影,中国人潮汹涌,南下东进,与故土逐渐分离。这十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5亿,增长63.73%。东部人口占比大幅上升,东北地区下滑明显。
这个趋势,显示出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重构,那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从用工荒开始
201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用工荒,缺口最大的是普工、服务员、车工和注塑工。
在此之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蔓延至珠三角。2009年,许多工厂的机器停止了运转,工人失业,工厂老板跑路。那时的中国人才猛然意识到,全球化竟然如此紧密。
2009年底,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引发了社会的担心。但有专家站出来说,中国的农村,依然具有广博的吸纳能力,足够将返乡的农民工涵养起来。
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停滞的机器又开始转动,很多企业将出口转向内需,又找到了新的机会。
2010年的用工荒,核心是人力价格的提升造成的。广东省反应最快,劳动部门最先提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工人的月收入进入千元时代。随后,深圳、温州等地都提升了月工资标准,上海最高的叉车工月收入可达到2800元。
对于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来说,如果到大城市打工的收入比在家乡多不了多少,那我为什么还要大老远跑去打工?在家过日子不是更舒服吗?
在2010年之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民工,仍处于“温饱阶段”,结婚、生育之后的生活状况依然很差,子女教育、老人养老没有得到保障,更攒不下钱买房子,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用工荒让所有企业都意识到,劳动资源不是取之不尽,企业需要关怀员工,让工人愿意留下来,企业常能长久发展。于是很多企业提高了工资待遇,改善了住宿条件和伙食。
人口大迁徙
此后10年,最明显的变化,是资本家抱怨工人的工资上涨。反过来,外来人口有了议价权,在大城市打拼,可以定居下来。
真正意义上的迁徙开始发生,与此同时,城镇化战略打响,从制度上探索农民进城的路径。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和学生,开始编制自己的城市梦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全国人口当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9亿人,占比63.89%;农村居住人口为5亿人,占比36.11%。相比十年前,城镇人口增加2.3亿人,提升14.21%。
在流动人口的统计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亿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亿人。对比2010年,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西部地区上升0.22%,中部地区下降0.79%,东北地区下降1.2%。
而近年来的网红城市分布来看,除了北上广深之外,苏州、杭州、厦门、重庆、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都是人口流入排在前列的城市,投资的前景度被普遍看好。而东北地区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持续流出,经济比较惨淡。
再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里面,10年间中国一共增长了7200万人,其中广东增长了2170万人,浙江增长超过1000万人,江苏超过600万。每增加7个人,2个在广东,1个在浙江。
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划分,说南方是发达的,东部是繁荣的,东北是落后的。因为像江西、贵州、云南几个省的一些城市,人口流出比例也很大,经济也跟不上南方发达城市的步伐。
即便是在广东,粤东、粤西和粤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也在快速向几个核心城市迁移。人口的集中度,未来还会继续加剧,制造业的分工协作和服务业的效益,都要求人们高度集聚。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未来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往大城市迁移,也是最终的目标。
人生海海,无休无止,是永恒的话题。